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超市、大賣場、便利商店,菜市場有很多選擇、驚喜,無論是否帶著購物清單和欲望而來,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要享受逛市場的樂趣,第一個條件便是:不要有時間限制!閒適的心才容得下樂趣,我一緊張只想如何趕快做完,把菜市場當大賣場,規劃最佳路徑,在最短時間內買完走人。這樣不可能有趣。
我的「逛」法是沒打算買什麼,欣賞攤位的擺放陳設,像逛百貨公司專櫃,也像逛美術館,可以感受到現在流行什麼,也可以品味日常的美感。有趣就去看一下,不急著買,若真的很特別或所剩不多,則馬上下手,像豬尾、山蘇;有點遲疑的,想想,逛一會再決定,像混身都是泥的芋頭、蓮藕。
洋蔥、蘿蔔很多攤都有賣,但千萬別用一顆多少錢來看,大小、新鮮、品質才是重點。看到一顆8塊,結果袋裡裝是一顆10塊,別難過,或許一顆10塊的才物超所值。當然也是會有買貴了的情況,但別不開心,不過就是幾塊錢,比起在股市上的損失,這連手續費都不到。
菜市場逛下來,便覺連鎖商店太單調,一年四季,7天24小時,賣的都是一樣的東西,連位置都固定。
家附近的家樂福直走到底是衛生紙,右轉是洗衣精,再往下零食區第一排是甜餅干如可口奶滋、第二排是鹹的蝦味仙、最後一排是糖果巧克力,穿過奶粉、茶葉、酒,來到開放式冷凍櫃拿牛奶、蛋,最後一排的密閉冷凍櫃有雅芳羊肉爐和火鍋料,接著右轉蔬果區拿金針菇、小玉米,再往前走到肉品區拿肉片,一圈最後的終點是結帳台。
一致的商品項、一致的動線規劃,好處是增加購物效率,也給人安全感。不少人出國最愛麥當勞,整個場景和食物都和台灣一樣,彷彿回到故鄉。
連鎖商店為了效率(方便管理、節省成本、增加營收),追求一致性,固定的擺放位置、貨色、容量,最好連馬鈴薯每一個都一樣重,一年四季都有冷凍食物。在這裡,除了出清的肉品,我什麼時候來都一樣,不會錯過什麼。
然而菜市場就不是這樣,在這裡能感到四季的變化、時間的變化。最好吃的豬肉部位要趁早,貨好也便宜的那攤魚販也要趁早,十二月就算想吃也看不到綠竹筍。這樣的遺憾提醒我要「珍惜」,不管是竹筍還是人。
採集者
人類歷史中 95% 以上時間是透過狩獵採集維生(註1),沒有牛羊強壯的胃腸,人類必需透過吃各種不同食物補足身體所需的營養。雖然在1萬2000年前進入農業時代,約 250 年前進入工業時代,生活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但人類這個狩獵採集物種還趕不及調整演化,檢視我的採買內容,還真反映了雜食者的天性,囊括了三大生物界:動物界-肉品、植物界-各式蔬果、真菌界-蕈菇類。
而「逛」菜市場的整個體驗也似乎可對應到採集活動:無法預期收獲-看攤上有什麼好貨決定買什麼,放大眼觀察-才不會錯過,拿捏時機-太快下手可能買貴或出現更好的選擇、太慢下手可能就錯過。然最大的差別是,逛菜市場頂多買到不滿意的東西或遇到扒手,不像人類祖先可能賠上一條命,今天不知道是吃還是被吃。
美味且有助思考
無尾熊只吃尤加利葉,沒有下一餐要吃的什麼的困擾,牛羊也沒有,牠們只有一種食物,簡單不費腦,而身為雜食者的樂趣就在有很多東西可吃,這是人類用「腦袋」取代四個反芻胃,用思考取代強力消化道換來的。
我想像人類祖先每一餐一定十分焦慮,一是不一定有東西可以吃,找到「可能是」的食物,也要擔心吃了會不會怎麼樣?在進行各種「試吃」活動後,還要記得若肚痛或上吐下泄,是之前吃了什麼的結果,或許便因此讓人類發展出連結「食物」與「後果」的能力,或許智力便這樣發展起來。
除了透過經驗記憶食物,火也是人類外部的消化道,人類不再需要有力的下顎、強固的腸胃,加熱後的食物,衛生美味外,原本有毒、難以咀嚼的也都可以吃了!
當初對人類學家李維史陀說的「食物美味又有助思考(food is not just good to eat; food is also good to think with)」不太了解,如今,在這句話前面加上:對採集維生的人類來說,食物美味又有助思考。這樣我就懂了!
對雜食者而言,每一次的食物選擇都是一個思考練習,可食/不可食?如何吃?
食物可不可以吃?營養與衛生方面的問題科學已有答案,如今人吃什麼除了是文化、宗教,還是個人信念、喜好、健康的問題。真的是好複雜啊。
看看這些食材最後變成什麼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