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

Kristóf Ágota《惡童三部曲》當真實令人無法忍受時,就美化它,讓它接近我的期待...

《惡童日記/大筆記本》(Le Grand Cahier,1986)

《證據》(La Preuve,1988)

《第三個謊》(Le Troisième Mensonge,1991)

五年內出版三本書,作者並未說明這三本書的關係,但當出版社及評論者將其視為三部曲,她也沒有反對。實際依序閱讀這三本書,每讀一本便有「這本顛覆前一本」的刷新感受。

克里斯多夫·雅歌塔/Kristóf Ágota

1935/10/30 ~ 2011/7/27

匈牙利裔女作家十四歲開始以匈牙利語寫詩,1956年/21歲因匈牙利反共革命隨前夫避難至瑞士,於納沙泰爾市定居。

定居瑞士初期依然使用匈牙利語寫詩,並發表於法國印行的匈牙利文學評論上。在瑞士,她從鐘錶工廠的工人做起,5年後辭去工作、離開丈夫、學習法語,開始以法語寫作。

本人曾說,《惡童三部曲》內容取材自1944年/二戰期間在匈牙利塞格德市的真實經歷,雙胞胎的原型就是她和她的哥哥。

2011年7月26日晚間,雅歌塔在瑞士納沙泰爾家中去世,享年75歲。

書摘

先從書中讓我喜歡又心碎的段落開始吧:

《惡童日記》

〈練習心靈之痛〉

兩人面對面直視對方,然後互相辱罵,字眼一句比一句殘忍。不斷練習,直到自己對這些辱罵不再在乎,不再感到刺耳為止。

然而,我們心裡仍舊有一些令人難忘的話語,母親以前常喚我們:

「親愛的!我的愛!我的寶貝!親愛的小寶寶!」

每次我們想起這些字眼時,不免熱淚盈眶。

這些溫柔的話語是該忘記的,因為現在不再有人這麼喚我們了,而且回憶是這般沈重的負荷,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於是我們用另一種練習讓自己忘卻。我們說:

「親愛的!我的愛!我愛你們……我絕不離開你們身邊……我只喜歡你們……永遠……你們是我的所有……」

不斷地重覆這些話,讓這些字眼逐漸喪失它們的意義,這同時也減輕了我們的痛苦。

〈上課〉

我們評定文章「好」或「不好」的標準很簡單;一切須屬眞實。

就舉個例子來說吧!不能寫「外婆像個巫婆」,可以寫「大夥兒都叫她老巫婆」。不能寫「大城市很美」,也許我們認為大城市很美而別人不這麼認為。

假如寫「傳令兵很和善」這並不一定是真的,傳令兵可能還有我們不知道、狠毒的一面。所以對於他,我們簡單的寫著「傳令兵遞給我們兩條毯子。」

寫「我們吃了很多的核桃」這並非表示「我們喜歡核桃」,因爲「喜歡」這個字眼不明確,而且不夠簡明、客觀。就如同「喜歡核桃」和「喜歡母親」是兩回事:前者意味著令人愉悅的口感,而後者則是一種感覺。

表達情緒的字眼太含糊不清,所以最好避免使用這樣的字,而盡量去做事物、人物、自我的描寫,也就是忠實的描繪事實。

《第三謊言》

「我試著想去寫些真實的故事,但是在某些時候,當這些故事因為本身的真實性而令人無法忍受時,我就必須去改變它。」

「我試著想去敘述自己的故事,但是我做不到,我沒這個勇氣,因為這些故事會傷害我太深。」

「因此我美化一切事實,於是描述出來的事物往往與它本身所發生的事實並不相同,而是與我原先對它的期望比較接近。」

網路上已有幾篇很不錯的介紹及內容解析:

匈牙利的近代史

Wolf Hsu 簡介匈牙利近代史,匈牙利在一、二戰之間的國內情勢混亂:

  1. 奧匈帝國 --> 
  2. 匈牙利第一共和國 --> 
  3.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 
  4. 匈牙利王國
    • 軍人攝政的政權二戰時加入軸心國
    • 想退出,納粹德國對匈牙利出兵
    • 軍政高層被捕、親德政權上台
    • 蘇俄在布達佩斯戰役打敗德軍,匈牙利又落到蘇俄手裡

故事大綱

感謝 NullPointerExceptions|痞客邦 把故事大綱整理清楚:

《惡童日記》

是一對雙胞胎兄弟,戰爭時被母親送到小鎮外婆家的生活。主述者是「我們」,兩人總是一同行動。最後父親前來要求兄弟助他越境,結果父親觸雷身亡,兄弟一人留在外婆家,一人逃往邊界。

《二人證據》

以第三人稱描述,描述留在小鎮的「路卡斯/Lucas」在鎮上的故事。

最後,當初逃出邊界的「克勞斯/Claus」回來尋找路卡斯,小鎮上的路卡斯友人彼德稱 Lucas 在三十歲那年失蹤。

彼德認為 Claus 就是 Lucas,二十年後假藉另一個名字回來,因Lucas離開後曾寄一封信給彼德:「保持房子和文具店直到他本人或兄弟 Claus 回來」。彼德把當初 Lucas 留下的手稿交給 Claus。

最後是大使館報告:

  1. 該本筆記從頭到尾都是同一個筆跡,即便只有最後幾頁署名Claus,大部分都是由 Lucas 署名者所寫,所有紙張都很新最久不超過六個月。即都是Claus停留鎮上所寫。
  2. 文中所有內容都是虛構,只有外婆確有其人,但無子嗣,三十五年前去世,房子無人繼承現今已被運動場取代。戰時有人託她照顧一人或以上的幼童。

《第三謊言》

以 Claus 第一人稱描述童年生活。許多人物、情節和前兩部類似,但以不同關係連結在一起,在時間、空間上錯位,虛實不清。

Claus 穿越邊界編造新身份,承認寫了很多美化後的故事。多年後回到原來小鎮居住,簽證過期,被安排到首都大使館。查資料發現有一名叫科勞斯/Klaus 同名人士。

換成「科勞斯/Klaus」視角,接到克勞斯要來拜訪電話。Klaus 認為 Claus 是消失已久的雙胞胎 Lucas,出於一些理由拒絕承認 Lucas,叫他滾。

Klaus 回憶童年和第一部的內容完全不同,補足了 Claus 視角沒看到的部份。Claus 離開隔天,Klaus 接到他跳火車身亡,留信請他把他葬在父母墳旁。

在第三部中故事是這樣的:

父親外遇,母親崩潰開槍殺死父親,流彈擊中路卡斯。

母親陷入瘋狂、路卡斯送醫。科勞斯被父親的小三安登妮雅收養;路卡斯被送到孤兒院。

路卡斯Lucas線(越界後改名:克勞斯)

孤兒院被戰火波及,路卡斯被小鎮老婆婆收養,遇到一個男人要越過邊界指引他先走,地雷炸掉,路卡斯成功越界,改名克勞斯/Claus。

科勞斯/Klaus線

被安登妮雅收養後,愛上同父異母的妹妹莎拉。後來科勞斯探望母親,發現母親病情可以出院,便離開安登妮雅去照顧母親,然而母親討厭他,一直幻想著不存在的路卡斯。

雅歌塔:人本來就是善惡都有,不全善,也不全惡

外婆就像雙胞胎的壞媽媽。幸而神父的年輕女僕替雙胞胎男孩洗澡、洗衣服,視為小天使百般疼愛。儼然是他們的好媽媽。

面對「像畜生一樣」的猶太人,人群裡伸出一隻髒手乞討麵包,女僕微笑假意遞上烤麵包,然後大笑塞進自己嘴裡。

外婆在家門前撿蘋果要賣,裝在圍裙裡。押解猶太人隊伍經過,外婆「手滑」掉了圍裙,滿地蘋果,滾到公路上,滾進隊伍裡。士兵把外婆打得滿頭是血,昏倒在地。「他們往人群裡就打。不過還是有幾個人吃到了,吃到我的蘋果!」

慷慨善心的女僕,一夕變成像外婆一樣整人為樂。而心狠嘴壞的外婆,竟敢在士兵眼皮底下玩花樣,送蘋果給飢民裹腹。

各種花式虐待都不算慘,慘的是認知失調:好人流露出惡劣的一面,而壞人又不肯壞到底,反而散發聖光。

心得

第一本書最好讀,雖然其中滿是殘酷戰爭生活:獸交、戀童癖、亂倫、婚外情,但簡單直白的筆調,讓人可以冷靜旁觀這些亂七八糟的事。

男孩們給自己各種「練習」:互賞巴掌、互相羞辱、挨餓、殘酷、偷竊、勒索、坐牢⋯⋯。他們可以自力維生,練習行乞只是為了觀察人的反應。練習完畢把人施捨的物品丟棄,但頭上「曾被施捨的撫摸,扔也扔不掉」。

男孩透過這些練習,用硬繭把自己保護起來,柔軟會受傷,冷酷才感受不到痛苦。

讀第二本、第三本,像在猜謎、推理,每一個謊言都是無法忍受的事實,用虛擬的人物消除孤獨。

讀這樣的書不舒服,但作者,把它寫出來,總算多少找到一個地方安放,作者心裡應該多少輕鬆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