2021/11/14

早晨時間


這半年來已無法在早上五點前醒來,意思是屬於自己的時間變少了。

自己的時間總覺得特別珍貴,但時間這東西根本就不屬於誰,當我領到一桶時間,好高興,伸個懶腰,才想著怎麼花它時,沒注意這桶子是竹簍,想著想著,時間就流光了。

就拿今天來說,六點醒來,凌晨開始下降的溫度,讓人想多留在被子裡一會。再醒來,已六點四十,今天要洗衣服,不能再賴床,還要給小四生煮早餐。今天我沒有早晨時間了。

衣服放下去洗,天氣冷給小四生煮一小鍋熱呼呼的味噌蛋蛋麵。看他暖暖的上學,我們倆都很開滿足。

時間是什麼?時間要做什麼?覺得時間喜歡搞曖昧,總是不清不楚,要人去猜。還不如孩子老公給我的小情小愛,老實多了。


一場很糟的電影


週六晚有段難得的空閒,但我卻挑了一部頗糟的電影《倒數第二個男朋友》,看完心裡有點圈圈叉叉。

覺得抱歉,畢竟是我挑的。但時間都過了,還要賠上悔恨情緒不是更虧?

他知道我在想什麼,對我笑笑,我回抱他找一點安慰。


幾個小時前參加一個年輕女孩的刊物分享會,有個編輯提到某次主題是身體自主,遍尋不著適合採訪對象,轉而找身邊朋友,曾聽她提過前男友在她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跨越了界限,然畢竟這不是讓人愉快的往事,為此心理準備了兩個星期才提出採訪要求。

最後的結果是,朋友十分坦然並仔細地說出心裡話,終於有人願意好好聽她說這不舒服的件事,而之後的相關諮商回饋也讓她倍覺療癒。「終於可以讓這件事過去了。」


他一邊折今天曬好的衣服,我一邊跟他說今天下午聽到的這件事。看著他,我說:

「還好,我們遇到的糟糕事不過就是一部爛電影。」

「而且是我們『一起』。」

我哈哈一笑,發現:有人跟你一樣覺得糟時⋯⋯那感覺,還不糟呢。

2021/11/12

轉彎

今天要帶媽去看拼布展。

拼布展11點開始,和媽約10:20台北火車站,請她搭捷運來,在台北火車站下車,不要出站,就在下車的地方等,我自會在月台上找到她。再一起繼續坐捷運去松菸看展。

對七十歲的媽媽而言,台北火車站像個大迷宮。

而我,火車九點半多就到了,約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做什麼?最近天氣一冷,手好乾,正好去捷運站地下街的藥妝店找瓶護手霜。家對面就是間好大的寶雅,但家庭主婦的當職感,總找不到合適的時間和心情,「逛」寶雅。

其實也想去重慶南路的三民書局,找一本《翫西遊》。

媽媽的拼布展兩三年前就想帶她來看,但之前在台南。爸不在,媽總說沒人陪所以如何如何,但人生是自己的,自己總是要拿點主意,媽這樣我有點擔心也有點壓力。為免情況往更困難的方向去,現在就一點一點地轉彎,找時間帶她出來走走,聊她的生活,給她點方向,把光亮開朗的地方指給她看。


2021/11/10

我媽

大約是一個月,便會回台北帶媽媽出去走走。

她說自己是路痴。有部分是因為對老了的身體的沒有把握,有部分是沒有人陪少了安全感,還有部分是放棄。

身體變差,讓人變得膽小,自己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腿,甚至沒辦法確定自己的清醒。雖然媽現在血糖比以往穩定多了,但幾年前動不動就昏迷的陰影,別說她,我也都還很怕。

身體老化就要過著吃飯睡覺吃飯睡覺的蒼白日子嗎?我問她每天都做什麼,她說七點多起床,八點到九點看一個烹飪節目,到家附近走走,再回來吃中飯,休息一下,再外出走路運動,再回來吃晚餐、洗澡、睡覺。

今天帶她去看拼布展,她看著,但沒什麼特別的情緒,倒是中午吃飯,春水堂的虱目魚簡餐,魚肚、破布子她吃得很仔細,三小碟青江菜、紅燒豆腐、涼拌木耳也全部吃完,一小碗人蔘排骨湯也喝光,只留下不能多吃的半碗白飯。比我吃的還多。有點擔心地問她:這樣會不會吃太多?她說沒關係。她這樣子很像愛吃的小孩。

養氣


周芬伶老師在《創作課》中的〈寫作的氣勢與氣韻〉中提到:

用氣來寫文章大約是中國人的特色,孟子就講養吾浩然之氣,氣到底是什麼?一般人用力寫文章,大約到某個階段才知道不能用蠻力,要用氣。有時看到一篇文章辭藻美麗卻有氣無力,有些文章氣韻生動讓人低迴不已。

它是內在心理性的能量,科學家稱之為「具有意識的能源」,有些稱之為「可以意識並加以控制的能源」,另外又有人用「具有感情的物質」 來定位它。

然而一般人的氣都是散亂的,只有寫書法、創作的人知道如何「集氣」,有打坐或練功經驗的人都能感受到氣的存在,透過靜坐達成「氣」的運行,閱讀與寫作到達某種專心致志的境界也會有氣的產生。

我只談專注力。專注在任何創造發明都很重要,長時間注意與研究,必然有收穫或突破。現代人坐不住⋯⋯,注意力分散,氣就散了。

寫文章也要養氣。因為創作是靠心理能量運作,心理能量大的氣強,氣強者寫文通常氣勢不凡。如果沒辦法作到氣強,氣長也不錯,就好像會游泳的人可以靠憋氣、換氣游很久。它一半靠鍛鍊,一半靠意志。

文章有氣支撐不會彆彆垮垮的,一波未平波又起,波瀾不斷,一氣呵成。好文章多半一氣呵成,很少是一點一點擠出來的,因為氣很足所以氣足神完,生命力活現。一般般的文章氣不足故很平,像心電圖接近心臟停止的線圖。文如看山不喜平,過於平的文章多是氣不足。 

如上,《創作課》裡的文字很鬆散, 比較像老師講課的逐字稿。

在這篇文後,老師舉兩本讀後有餘韻的散文書,恰都是大陸作家:䦧連科《我與父輩》和畢飛宇的《造日子》。


我的問題就是不專心。

常動念,但卻像打火石一樣,花火一閃就熄了。無以為繼的原因,除了自己心不定,另外就是日常雜務。然而這不能成為理由,Alice Munro的小說都是她從瑣碎的主婦日常中,東掂西拈時間存下來的。

不專心其實是果,真正的原因是我找不到一個理由,一個讓自己響往的理由。

沒有死心塌地的理由,做這做那都好,做這做那都沒什麼差別。飄忽的人怎會有「氣」?


下一篇〈散文魂魄〉 裡老師說:

寫作的人腦袋中的一點怪,讓他走了一條較坎坷而孤獨的路,追求自我的那條路。

先是寫小我,身邊的人事物,走了不知不遠的路,你看到那個更為真實的自己,自己與他人,與土地與愛,與死。

然而好散文不會死,因為它寫出千萬人的心聲,變成大寫的我。 

 

2021/11/09

除了寫沒有別的辦法


我什麼都不是。

我蒼白無奇。

只有小氣,只有偏見,只有一大堆意見。


除了寫沒有別的辦法,

來吧!

痛快地把扭曲擠出來,

痛快地把厭惡擠出來,

痛快地把風花雪月擠出來!


亂寫一氣後,

終於,

我正常了一點。

2021/10/06

金婚

晚飯後婆婆問明天怎麼穿好:「上次模範母親穿的是裙子,這次要不要改穿褲子?」

幾件衣物攤放床上,深紫、正橘、藏藍,碎花、碎鑽,這是七十幾歲婆婆的穿搭,有點詭異的繽紛和灰暗。我七十幾歲時的眼光也會變成這樣?

然而婆婆似乎滿喜歡這些衣服,不知道該選那件好。

「既然上次穿過裙子,這次就換褲子吧。」

「衫咧?」

「若是要掛珍珠袚鍊,就配黑衫,卡出色。」

「這珍珠袚鍊是你們的送六十歲生日禮物。」

在婆婆眼裡,兒女都孝順,媳婦都乖巧。婆婆人好,滿頭黑髮,沒有一絲白。


隔天載他們到區公參加金婚/50年、鑽石婚/60年、白金婚/70年紀念活動,觀察老夫妻們穿著,還是女人比較在這件事,有人還是有腰身,可以穿洋裝、束皮帶,也有老先生戴派頭紳士帽,無論正面背影,仍然美麗優雅。

防疫限制陪伴人數,但民意代表不會缺席,一大袋禮物有祝賀掛軸、紀念奬牌、一台16吋電風扇,我最愛的是一條檸檬蛋糕。

區公所特別為每對夫妻印製專屬紅背帶,俗的可以,但也只有這大紅,才能彰顯他們五十年一路走來的不簡單。

俗的力量。討生活養育下一代、上一代,五十年平凡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