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這書,我更確定人是「情感」動物。
直覺和身體反應是理性思考的必要環節,否則就像挑選沒有感覺的家電、洗衣機,很無趣。人若沒了心,腦也無法工作:主人/熱情死了,僕人/理性就失去維持莊園運作的能力及欲望,一切都將崩毀,就像憂鬱症,或像有理性沒感覺的病態人格,活在充滿會走動物體(他人)的世界。
極端意識可以讓人上癮,就像能按下按鈕的老鼠,為了讓自己的獎勵中樞受到電子刺激,老鼠會一直按到倒下餓死為止。
如果以「我是/I am…」造20個句子,美國人會著重在描述個人的內在心理特質:快樂的、喜歡Jazz⋯⋯,而東亞人則大多在描述自己的角色和關係:兒子、丈夫、員工⋯⋯。越 WEIRD(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Democratic) 越會看見世界充滿單獨個體而非人際關係。
Shweder, Richard 認為人類有三大道德主題:自主個體/autonomy道德觀,社會/community道德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神聖/divinity道德觀-身體是聖殿。在左派的眼裡公平意味著平等,但在右派眼裡公平是指比例。聖潔,宗教右派的表現方式是守貞誓約運動,但宗教左派/New Age的淨化產品或環保人士,其實也是一種聖潔的理念。
各種死忠派是不同的表現形式,個體之間雖有深刻的矛盾,卻可能同樣衷心懷抱著創造良好社會的願景。
這讓我想到創作時,作者會根據內容選擇形式,但形式其實也會反過來影響內容。共產主義落地成共產制度,福利社會提供的健保制度,可能都始於良善但最終歪樓的例子。
黑猩猩和自閉症都是心盲/mind-blind。人因為會讀表情、讀空氣,發展出揣測其他人「共同意向」的能力,這讓人類有了語言。把個人再放大,軍人訓練把我 → 我們、我的 → 我們的,「我」或許會倒下「我們」卻永遠不死。
道德觀如國家都是想像出來的。而且道德其實也如甜苦、冷熱來自感官,道德其實是感性而非理性的。拿我們家的阿媽來說,她和公公都認為同性戀不正常,但以我對她的觀察,如果她的那個孫子出櫃了,她會馬上把同性戀不正常抛諸腦後。
信任是最重要的社會資本,如猶太鑽石商靠信任運作。國家裡有越多的蜂巢,國民生活圈有越多重疊及連結,相似又相依,國民會比較快樂滿足。
公司法幫英國在工業革命初期勝出,愈大的群體愈有優勢。個體把自己安置在新船上,可以到達一個人到不了的地方,只是大家都上船之後,這艘船要航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