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頓日記
諾頓日記分成七個章節,由童年回憶講起,求學、實驗室工作,前往烏伊伏,回到美國進行實驗,再講述與一眾烏伊伏孩子的家庭生活。
家、實驗室、烏伊伏、實驗室、家 ,一如他在烏伊伏尋找夢遊者走的上坡路,是一個上山下山的過程。
對我這個向來在乎情節進展的讀者來說,前面介紹主角童年、大學實驗室的部分大可濃縮,對烏伊伏島上的自然生態描寫也可以縮減,除了烏伊伏人類學相關描述有趣外,主角不管事的父親,被主角認為是笨女人的母親、沒什麼成就的詩人雙胞胎弟弟,現實生活一塌糊塗的實驗室教授,如果不寫或寫少一點,這對主角的角色建構似乎也沒什麼影響。
在我看來,從主角遇到邀請他前往烏伊伏島協助研究的人類學家塔倫特後,這個故事才真正開始。
![]() |
魔鬼
作者父親也是醫生,這本書就是獻給她的父親,書中主角諾頓.佩利納(A. Norton Perina)是虛構的,但真實世界確有其人與他如出一轍,這個人便是作者柳原漢雅自少聽父親講述的科學家蓋杜謝克/Carleton Gajdusek,他的故事讓她目眩神迷,他在南太平洋島國紐幾內亞(New Guinea),因研究致命庫魯病(Kuru)於1996年獲諾貝爾醫學獎,收養了當地土著57個孩子,1996年被指控猥褻兒童,隔年被判有罪。整本書讀畢,我無法接受的是:主角和蓋杜謝克一樣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錯。
一個成人,受過高等教育,又或不一定要受過高等教育,只要能與人正常互動的人,應該都能接受「尊重」是基本的道德。但主角及其擁護者卻認為「有些人」可以豁免。
細看書中主角的自白,他對男孩的暴力,來自內在一股無法遏抑的渴望,愛他們的俊美、愛他們的認命屈從,甚至扭曲地認為,男孩的天賦是把自己獻給這個能欣賞他的人。
這時才明白作者會在書前摘錄莎士比亞《暴風雨》片段的意有所指:
一個魔鬼,一個天生的魔鬼,他的天性無論如何教養也無法改變;
我爲他嚐盡痛苦,在他身上付出的努力,全都白費,盡是枉然;
他的身形隨著年紀日益醜陋,心智也一天一天敗壞。
我要好好教訓他們,讓他們大吼大叫。
自傳體
小說開頭是「編者序」,我有點困惑,這不是本小說?怎麼會有編者。是的,這是作者的一個設計,除了故事內容,作者可能想透過自傳、編者及其旁、新聞報導,這些形式上的設計,挑戰讀者對客觀與主觀的認知,一個人在人前及人後,表面上及內心的不同。
彩蛋
就如一開始所說,何倩彤的讀書心得已經說得很好,我只好去聽聽網路上柳原漢雅的訪談,看看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作者。
《林中秘族》是她的第一本書,但討論最多的是她的第二本書《渺小一生》,還聽到了一個有趣的事。
第一本書《林中秘族》從她有想法開始到完成,大約花了18年,以中文版來說約450頁,但第二本《渺小一生》將近一千頁,卻只花了18個月。訪談者問她(The Wheeler Centre: Hanya Yanagihara)為什麼,她的回答....,想知道的人來參加邊譜的讀書會吧!
另一個對談(Hanya Yanagihara and Matthew Specktor, “A Little Life: A Novel”)則是針對《渺小一生》太過悲摧,引來批評是灑狗血的 trauma porn。
柳原漢雅回應她曾就此與編輯爭論:對讀者來說會不會「承受」太多?
她認為身為一個作者,她不會去猜想讀者能否承受的問題,她在乎的是如何達到小說世界的一致性與完整性。作者不該是讀者的保姆,不該去試想讀者能承受什麼、不能承受什麼。若一個角色因為他的際遇應該受苦,你對讀者的期待便會是陪著這個角色受苦,見證他的感受。如同《渺小一生》書中的Jude,他被孤立,而唯一陪伴他的便是讀者。
![]() |
| 《林中秘族》裝幀的缺點:450頁開本小,閱讀時一定要兩手打開書。 沒辦法邊喝、邊做其他事。 它自由的樣子⋯⋯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