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3

有些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去讀一下...《小道消息》

有些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去讀一下,就像偶爾想起一個人。不過這個偶爾其實是自私討拍的延伸。

現實生活中沒有人能捕捉、共感的(也不能說現實生活沒有,那個誰不就這樣寫出來了、這樣感覺到了?只是她不在身邊,沒能跟我對話,沒能適時鏗鏘有力地附合一聲:沒錯!)((連寫個貼文都要括號再括號,我真是個內心小劇場很愛演的人,藝名就叫「Double括號」好了。)),感謝還有書。

原來我愛看書,其實是在找朋友。在Tinder要表演的東西太多了,書可以直面靈魂。而且書不喜歡可以直接放下,人話不投機我還沒膽轉身就走。

張亦絢的《小道消息》就是一本這樣很「個人化」(作者說讀書時法國教授喜歡的評語之一便是「高度個人化」)的小書,開本小、頁數也少。

比如說:

原本不喜歡某些作者,但只要發現他們讀過某些書便可馬上盡釋前嫌。

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檢查書中喜愛的段落是否在書中安好無恙(我偶爾就會思念書中某段落提到的氣氛,口中甚至同步隱隱泌出口水像是想到酸梅一樣)。

為了個人健康或不健康--神經質的需求,我總抄寫一點書的什麼,以備有天該書在世上滅絕之際,我還留到我私人的一個「抄本」。(抄書,也是我會做的事。人不能在身邊,他/她的話至少可以陪我長長久久。)

但是張亦絢說:對書的喜好要有節制,就像有人規定一天一根菸,可以過癮,但癮頭不可以太大。

她提到蘇珊.桑塔格有本書叫做《重點所在》,張亦絢喜歡的是「重點之所不在」,她說每次有人一臉害羞地說:我有幾句不太重要的題外話要說⋯⋯,就是真正有意思的時候。(沒錯!好久以前去客戶公司上課,課程結束時主辦人致詞後,不好意思的補充是:中午便當幸運地訂到特色便當,當場一片歡呼。)

提到黃麗群〈海邊的房間〉(這也是喜歡我喜歡的作家!),她評:寫的「侵犯」是對更高的「他人的希望與詩意」的侵犯,真好,真了不起!(張亦絢看到並看重其中想表達的意涵。收禮時人會說:心意到了就好。有時是客套話,但若真能看見他人心意,很珍貴。)

這次重讀覺得被安慰到的是:她說她不喜歡紀德,不是不喜歡他的文學,而是不喜歡他筆下人物的心靈特色「遲鈍」。

我相信人是會改變的,然有些人覺得自己這樣就好,對生活中許多事物以滿足為美德,沒有企圖、沒有好奇,愈來愈以習為常/鈍。這不是單純或知足,是懶。(當被暗示要對日復一日的生活心存感激時,書本提供一個避難所,讓我得以逃離無聊與匱乏。)

不是說要如何積極向上,而是活著,不該只是生物性的活著,總是要有點「生氣」才像個人。說到這,我這樣愛發牢騷,也是蠻有生氣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