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血與土》


這是一本讀來「很苦」的書,若非讀書會,一直不想翻開。

採購墓碑,從來就不會是個愉快的時刻,大多都是在悲痛籠罩中進行。富有國家禁止開採花崗岩,但無法阻止人的死亡,因此從發展國家中進口,最物美價廉的墓碑來自印度。花崗岩不能用炸藥推土機,只能用鑿子鐵錘溫柔地撬出岩床,在印度靠的就是奴工。拿鐵錘的小女孩,隨著她長大鐵鍾尺寸也慢慢長大:「這是她人生中唯一會有的成長。」(p.18)

好悲傷的一句話,知道背後這條供應鏈,墓園的祥和寧靜馬上消失不見。

衝突礦石/Conflict minerals供應鏈

奴役和戰爭一樣,大多源起於「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豐富的礦藏引來暴力強奪。

順著供應鏈檢視當中人員的動機(P.92):

  1. 礦工/奴隸
  2. 民兵/奴役者
  3. 礦石中間商:運送,第一手證人
  4. 貿易出口商:不合法 → 合法,洗產地
  5. 冶煉廠:錫供應鍊倡議
  6. 基本零組件廠商:就像問一個人「你何時不再打老婆?」努力解決問題即承認有罪
  7. 電路板公司
  8. 消費性產品
  9. 品牌商:Apple, Dell…
  10. 零售商
  11. 消費者

剛果與周邊國家的武裝部隊經常利用 3T1G (鎢 Tungsten、錫 Tin、鉭 Tantalum 與金 Gold) 的開採當作經濟來源,成為武裝勢力的資金,造成區域性重大流血衝突。因此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 (簡稱 證管會, SEC) 於 2012 / 8 / 22 通過「Dodd-Frank 衝突礦產」法案 (簡稱 DFCM),要求美國公開發行公司,若產品中使用上述礦物,需調查供應商並公佈相關資訊,且每年需填寫 SD 表 (Form SD),從 2013 年開始,產品製造過程中,是否有使用「衝突礦產 (Conflict Minerals)」就要申報,斷絕武裝勢力的資金來源。

由於衝突礦產具有跨國與區域的問題,所以歐盟又於 2017 / 5 / 19 在官方公報上發佈 Regulation (EU) 2017/821,做為歐盟版的「衝突礦產 Conflict Minerals」法規。根據該法規的要求,自 2021 / 1 / 1 後,歐盟境內對於 3T1G 的進口商 (Importers)、冶煉廠 (Smelters) 與精煉廠 (Refiners) 在年進口量超過設定的門檻時,必須進行強制性的盡職調查,以確認 3T1G 來自非衝突地區。 (ezGlobal 融易網路)

Apple cuts 14 suppliers over conflict minerals 2024/4/25

當一個奴隸

獲取奴隸的方法:

  • 惡意的法律制度:邪惡的優雅。不公平的審判,勞動、罰款。(P.55)
  • 債務綑綁:花言巧語陷阱,信任誠實反而被利用(p.202 )

奴主的三階段變臉:

  1. 奴主利用人的信任、榮譽感,進行心理控制,讓奴隸覺得問題在自己。
    奴主若太早訴諸暴力,工人發現被騙便不再守信。
  2. 遲付、短付工資:讓人懷抱希望,比起連工作都沒有:忍受剝削。
  3. 奴隸發現真相後:暴力鎮壓。

記憶的屠殺

來自西非馬利的Seba被送來巴黎當女傭奴隸,唯一的記憶:工作和睡眠。連星期幾、月份、四季的概念都沒有。(P.235)

奴主也洗腦奴隸是愚蠢、不誠實的人,奴隸為逃避精神痛苦不去思考,在被奴役的人身上常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過度警戒、無法專心,情緒麻痺、深沈悲傷。(P.257)

記憶讓我們成為「誰」,抺殺個體記憶、集體記憶,奴役就算沒有失去生命,身體沒有被折磨至死,不讓記憶形成,無知也能拿走一個人的生命。(p.234)

23歲迦納黃金礦奴工亞伯拉欣減輕痛苦的方式:相信真主正注視著自己。就算增加自己負債,也要買下工具,讓弟弟成為自雇者,再也不允許任何人踏上奴役之路。透過作者,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經歷,證明自己並非完全沒用,讓美好的事從自己的生命中誕生。(P.258)

自然也有記憶。基因記錄生命,但是dig and wash的採礦過程,森林被屠殺、生態系滅絕。(P.237)

變相的奴役

1888年巴西成為西半球最後一個廢除合法奴隸的國家。Lula總統上任四個月,於2003年成立終結奴工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Eradication of Slave Labor),重啟上屆政府擱置的消除奴役國家計劃,其中最激進的做法:沒收奴主土地,但在2004年便有執法人員被殺。

廢除奴隸但奴役沒有消失,只是以不同名稱存在。奴主把奴役時間縮短到一個月,這是風險最小、利潤最大的做法(P.287)。

地點常在森林中或是隔離環境,被害人不知道地點,便無法求援、檢舉。並且要先背債買工具才能工作,若報警反而因久債被抓。

如何解套

近來生物燃料/biofuels讓大豆需求激增。另外發展中國家吃肉需求大增,蓄牧增加,飼料、碳排量也因此增加。

比起餵豬或做為生物燃料,大豆餵人可以更有效率地解決飢餓。230公斤玉米只能製成約60升公乙醇/酒精,這些玉米可養活尚比亞孩子一年。(P.328)

家庭農場、本地企業形成的在地人社區是擺脫奴役的最佳途徑(P.325)。


有人說幽默的人通常是拿自己開玩笑的人,而那個玩笑常是個悲劇。他們的心態是:既然已經這麼苦了,如果再不從裡面拿點什麼出來,不是太可惜了嗎?

感謝這個說法,讓我忍耐,試著讀出《血與土》中苦以外的東西。

讀完這本書,我的收獲是:除了罪惡感,多了更多踏實拒絕血汗工廠、衝突礦石供應鏈的理由。

讀書會那天,我第一個問題就是:是誰要讀這本這麼苦的書?

結果那個人沒來。


2024/07/26

《傲慢的堡壘》攻略手冊

The Burden of Pride, from 'The Divine Comedy'

人生而平等,但有人就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硬是要把別人踩在腳下。

書中的堡壘指的是矗立在性別領域中的霸權,作者認為性侵/性騷擾加害人的核心罪惡是「傲慢」,他們無視他人,踐踏並傷害他人的自主性。

之所以會有這麼深的傲慢,作者指出是因為制度(如終身制的聯邦法官)、特權(難得的藝術家、天賦異稟的明星運動員)。列寧說:「最堅強的堡壘,必須從內部攻陷。」,或許我們可以等這些人有天良心發現(?),或是看清堡壘的核心,想想看如何鬆動它。

簡介

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傲慢其實是發育不良的人格狀態,因此要透過物化他人滿足自己。而受害者不只是身體被奴役,可能連心志都被「奴化」,或因憤怒扭曲了原本的自我,這是最可悲的傷害。

自主性是所有人的天賦人權,作者認為要保障這權利最好的作法便是「法律」,本書第二部分從簡要的法律史講起,法律如何與時俱進,讓性侵害可以明確透過法律問責,不只懲戒已經犯刑者,也能嚇阻他人再犯。

第三部分指出堡壘所在:終身制的聯邦法官、難得的藝術家、天賦異稟的明星運動員,他們深信其他人適用的規則與他們無關,自己居於法律之上,沒有被嚇阻,也不必承擔責任。

我覺得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十分好看!

從書名推論,作者認為性侵害的根源是支配者的傲慢,而且這傲慢堅不可摧。因此作者在第一部分便先好好地談談:女性是如何被排除在堡壘之外,佔領堡壘的傲慢與貪婪是怎樣的惡,而受害者被侵害的除了自主性,最大的損害可能是連自我中良善的部分都失去了,而且無可回復。

作者在書中引介了以下幾位令人讚嘆的思想家及其篇章。

《女權辯護》(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1792年

Mary Wollstonecraft 認為女性因為依賴男性的善意,結果被推進女性特質的框架中,同為人類,女性應當享有與男性相同的基本權利,而不應被視作是社會的裝飾品或是婚姻交易中的財產。在此我想補充,把人推進框架中的,除了外力,可能還有自己的偷賴和放棄。

除了書寫倡議、辦立學校,敢做敢為的 Mary Wollstonecraft 一生的愛情和事業也十分精彩,可惜38歲時因生產後的細菌感染病逝,值得欣慰的是生下的女嬰兒即是日後寫出《科學怪人》的瑪麗·雪萊。

《婦女的屈從地位/The Subjection of Women》1869

如果一個人真的沒有能力,那「禁止」就是多餘的。

1869年 John Stuart Mill 或說他的妻子 Harriet Taylor Mill 兩人共筆,在《婦女的屈從地位/The Subjection of Women》中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賢妻良母,所以才會建立一些限制,以免她們因為有了自由就不乖乖坐在原本的位子上。

書中用女性的「主人」一詞,用意是對比奴隸只控制身體,主人還會奴役「思想」,在教育、社會、法律各方面讓女性軟弱無力,想要任何東西都要透過男性,使她完全順從。

自我之孤獨/The Solitude of Self〉1892

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Elizabeth Cady Stanton的演講從每個人終究是孤獨的論點出發,提出不該用家父長式的方式對待女性,應該讓女人和男人一樣有自我成長的機會,才有足夠能力面對自己的人生。

有一種孤獨,我們每個人隨身帶有的孤獨,比那冰雪覆蓋的山巒更加可望不可及,比那午夜的海洋更加深不可測,這就是自我之孤獨。我們稱為自我的內心世界,不管是凡人還是天神都看不穿、摸不透,它要比神靈守護的地下室穴更隱秘,要比神殿的內室更隱秘,要比古希臘以流西斯城裏的暗室更隱秘,因為唯有全能全知的上帝才能進入人的內心世界。

每個人生,概莫如此。試問:有誰能夠,又有誰敢將他人的權利與責任奪為己有?

這意象像詩一樣美,但論點像劍一般鋒利!

不過人有很多面向,雖然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對女性的看法十分開明,但作者提到她在種族平等上卻不是如此。

傲慢

讀這書的另一收獲是治瘉了我自己的傲慢。

驕傲是一種惡意的愛

義大利詩人但丁《神曲》1308-1321 敘述但丁本人遊歷地獄/認罪 -> 煉獄/悔改 -> 天堂的旅程。煉獄會淨化人的七宗罪:過度的愛(色慾、暴食、貪婪)、缺乏的愛(懶惰)和惡意的愛(憤怒、嫉妒、驕傲)。

驕傲是一種惡意的愛,作者在書中對這些人的描述是:

把自己彎得像一個箍環,看不到外在的世界及其他人。這適切地反應他們發育不良的倫理狀態,不正眼看人,不承認他人有完整的人性。

「發育不良」這一句話打中我,「開剖」了我的腦袋。我是在驕傲什麼?無論他人如何,我可以選擇當一個正常人。

獎盃嬌妻

休謨在1739年的《人性論》第二卷〈論情感〉中第一個分析的情緒就是驕傲,他深刻地指出驕傲的兩個面向:一是物-你感到驕傲的東西,一是自我-驕傲的理由。

獎盃嬌妻(trophy wife)是丈夫的身分象徵,這種驕傲是一種工具化的情緒,這樣的先生很難愛他的妻子。

受害者的憤怒

也是我覺得讀此書受惠許多的部分。不是在檢討受害者,作者指出受害者受到那些更深層的損害?如何轉化憤怒?

作者舉特洛伊戰爭中的Hecuba女王為例,她原是一忍辱負重的高貴女王,但在遭受人深刻背叛後,性格大受創傷,此後人生只為復仇而活。

作者以此例說明道德創傷會導致信賴和其他美德崩壞,讓人走向報復,但報復並不正義,只是正義的拙劣模仿。

憤怒是針對過去的事,希望以牙還牙,懲罰是報復:讓一模一樣的痛苦降臨加害者。懲罰是針對性的嚇阻,但轉化的憤怒是面向未來尋求補救。這種憤怒不會造成人格畸形、讓人承擔重荷,解決問題讓人感到振奮解脫,這樣的憤怒強大而有價值。

與「另一邊」的人合作

1977年作者博士班同學自殺,原因是她與男性合作,被所屬的女性哲學協會指為背叛。

曼德拉 1994 年當選南非總統時,對新進的白人警察講話,握著他們的手說:我會信任你們。用充滿信任的態度遞出橄欖枝,沒有信任就沒有成為共同體的可能。

不是直接加害人,但不行動不發聲其實是「半個」好人,或說半個「壞人」。

人不是天生的:社會和制度

英國殖民印度,為了強化控制,其中一個方法是:鞏固男性傳統權威。一旦印度男性受惠,男性傳統權威愈受到保護,便愈不會想要反抗英國。

像是這樣,社會和制度有時會讓人很難不朝畸形的方向發展,不好的人格特質不應該完全歸咎個人。

酸葡萄/Sour Grapes心理其實是一種「適應性偏好/adaptive preferences」,為了緩解得不到的失望,人便自我催眠這說它是酸的,要自己不要妄想得不到的東西。

像這樣的精神傷害不只是造成不快樂,而是會腐蝕人格,讓人假裝所有事情都很樂觀,正中支配者的下懷,這時的損害已不只是表面,人開始適應「奴性」。

若有人反抗,就打擊他,剝奪他的自主權及勇氣。打擊失敗,展現人的韌性;若打擊成功,則是支配者最深的道德犯罪,因為這樣的傷害已無法回復。

所以認真思考平等,就必須思考如何修復受損的自我,並支持培養美德(Lisa Tessman)。

向法律問責

沒有同意拿走錢,是偷。沒有病人的同意,醫生基本上不能隨便施行手術。權力不對等情況下的同意是勒索。但過去性侵受害者要用「生命」抵抗才能證明自己的意志。

法律是漸進的,不是固定的。遵循前列,指的是遵守之前的決定,但也會與時俱進。如書中所說,法律會向後看,是過去判決和信念的疊加,但法律也要向前看,試著建構一個更好的未來。

不用祈求、期望不被性騷擾,法律能站出來很帥地跟大家說:不需祈求期盼,法律會保障你!

問責/Account,動詞,白話一點就是「向誰討債」嗎?

性侵害比較嚴重是刑事案件會被判刑監禁,性騒擾比較輕微是民事案件大多罰錢了事,而大部分的MeToo事件則是取消、社會人格死亡。

法律其實可以做得更多一點。

除了「針對性嚇阻」,阻止犯罪者再犯,也可以達到「一般性嚇阻」,嚇阻他人不要有犯意。

避免更多人受害

女性在被侵害時傷害就已造成,事後尋求起訴能得到什麼?竊盗受害者可能可取回財產,或其他賠償。性侵受害者可能只有更多的傷害及壓力,能繼續生活可能比法律抗爭更優先。

為了減少被害人的壓力,可設置「強力吶喊證人/outcry witness」,凡被害者向之告發,該人有義務向上舉報,如:醫護人員。

也可參考第三方保險作法。投保單位給每個投保人一份保單,若被保人遭到性侵並舉報成立,保險公司將進行理賠。保險公司根據告發案例,確認出危險人或團體,將之排除保險名單,也可與其他投保單位建立比對記錄,當投保單位的性侵案愈多則保費愈高,促使投保單位針對此問題做出反應與改善。

如此:告發便是一種奬勵,也對公眾有利。


2024/06/29

《公雞之家》裡藏的是...

Poltava SBU

面對要丟掉的衣服,近藤麻理惠教那些拿著要丟棄衣服的人,一件件好好地對衣服說出感謝。

對衣服說感謝!這似乎有點矯情,事實上她的第一道儀式是在了解委託者狀況後,在這個家裡找個地方,慎重地用日式跪坐方式坐下,閉上眼,像我們在拜拜說禱詞似地跟房子「溝通」,感謝它提供這個庇護之所。

如此對待日常中的「物」,我感到一陣雞皮疙瘩的詭異感,就如讀到《公雞之家》中的「小黃瓜溝通師」(p.103)。然而在烏克蘭鄉下,人們真的會找小黃瓜溝通師來下咒,確保農作豐收。如同作者,我也從沒想過世上會有這種服務,但在那裡,報紙上甚至還會有他們的廣告,然而「那些都是庸醫」,要找真正可靠的專家是透過口耳相傳。

全書三百四十頁,約前二百多頁我靠著「尼科季姆」這個餌讀下去,家族中消失的曾舅公是怎麼了,叨叨絮絮沒有頭緒地在家郷憑著兒時記憶亂逛,終於透過公雞之家的官員找到「尼科季姆」的檔案,當官員把檔案夾交給作者時,別有深意地提醒作者:「那是1937年,他們有『績效』要達成。」最後還說:「注意字裡行間。」(p.245)

「他沒有留下遺書。」尼科季姆檔案上的這句話,讓作者串連到她的父親,一樣以自殺終結自己的父親。

知道更多可以釐清真相,但也愈凸顯現實的醜陋。外婆和曾祖母不想面對這痛苦深淵,但是故事埋得愈深,秘密反而愈困擾著他們。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作者,對這個開了許多空頭支票,在她心中早已信用破產的父親,什麼都沒說就走,她無法原諒這樣的背叛。

人會刻意避開一些話題,以為只要絕口不提,痛苦就會過去。所以不提尼科季姆,公雞之家困住了外曾祖母,把他們嚇得乖乖聽話,同樣地,作者也無法面對自己的恐懼與痛苦。

但是不可能,痛苦不會因為忽略自行消失。

在烏克蘭復活節後的週一,大夥會回到墓園與逝去的親人共享一餐,與死者交流,懷念他們、寛恕他們,或請求他們的寛恕與幫助。作者決定要去把因政治立場相左不歡而散的伯父找回來,因為他是這世上比作者本人更懂作者這對父女唯一的人,伯父可以幫作者從黑洞中逃脫。

面對黑洞,看清楚那個空缺,人生反而因此豐富。過去才能安放,才真的可以翻過那一頁。

不過,最難的可能是要花多少時間,人才有足夠的力氣及勇氣面對。

但是對故鄉在烏克蘭的作者而言,時間是緊迫的,這本書如再多點時間整理會更好讀更有深度,但是誰知道戰爭局勢會如何發展?要是我也會想讓書,想讓烏克蘭的故事,快點、多點人知道。


2024/05/12

《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上野千鶴子真爽快

看了《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最近喜歡上上野千鶴子,她說話好直接哦!在我的生活中,所有人都要溫良恭儉讓,不能有話直說,以避免雞飛狗跳。因此這書看得很過癮,還邊看邊笑,只是當有人問我在笑什麼時,我不能說,還用書套遮起書名,像是在看禁書似的。

也不知道是否因為讀了此書,讓我這個母親節過得不太高興,一股悶氣。或許把書裡的話貼出來,有助我自己理出一些原因。

p.60 母親就是能把一切功勞回收

就算父母只剩一口氣,還是壓抑不心情想追問:「你當時到底⋯⋯」。直到我母親臨終時我才對她說:「媽,我離開這個家才重新養大自己。」

人生第一次把這話說出口,結果母親反應讓我震驚:「那我教得不錯啊!」

我:有些人就是能把一切功勞回收!即便是壓迫也說的像是在培力,真的很令人傻眼。可是我要小心,因為我就是有這種傾向的人!

P.68 指定席

森崎和江 《無名通信》1959年雜誌創刊宣言:「我們要退還那些加諸於女人之名,期望回歸無名。因為,我們被貼上各式各樣的名字。母親、妻子、家庭主婦、女士、女兒、處女⋯⋯」

我:不想被人規定必須留在「指定席」裡,這是特權,其實也是限制。在我目前的生活裡,在新聞或影視中,還找不到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或許那個人根本不存在,因為宇宙裡只有一個「我」。期待我能寫出我自己的人生腳本。

P.84 穿上牛仔褲獲得性自主

穿裙子,很容易在男人半推半就下做起來;但穿牛仔褲,除非女方幫忙,男人無法輕易脫下她們的褲子。「能好好挑選了!」這就是所謂的性自主。

我:乍看這說法似乎沒道理,其實蠻有道理!

P.92 是誰佔便宜?

身心障礙人權運動讓車站都設了電梯,但現在卻常被一些健康的人霸佔電梯。這些人過去曾出口謾罵,最後卻坐享成果。

我:女權運動的結果,不是只有女性得到解放,男性、所有人也都會一起得到好處。

P.139 笨拙的孩子更誠實面對自己

能達成父母期待的小孩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是父母要他們做的事。自己是什麼人、喜歡什麼、想做什麼?逐漸模糊,因為連討厭的事都能完成。

我:這裡我不大同意。

我常見到的「笨拙」其實是不會反抗,那個不服從常常不是出於自我意願,而是無能為之。

孩子一開始服從是因為無知,不知道可以反抗。等到有能力了,可能因為「懂事」或體諒而服從,這更讓人心疼。

P.156 所有物:女人是男人的財產

為讓人了解性騷:想像受害者是你的女兒。為何不能同理當事人即可?為何要代入女兒?

我:「想像你的愛車被刮花⋯⋯」對有些人來說,這樣才能比較理解那個痛。

p.(忘了) 性欲

有人看到性感部位就會觸發性欲,以為人人都這樣。

男人對女人身體有欲望,無識地「物化」女人,但女人並不想無差別地吸引所有人,生活在性騷擾的環境中實在讓人不快。

而就算喜歡的人也只有在特定情況才有欲望。

P.214 上野也厭女

厭女:在男人身上的表現是『女性蔑視』,在女人上則是『自我厭惡』。 

有人問:「上野妳也厭女吧?」

「沒錯。」如果我能從厭女情結中完全解放,沒必要再與之抗爭,那也就不需要當女性主義者了。不斷和自己心中的厭女情結抗爭的人,就是所謂的女性主義者。

女性主義就是為了與自己和解而進行的戰鬥。女性主義是女人接受自己身為女性,愛上女人這個身分的思想。我現在覺得,如果有下輩子我還是想當女人。

我:我也還是想當女人!

不過這可能因為我這輩子其實是厭女的既得利益者,這樣說好像是在自誇自己,但我真的覺得老天是讓我含著金湯匙(健康、外貌、頭腦、際遇)出生。

還是我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p.216 不同意見的對手是志同道合的同伴

思考是在爭論當中鍛鍊的。有時是自己的論述缺陷和侷限被別人指出,有時是去理解對方的理論並找出弱點,從而跨越對立,產生新的討論。

我們是在這些爭辯中鍛鍊過來的。比起會因咒罵攻擊而失控的男人世界,女性主義者不畏爭論,在奮戰中,不同意見的對手是志同道合的同伴。

我:在生活中若多問兩句,往往造成一個緊張不快的場面。我沒有意思挑釁,只是想了解對方的邏輯。為免對方不知如何接招,我就都不問了,或是哈哈兩句,說些言不及義的場面話。

大部分的人在乎氣氛融洽,比真心交流重要。

2024/03/03

《Woman》的廚房

當小春搬到母親家裡後,戲中最常出現的場景便是小小的日式客廳和廚房,當她們爭吵、翻花繩,冗長地自白時,我就研究這個小小廚房的擺設。

廚房很小但有三個水龍頭,除了冷熱水龍頭,還有一個來自瀘水器,長長可彎折的水龍頭。水龍頭上是個塑膠籃,放洗碗精、菜瓜布,和婆家一樣。這塑膠籃要常清洗不然會有噁心黑垢。

緊臨洗水糟的流理台很小,比一塊砧板大不了多少。所以看到有個小垃圾袋掛在一旁冰箱側壁上,小春晚上收拾時,大一點的垃圾袋則是掛在洗水糟下方的櫥櫃門板上。

這些垃圾袋好像和我們一樣回收自購物袋,而韓國的塑膠袋,無論是《請回答1988》下班愛亂買東西回來的德善爸,還是《機智醫生生活》裡心疼妹妹買一大堆吃的送去軍營的翊晙,提的都是不透明的黑色塑膠袋。

烹調火力只有一個兩口瓦斯爐和一個小烤箱。烤箱很小大概只能用來烤魚。有趣的是,瓦斯爐旁用厚鋁箔圍了ㄇ字形,原來他們是用這方法來防油爆。廚房油漬真的是很難清。

我的廚房看起來很乾淨,但偶爾注意到一點黃色油漬,當這「一點」引起注意,便會像開了天眼般,看到兩點、三點,接著是許許多多髒髒的小地方。無論是數量還是清除難度,便像雪崩,排山倒海而來讓人無力招架。就算有先生幫我買了廚房油圬專用清潔劑,就算是過年,我也不敢、不想去處理。

但是,看《Woman》,在看了許多以廚房為背景的戲之後,不知怎麼地,在這劇結束後,我有了清廚房油漬的力氣,即使是最可怕的抽油煙機下方那片牆,我也有勇氣挑戰。

挑毛豆時,田中裕子隨手抽出一張廣告傳單,放不要的毛豆莢,但挑出來的毛豆則是放在一個竹編的平盤上,有點像是小很多、去邊的農家曬蘿蔔竹篩。我想要那竹編平盤。

我也想要田中裕子穿的圍裙。一片布組成,不用繩綁,套上就好,重點是花色高雅。

劇中的老房子,廚房小、客廳小、房間也小,所有地方都小小的,但是小浴室有木質泡澡盆,小院子可以種波斯菊,望海因為這樣好喜歡這個媽媽的媽媽家。但同時也看到夜深時田中裕子刷洗泡澡盆,房子雖小清潔工作可不少。

回想起來,坂元裕二劇中人物都蠻多話的。自白或許有助理解一個人,但對劇情的推進,人生的推進,不如一個清清楚楚的道歉,而最實際的是,行動。

過去的事,發生的事,有時太糾結複雜,難以釐清。不如就像毛豆莢那樣,用不要的廣告傳單包一包,丟了吧。

2024/02/24

《菩薩凝視的島嶼》-書名大誤

關於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位於印度半島右下方,有個美麗的稱號:印度洋之淚。

以下摘自維基百科:

公元前5世紀僧伽羅人從印度遷移到斯里蘭卡,公元前2世紀前後南印度的坦米爾人也開始遷入斯里蘭卡,從此僧伽羅王國和坦米爾王國間征戰不斷。1981年統計,僧伽羅族約佔73.8%、坦米爾族佔18%。

1656年荷蘭、1796年英國殖民。

1948年從英國獨立國名為錫蘭。1972年改國名為斯里蘭卡共和國。

斯里蘭卡內戰:1983-2009年。 1983年坦米爾人猛虎組織以獨立建國為訴求,在普拉巴卡蘭的領導下襲擊政府軍。印度出兵協助斯里蘭卡政府,1990年印軍撤離猛虎組織反攻。2000年起挪威等國斡旋,猛虎組織與斯里蘭卡政府和談,未取得共識。2009年普拉巴卡蘭被擊斃,斯里蘭卡內戰結束。 2020年嚴重的經濟危機,斯里蘭卡政府宣佈國家破產。

骸骨

故事核心是一個代號「水手」的骸骨。

標誌靈魂的石頭

p.24 沙勒特說:「這些骸骨先裹一層樹葉,再裹上布,然後用石頭壓在上面,石頭最後會穿過肋骨之間的縫隙掉進胸膛。」 屍體入土為安之後,經過多年時間,表土發生輕微移位,下墜的石塊便掉進肉體朽壞後形成的空位,彷彿標誌著靈魂終於脫離肉體。

時間膠囊

p.63 最精確地記錄下來的歷史時刻,往往與大自然或人類的極端行動緊密相關。她了解這一點:龐貝、雷托里、廣島。還有維蘇威火山(它爆發時的煙塵使得可憐的老普林尼在執筆記錄那地動山搖的巨變之際窒息慘死)。地殼結構的變動以至於人類兇殘的暴行,使得一些本身不具歷史意義的生命在機緣巧合下扮演了時間膠囊的角色——不管那是龐貝的一隻狗或廣島一個園丁的身影。安悠體會 到, 在這樣的事件當中,如果沒有時間的距離根本不可能對人類的暴力賦予任何邏輯。儘管事件發生當下可以向日內瓦人權中心報告、備案,但沒有人能賦予它任何意義。她一直以來相信,意義為人打開一道門,可以逃離痛苦和恐懼。但她發覺那些受暴力打擊、血跡斑斑的人喪失了語言和邏輯能力。這其實是棄絕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對自我的最後一層保護。他們把失蹤親人最後一次睡覺時穿在身上的 某種顏色、某種圖案的紗籠保留下來,永誌不忘;在平常的日子裡,這樣一件衣物只會被當成為家裡的抹布。

人體上的職業標記

p.188 安悠曾追隨過的一些老師,能夠從一具七百年前的骸骨身上,透過受壓迫或創傷的痕跡,推斷出那個人的職業。她在史密森學會受訓時的導師勞倫斯·安吉爾,就曾從向右彎曲的脊椎骨辨認出一個來自比薩的石匠,又曾由德州死者姆指的裂痕推斷出他們生前曾長時間在酒吧騎乘電動蠻牛機緊抓著馬鞍。康乃爾大學的肯尼斯·甘迺迪還記得安吉爾曾經從一次巴士車禍的四散遺骸中辨認出一個小喇叭手。而甘迺迪本人在研究底比斯一個千年木乃伊時,發現指骨屈肌韌帶有明顯的線紋,從而推論死者生前是一個抄寫員,線紋是因為他長期握筆書寫而形成的。 拉瑪茲尼有關工匠職業病的論文開啟了這方面的研究,指出了常在畫家身上看到的金屬中毒。其後英國醫師塔克拉談到長時間坐在織布機前的織布工的盆骨變形。(甘迺迪指出,「織布工臀部」 可能是莎士比亞劇作《仲夏夜之夢》裡的人物「織布博特姆」稱號的由來。)新石器時代非洲撒哈拉地區尼日人的標槍手,跟現代職業高爾夫球員在解剖學上都有類似的病痛,也有學者針對兩者加以比 較。

這就是人體上的職業標記。

水手

p.301 「水手」被沙勒特找回來了。她慢慢地拿起另一盞燈照著看清楚。肋骨就像船的龍骨。她探手進胸腔一摸,摸到了裡頭的錄音機,簡直難以置信,直到她按下開關,聲音充滿了整個艙房。那些資料都在錄音帶裡,包括他們的質詢。「水手」也在這裡了。 之前石塊標誌靈魂離開肉體,「水手」胸腔內的錄音機代表什麼?

生活觀

四個主角:女主-鑑識專家/安悠、男主-搭檔的考古學者/沙勒特,佛像點睛畫師/阿南達,戰地醫生/伽米尼:沙勒特弟。

在地

沙勒特:在地考古學者不得不脫掉他不涉政治的冷漠外衣,而為了保存證物而犧牲生命,佛像藝師得以克服喪妻的悲痛,重新畫筆,再次投身為菩薩開眼的神聖工作。

伽米尼:p.128 他對於任何支持這場戰爭的人都不屑一顧,對什麼國家理念、所有權、個人權 益也興趣缺缺。由此而來的動機最終只會被肆無忌憚的權力所利用。敵我雙方誰也沒有比誰更卑下或 更高尚。他唯一的信念,只寄託在陪伴孩子入睡的母親身上,她們表現出偉大的母性精神、母性的 關愛,才能讓孩子度過安穩的一晚。

戰地醫院

戰地醫生的另類娛樂:共讀小說,在書中加上個人眉批,其他醫生則後設地在眉批後加註眉批,在問號後加上個驚嘆號。

p.243 為任何政治主張或政治目的服務。他們來到一個遠離政府、媒體以至於經濟企圖心的地方。他們原是輪調到東北地區執行三個月的任務,而儘管那裡器材不足,水源短缺,毫無享受可言,除了偶爾可在 密林深處,坐在車上啜飲一罐煉乳,他們卻在這兒待了兩、三年,有些人還待得更長。這簡直就是一個最好的地方。史坎達在某次幾乎連續做了五小時的手術後說道:「重要的是,你所住的地方或身處的環境,會讓你經常用上第六感。」

外部人

安悠、Ondaatje 自己又是如何看待這本書?

p.302「那些美國電影、英國小說——記得它們的結局都是怎樣的嗎?」那一晚伽米尼曾問道,「那個美國人或英國人登上飛機離去。就是這樣。鏡頭也跟著走。他在飛機上望著窗外的蒙巴薩,又或是越南還是雅加達,如今他可以在雲端俯瞰這個地方了。這個疲累的英雄,跟身邊的女人聊個幾句,就這樣踏上回家之路。戰爭總算結束了。對西方來說這就足夠真實了。這也許就是過去兩百年西方政治論述的歷史。打道回府。寫一本書。功德圓滿。」

佛像畫眼儀式

p.108 「在畫眼前的一晚,有一項專門為藝師作好準備的儀式。你知道嗎,他們把藝師帶進來就只讓他 在佛像上畫眼而已。眼睛必須在清晨五點畫上去。這是佛陀得道的時刻。因此整個儀式從前一晚就開始,先在寺院裡誦經和妝點。

沒有眼睛不光是沒有視力,而是根本上空無,並不存在。藝師同時帶來了視力、真理和存在 儀式完成後藝師會受到賞賜,獲贈土地或牛犢。藝師從佛殿大門進來。他穿得像個王子,身披珠寶, 腰間配劍,頭繫飾帶。他湊近佛像時身旁有人伴隨,替他捧著筆墨和一面鏡子。 。

他攀上架在佛像前的梯子。伴隨的人也爬上去。許多個世紀以來都這樣做,你知道嗎,自九世 紀起就有這方面的記載了。藝師執筆蘸墨,然後背對佛像,彷彿在佛像一雙巨臂環抱中。趁著筆墨未 乾,另一人面向藝師舉起鏡子,讓他執筆向後跨過自己肩膀把眼睛畫在佛像臉上,用不著正面面對佛 像。他藉著鏡子的反映把眼睛畫好,也只有鏡子直接面對正創造中的目光。在這個創造過程中,任何 人都不能直視佛像的雙眼。佛殿四周誦經持續不斷:善哉我佛,修得正果.....。地厚載德,日月增 光......。我佛慈悲,大放光明!

他這一番工夫可能花上一個鐘頭,也可能不到一分鐘就完成,端視藝師的基本精神狀態。他自始至終不能直視佛眼,只能看著鏡子映照出的凝視眼神。

需要編輯?

但這其中的牽連與彼此影響描寫得很淡,小說沒有很清楚的敍述,或是作者故意隱諱不明?

還是說這小說需要一個好編輯,協助作者釐清故事旨意,去掉龐雜(安悠的兩個男女朋友、沙勒特的老婆弟弟,安悠最後用身體為代價換來哥哥的名字,在這小說中有什麼功能?伽米尼遇到的眼科女醫師,p129-134李納斯柯瑞亞原是自行執業的醫生,被狹持到野外醫事帳篷),讓人物、情意立體清晰一點。

讀書會有人和我一樣覺得此書有許多「雜七雜八」,但有些人不同意,覺得此書「綿密」,有些意象同故事起伏出現,有些則與敍事軸橫亙交錯,交織出綿密感受。

當我們試圖找出小說與「菩薩凝視」的關聯時,主持人提醒大家英文書名:Anil’s ghost。頓時開悟,為什麼要改書名啦!安悠想明白是鬼不是佛,英文ghost的意思和中文的鬼不太一樣,「鬼」比較強烈,ghost比較淡,像影子。

【菩薩凝視的島嶼】滑進骸骨,不斷翻動的心臟 房慧真

詩意-麥可‧翁達傑詩性的句子與繁複的意象

「睡著與醒來之間的界線是那麼模糊,他經常不自覺地越過界線。當他在晚間做手術,有時就覺得手術刀切下去的地方是繁星密佈的夜空」;「在她度過童年的那個島嶼,只要向地上吐一口痰,一個小樹叢就會破土而出」,讓小說只是文學本身,拒絕只是功能性地為真相服務、為歷史服務。

斯里蘭卡的「零年」

伊恩‧布魯瑪的《零年:1945》有個副標題「現代世界誕生的時刻」。斯里蘭卡的「現代世界」誕生於1948年,獨立後不久,議會通過有爭議的《錫蘭公民法》,歧視印度坦米爾少數民族,使他們幾乎無法獲得公民身分,大約有七十萬印度坦米爾人成為無國籍人。僧伽羅人和坦米爾人的衝突可溯源至殖民年代,原來兩大民族之間沒有什麼緊張關係,殖民者大英帝國為了方便管理「分而治之」。和比利時殖民盧安達「分而治之」一樣,導火索一直埋到九○年代胡圖人殺掉五十萬圖西人的盧安達大屠殺。

2024/02/16

一些張惠菁

敘事的意志

有同學告訴我,他喜歡那隱晦,只想寫一種時代的氛圍。我告訴他,香港洪昊賢的<之後>​、中國胡波的作品,都很好地寫了一種無所歸依的時代氛圍,但是他們的語言並不模糊相反地,他們是以相當節制與清醒的語言,去勾勒出一個時代的殘酷與人的無依​。​沙林傑、卡佛,更是如此​。​所以,不可因這時代對我們隱藏著它真實的面目,充斥模稜兩可的情感與痛苦,我們就被那模糊捲走。這正是使用語言者自身的責任,窮盡一切可能去捕捉那些沒有被言明的事物。我們要非常敏​​銳,非常清醒。不可一片模糊。

作品的主題意識、和寫作者的主體意識不清楚,所經常產生的現象之一就是沒有節制的瑣碎和蔓生。寫了無盡的他對我說、我對你說,未必就是真實反映世界。不要被你想寫的文字帶走。 是你寫它不是它寫你。如何能做到掌控文字的韁繩,但又不會只在大路上徘徊,人云亦云,能深入非一般論述所能及之地,背後往往是有一個世界觀、有對人世的觀點在支撐。如此說來,寫作這件事,最重要的恐怕不只是文字,是世界觀的鍛鍊。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有清楚的思想、面對這個世界有所意志,是非常重要的事。尤其在這樣的時代。

即使黑暗四合,也要能清楚思想。寫作的人一定要在這上面鍛鍊自己。我們受不了小粉紅的語言,受不了中國牆頭標語的語言,那我們的語言是什麼?我說的不是只在政治上的​,是更廣泛在一切書寫之中,語言的內在生命力的革命。用簡潔,節制,有高度,有洞察力的語言,去了解和描寫我們所在的世界。誠實地面對自己,而不只是模模糊糊語焉不詳。再多試一試,試試更深入、更完整的看見,和寫出在那樣的洞見中看到的世界的模樣。這是我們的責​任。​

【自由副刊.鬥陣寫作俱樂部.散文篇】 張惠菁/一場好探索

  • 不理所當然視之。
  • 不用人人看待它的方式看它,不用陳詞濫調去套它。不和這世上所有人一同欺壓它,以為它不值得寫。不在下筆的時候便自認已經知道了一切――不封閉,不堵死在與文字同行中途出現的歧路,不怕抵達意外的他方。
  • 一個好的探索者,不會瞧不起這個世界。
  • 你願意理解世界到什麼程度,會反映在散文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