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2

作者vs編輯:Raymond Carver 的《新手》與《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 作者:Raymond Carver
  • 編輯:Gordon Lish
  • 出版年:1981
《新手》
  • 《當我們討論愛情》的未刪修版本
  • 出版年:2009年由其遺孀 Tess Gallagher 出版(Raymond Carver 1938-1988)

首先要說我不喜歡《新手》的封面,應該是說我不喜歡用作者大頭照當封面(向田邦子也有好幾本書都用她的黑白大頭照當封面,晚上突然瞄到都被嚇一跳)。我最喜歡的是 Todd Hido 為《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所拍的封面,如他說的:dark, stark, based in reality, but hopeful。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Book Covers

被 Gordon Lish 編輯後的《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像抽樣的顯微切片,十分簡省文字,以致我只讀得到表面,看不到人物心理狀態。幾乎一半以上讀完心裡都在打問號:這故事到底要講什麼?

Raymond Carver 的《新手》細節、對話較多,篇幅也較長,足以看到人物心理的變化及發展,比較能理解人物發生了什麼事,面臨到什麼狀況,以致他有了這樣的情緒或行動。

〈跟兩個女人說我們要出去/Tell the Women We're Going〉、〈家門口就有那麼多的水/So Much Water So Close to Home〉兩篇,刪簡版的男主角讓人覺得害怕,以為他們有些心理變態,但事實上 Raymond Carver 原來的版本用較多篇幅讓我看出人物情緒起落飆升的線條,看到人物被內在不可控的衝動驅使,而事後他們也會悔恨自己的惡。

「人物被內在不可控的衝動驅使」是我看《新手》後,覺得 Raymond Carver 想傳達的主旨。然而就算如此,Raymond Carver 也提到人生中還是有些很小、很美的事〈A Small, Good Thing〉。

這兩本書雖然作者都是 Raymond Carver,但編輯 Gordon Lish 幾乎在做「二次創作」。以下內容主要參考: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and Beginners, byRaymond Carver: A Comparison

篇幅

以原文字數計算,Gordon Lish 刪到只剩 4,800 字,差不多是原本的一半。有三篇刪了70%,十篇被改了篇名,十四篇結局不一樣。天啊,整本小說集也不過才十七篇。

Raymond Carver 在 1980/7/8 手筆給 Gordon Lish:他很確定他自己的版本沒有問題,如果真被刪改成這樣出版,他可能再也不寫了。

看到自己的作品被 Gordon Lish 改成面目全非,任誰都能同理他的憤怒。難怪《新手》中文版這麼介紹,Raymond Carver 說:「有朝一日,我必將這些短篇還以原貌,一字不減地重新出版。」

風格

Raymond Carver 不認為自己是極簡主義者/minimalist。沒錯,對照《新手》和《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可發現原版的細節、角色心理變化,結局及對話都溫暖、豐富多了。

Gordon Lish 不只刪,還偏好把句子變短,製造短促的感覺。

篇名與書名

這部分就真的是專業編輯 Gordon Lish 比較厲害。比如書名《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取自〈Beginners〉這篇中主角的一句話,的確比原本的篇名和書名《Beginners》來得亮眼,也更切中全書主旨。

  1. Why Don't You Dance? 你們為什麼不跳個舞?
  2. Viewfinder 取景框
  3. Where is Everyone? 人都去哪了?→ Mr. Coffee and Mr. Fixit
  4. Gazebo 涼亭
  5. Want to See Something? 要不要看一樣東西? I Could See the Smallest Things
  6. The Fling 貪歡Sacks
  7. A Small, Good Thing 一件很小,很美的事 The Bath
  8. Tell the Women We're Going 跟兩個女人說我們要出去
  9. If It Please You 只要你喜歡After the Denim
  10. So Much Water So Close to Home 家門口就有那麼多的水
  11. Dummy 啞巴 → The Third Thing That Killed My Father Off
  12. Pie 派 A Serious Talk
  13. The Calm 平靜
  14. Mine 是我的 → Little Things
  15. Distance 距離→ Everything Stuck to Him
  16. Beginners 新手
    →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編輯把這篇放到最後)
  17. One More Thing 還有一件事 (原版的最後一篇)

〈Mr. Coffee and Mr. Fixit〉也是我比較喜歡的篇名,但原故事重點是一個被老婆、孩子離棄的男人,情感忠誠與酗酒問題。Gordon Lish 大刪成 1/4,篇名則在揶揄主角老婆外遇對象Ross失業之前成功的航太工程師與之後的失敗者。

角色稱謂

原版中很多故事的主角都有名字,但 Gordon Lish 稱他們為 the man, the boy, the girl,製造讀者與角色的距離感,讓人覺得這些角色就在我們生活中,而非特定的某個人。

比如:《Why Don't You Dance?》中原版人物的名字是 Max, Jack and Carla,刪節版就成了the man, the boy, the girl。

結局

Gordon Lish 不只刪,還大改了一些人物和結局,變得比較冷酷。像是〈Why Don't You Dance?〉中的女孩不只殺價殺得多,對賣二手物男人的看法也從同情變成鄙視。

原版讀來我會心疼這個賣二手物的男人。這些二手傢俱有他和另一半生活的影子,故事裡沒有交待是他的酗酒問題,還是太太離他而去,又或是太太不在了,如今只剩下他一個人,而他要把這些狀況還不錯的傢俱賣掉,出價就賣。

〈A Small, Good Thing〉其實是個苦中透甘的故事,但到了Gordon Lish 手裡故事只剩五分之一,溫暖的蛋糕師傅戲分幾乎全刪,變成一個打電話催客人拿蛋糕、不耐煩的人,最後停在電話鈴響,變成一個讓人心情懸在半空中的不安結局。

Gordon Lish 很盡責,太盡責了。

或許以精彩度而言,Gordon Lish 的確是把《新手》大刀闊斧從璞玉打磨成閃亮鑽石。但他也割除了許多骨肉,移除許多角色轉折的細節。我喜歡原版,不只和角色一起經歷痛苦、悔恨,之後也和他一起或釋懷或原諒,感覺到自己不一樣了的轉變。

就像 Todd Hido 的書封,雖然冷酷灰暗,但是往上看,屋裡有光。


2022/02/18

自己和自己的故事:羽生結弦、蜘蛛人、大豆田永久

LikeJapan
什麼是4A?
解說日本滑冰王子羽生結弦的「史上首位國際#4A認證」
- 時事通信社報導合成相片

27歲的羽生結弦和九歲的羽生結弦一起完成了花式滑冰最難的4A動作,這是最近聽到最美的一則故事。

《蜘蛛人:無家日》裡來自不同宇宙裡的三個蜘蛛人並肩奮戰,被打擊時,來自不同宇宙的另一個蜘蛛人拍拍他的肩膀,深深懂得那就是自己個性上的弱點:我懂。就像背痛這個毛病,也只有那個常常高來高去的自己知道做那個動作才能按摩到那個痛點。

《大豆田永久與三個前夫》中小鳥遊對大豆田說:時間並不是線性的,過去、現在、未來,10歲、20歲、30歲、40歲的你,都同時存在著。努力活在當下的時空,不需背負著別人,甚至也不必背負著過去或未來自己的期待過活。

四周半跳是花滑中的一堵高牆。羽生結弦在賽前受傷,被醫生警告:你最好靜養十天。思索著該不該出賽,是否調整動作難度,保守地完成整首曲子取得表演分好進入決賽資格,還是⋯⋯

羽生結弦心中9歲的自己說:「跳吧!」那傢伙一直叫我去跳。

「一直被他說你跳得真爛,一邊做著練習。不過這次 Axel Jump,被他稱讚了,應該說他和我一起跳了。也許沒有人注意到,不,我想大家應該都沒有注意到,其實這次跟我9歲時跳的是一樣的姿勢,只是我現在長大了一些。」

「我一直想要翻越高牆,許多人向我伸出援手,為我創造各種契機,因此才能翻越高牆。但我有個感觸是,最後在牆上向我伸出手的,是那個9歲時的自己。」

「就算那個跳躍被判為不足圈或是就算摔倒,有天回顧它時,還是會讓大家感嘆:羽生結弦的Axel Jump軸心又細又高,果然很漂亮。」

2022年2月10日,羽生結弦跳出第一個在國際大賽上判定的4周半跳。

註:4A 四週半跳難在那裡?比3A要多跳高17cm,旋轉1620度,落地衝擊力約選手體重的5-8倍,也就是5至8個G力,對照太空人升空承受4到7個G力,選手身體受到的衝擊更大。

2022/02/13

因為Podcast跑步變有趣:《兩個戲劇顧問》

今天跑步聽的podcast 是《兩個戲劇顧問》談《瀑布》。

之所以會聽到這集,主要是因爲看完《瀑布》覺得有些卡卡的,卻說不出來為什麼:

《瀑布》的攝影很棒,但結局有點突然,母親攻擊陌生人是心理健康的?公寓被藍色防水布籠罩的意象會不會有點太刻意?

podcast 搜尋到的批評還不少。而其中《兩個戲劇顧問》的點評最有條理邏輯。

何謂「戲劇顧問」?主持人的比喻很好:如果說導演是戲劇的第一個觀眾,那戲劇顧問就是戲劇的第一個評論者。

戲劇顧問的存在便是協助導演讓創作意圖清楚呈現。有些戲可讓人感受到意圖,但卻沒有「執行」出來或執行的不好。

主持人之一提到一本有趣的書,或許有機會可找來看看:

《為什麼藝術家那麼窮/Why are Artists poor》

2022/02/11

因為Podcast跑步變有趣:《文膽煉成術》以及《原子習慣》

「文膽」指的是政治人物的發言撰稿人,來賓是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的文膽李靜宜,她提到「文膽」雖然也是寫文章,但卻是「代筆」,要從老闆的心理、想法、邏輯出發,因而比一般寫作多了一層難度。

她提到一個有趣的細節。因為國語不是李前總統的第一語言,因此在撰寫講稿時要避開某些「發音」、詞彙,避免造成李總統發言上的困擾。另外,每年元旦、農曆年和國慶前,她都睡不好,因為都有重要講稿要準備。

此外她也提到,文字用看的和用聽的不太一樣。同樣的意思用「動詞」跟用「受詞」表達,力道是不一樣的。

過年間看《原子習慣》,指出養成習慣有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回應、奬賞。我就以「讓自己每星期跑步」練習一下:

  1. 提示:如果當晚要洗頭,那天就去跑步。「洗頭」就是跑步習慣的提示。
  2. 渴望:跑步可以一邊聽Podcast,Podcast的內容很有趣。因為「Podcast」有趣,跑步也變得有趣。
  3. 回應:下載有趣的Podcast,接著載上無線耳機和手機去跑步。
  4. 奬賞:邊聽邊笑,汗水淋漓,心情和身體都好快樂。

四個步驟中,我覺得「提示」和「回應」最重要。還有一個步驟也很重要:預約下次,讓習慣不斷重複發生,這才是「習慣」。

還蠻滿意自己能把「跑步」和「洗頭」綁在一起,洗頭不用刻意便會自然發生,因而跑步也就會有自然發生的頻率,是不錯的設計。

「回應」是最難的,因為它就是習慣的核心-讓動作發生、執行!

書裡提到要「讓行動輕而易舉」,之所以選擇跑步做為運動項目,便是因為社區裡有健身房、有跑步機,無論天氣如何,沒有交通問題,是我最簡便的運動方式。

而我為什麼沒辦法養成寫作習慣,不是因為不知道寫什麼,而是每次覺得想寫什麼時,不是Mac不在身邊(Mac中文輸入比Windows、手機好用太多),就是時間不對(要工作、要處理家務),或是環境不對(有小孩或別人在身邊),而心情環境都對的時候,想寫的感覺、想寫的東西又跑掉了。

如何減少寫作阻礙?對我來說就是把時間空出來給它。

2022/02/02

回娘家

不喜歡回娘家。

去年底弟車禍,妹回去探視,媽為了拿棉被給妹妹蓋,結果跌倒肋骨裂傷。現在家裡有兩個病人。

就算家裡沒病人,家裡充滿弟和媽的收集品,帶小孩回去連坐都很勉強。

然而這都比不上心裡的壓迫感。

在line裡問媽初二回去。媽說家裡兩個病人都沒打掃,不好意思。

真想順著話說:好啊,我就不回去了。

但是,過年就是要大掃除,就該回娘家,責任無關喜歡。帶孩子提禮盒、塞幾個小時車回外婆家吃飯是儀式,完成了才像過年。

讓我覺得不舒服的,不是塞車、不是麻煩,是媽媽感嘆家裡亂、兒子不貼心、賺少花多⋯,「身體愈來愈差,我做的好累。」

聽媽這麼說,我也覺得好累,想逃走,離晦暗愈遠愈好。

「生到不孝子孫!」媽竟然在我們都在的群組裡這麼說。

我趕緊接上一句:「媽,不要這麼說。弟,不是這樣的。」媽情緒來時,話酸的傷人。這才是我的壓力來源。

弟會這樣有部分是媽造成的。雖說弟薪水帳戶是媽掌控,但至今弟所有帳單也都是媽在繳,他混然不知自己一個月刷卡多少,要繳那些錢。他有一張別人繳清的信用卡,還有零用錢。

每當媽抱怨弟如何無能,我要她讓弟自理,媽便說他沒辦法、他不行⋯。如此這般二十幾年。

媽那邊改不了,勸弟自立自強。弟納納地說:「好啦!」然後就無下文。

還是回去吧,不然不知道媽會灰暗到什麼程度。

「媽,不要忙了。回去看看你們就好。」

去年12月出院載弟返家休養,勸他趁這次在家把「收藏」整理整理,他誠懇答應:「好啦。」近兩個月的今天,家裡大部分椅子還是挪不出位子給人坐。

下午兩點到家,家外層鐵門已開、留裡面木門等我們來,打開木門看到弟坐在客廳,氣色不錯,想把木門推開點,才發現媽擋在門後,蹲著找拖鞋給我們穿。

「媽!阿嬤!」雖然媽人設老是抱怨,但看到我們是開心的。每隔一段時間看媽,就覺得她又縮小了點。真希望她的不快樂也能愈來愈少。

而桌上有煎粿、魚、什菜湯、香腸,豐盛的「下午茶」。媽嘴上說麻煩,還是忍不住準備。我拿出紅包給她,讓她開心,也免得我忘記。

過年過節才見外婆舅舅,小孩最好的互動就是把東西吃完。問完多大後,祖孫就靠電視解尷尬。

大人簡單聊聊天氣、疫情,我說該回去了,媽拉我到月曆前,說她幾號回診、驗血等等,以為媽要我陪她,結果是問我可不可以在某天載弟到嘉義工作處辦事。

來回新北嘉義想到就累,我問弟:「你可以問公司說你行動不便且距離遙遠,有沒有變通做法嗎?」弟回:「好啦。」

媽還是那個媽,弟還是那個弟。誰說這年頭什麼都變了?每次回家,這些人都一樣。身為一家人,過年就是得回家一趟。

2022/01/16

聽張日興隔壁的說《老台中》

還在遲疑要不要去外埔圖書館聽住張日興隔壁的人說書,沒想到她自己送來家附近書店演講。

她說:「1908年火車道開通至台中。交通決定了城市的命運,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海運,但港口淤積嚴重,如現今台南安平古堡完全看不到海,海運不行後,便由陸運火車接手。」原來台中火車站是這樣䌓盛起來的啊!

台中的「老」

台中的「老味」從何來?自視歷史小說家的她認為:清朝、日本時代、戰後初期、美軍駐台、新移民。

她似乎熱愛考據:「台中站前棋盤式街道設計時轉了點角度,如果人走在街道中,陽光不會直射眼睛。對比後站街道東西向,就沒這樣效果。」嗯,真有趣,下次去中區驗證一下。

美軍駐台的影響不僅反應在街路名稱,中區的「美」村路、中「美」街、華「美」街、「美」誼泳池,也反應在點心上如:烤土司、泡沫紅茶(果糖,古早味紅茶用紅糖)。隨美軍而來的烤土司,使用的烤麵包機,那瞬間的彈跳及聲響,對當時的人們來說,象徵著科技與進步(如現在最新的iPhone手機),又如因登陸月球而來的「太空紅茶」,吃烤土司是十足新奇時髦的事。

為何寫「老台中」

她說到漫畫《拉麵王》中香魚干拉麵的故事。到底人吃的美味是什麼?《拉麵王》中有一說人吃的是「資訊」,如:透過學習學會喝咖啡。她認為這有好的意義,而這也是她寫《老台中》的原因:及時留下註解,若不,時間過去很多都是訛傳。

比如:大麵羹的鹼麵是為了久煮不爛並求粗飽,大麵羹不是為了吃軟爛。坂神本舖長崎蛋糕材料中沒有蜂蜜,蛋糕中的蜜味來自麵粉、奶油、糖烘焙自然產生似蜂蜜的香味。異香齋賣傳統糕餅能存活百年,很大原因是因為對面是三百多年歷史的台中媽祖廟。

另外她也提到美食「圈」的存在,她感受到這是由文化階級資本建築起來的一道隱形門戶,文化階級資本是什麼?其實和命理風水論斷一個人命運的方法差不多: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這些權力決定誰能進入美食「圈」。

美軍來便吸納其元素至食物中,然現在有「東協廣場」為何東南亞食物不流行?她認為這是因其文化位階較低。而書寫可以墊高文化位階。這也是她寫《老台中》的原因。

時間很短只有一個半小時,但看到了那個住在張日興隔壁的作者本人,聽她說話,看她精神、自信地說書,偶爾還唸著還可以寫什麼,有一個人一定很開心。


2022/01/13

剪髮自拍


還記得聽到有人說她要過四十歲生日時的吃驚,自己如今都快五十了。

白頭髮就要多過黑髮,再怎麼懶得整理,過年快到了,去剪個頭髮也比較有精神。

以前會找照片給設計師參考,今天不想了,因為手機裡找到的短髮造型盡是漂亮的年輕女子,頭髮烏黑。好像這世界只有四十歲前的女人和六十歲以後的女人。

設計師是個年輕帥哥,我煩白髮太多,他反倒是染了一頭白髮。我的要求只有一個:肩上短髮。


「你都怎麼保養頭髮?」擠個話題,剪髮不說話很僵。

「洗髮後潤髮,沖掉這種潤髮才有效。不過我建議頭皮去角質。頭皮健康了,長出的頭髮也比較健康,比較強韌。」

「跟種花一樣。」我說。說完,才覺得說種花會不會又讓人覺得老氣了。

「沒錯。真的。」那個「真的」,真的很年輕人。


白髮設計師手藝真好,剪完髮的我看起來真不錯,有點像《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裡的松隆子。

「好看!」說他的手藝,也說自己的樣子,年輕許多的樣子。

新髮型心情飄飄然,走回來一路上都在看玻璃窗裡的自己,回家還自拍了幾張過癮。

一直以來總被教導不要在意外表,讓我看別人自拍就覺得這人自戀,但明明我就是在意,無關美醜,這是自己,那個從出生到最後,一直陪著的自己耶。蘇格拉底不也說要「Know yourself」?

仔細看照片裡的自己,有皺紋、有斑、皮膚暗沈,還好眼睛還有神。真的像《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裡的松隆子,老囉。


《格雷的畫像》裡的魔法讓格雷一直保有年輕美貌,「格雷症候群」(Dorian Gray Syndrome)是一種過於在意外表、難以面對年齡老化的心理症狀。雖說「網活」大多如此,但編輯過的影像其實是一種想像,投射出人想要的樣子,這種心情很類似新年許新願,小時候寫「我的志願」。

有人說新年新願的重點是儀式感,而新年新願就像奧運記錄,立來「破」的,有誰真的實現了「我的志願」?姑且不論認真程度及毅力,許願時有部分的心情一定是真的。

真實的自拍可以確定自己現在的樣子,打卡現在的自己。做作點的自拍,想像想要成為的樣子。當自拍影像產生,這些照片不再是我,是過去、是未來,我在成為自己的路上繼續探索著。

不要再非議自拍了,有願望是好的,探索自己也是好的。


(結帳時跟白髮設計師預約三個月後的剪髮,下次一定要變點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