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8

自己和自己的故事:羽生結弦、蜘蛛人、大豆田永久

LikeJapan
什麼是4A?
解說日本滑冰王子羽生結弦的「史上首位國際#4A認證」
- 時事通信社報導合成相片

27歲的羽生結弦和九歲的羽生結弦一起完成了花式滑冰最難的4A動作,這是最近聽到最美的一則故事。

《蜘蛛人:無家日》裡來自不同宇宙裡的三個蜘蛛人並肩奮戰,被打擊時,來自不同宇宙的另一個蜘蛛人拍拍他的肩膀,深深懂得那就是自己個性上的弱點:我懂。就像背痛這個毛病,也只有那個常常高來高去的自己知道做那個動作才能按摩到那個痛點。

《大豆田永久與三個前夫》中小鳥遊對大豆田說:時間並不是線性的,過去、現在、未來,10歲、20歲、30歲、40歲的你,都同時存在著。努力活在當下的時空,不需背負著別人,甚至也不必背負著過去或未來自己的期待過活。

四周半跳是花滑中的一堵高牆。羽生結弦在賽前受傷,被醫生警告:你最好靜養十天。思索著該不該出賽,是否調整動作難度,保守地完成整首曲子取得表演分好進入決賽資格,還是⋯⋯

羽生結弦心中9歲的自己說:「跳吧!」那傢伙一直叫我去跳。

「一直被他說你跳得真爛,一邊做著練習。不過這次 Axel Jump,被他稱讚了,應該說他和我一起跳了。也許沒有人注意到,不,我想大家應該都沒有注意到,其實這次跟我9歲時跳的是一樣的姿勢,只是我現在長大了一些。」

「我一直想要翻越高牆,許多人向我伸出援手,為我創造各種契機,因此才能翻越高牆。但我有個感觸是,最後在牆上向我伸出手的,是那個9歲時的自己。」

「就算那個跳躍被判為不足圈或是就算摔倒,有天回顧它時,還是會讓大家感嘆:羽生結弦的Axel Jump軸心又細又高,果然很漂亮。」

2022年2月10日,羽生結弦跳出第一個在國際大賽上判定的4周半跳。

註:4A 四週半跳難在那裡?比3A要多跳高17cm,旋轉1620度,落地衝擊力約選手體重的5-8倍,也就是5至8個G力,對照太空人升空承受4到7個G力,選手身體受到的衝擊更大。

2022/02/13

因為Podcast跑步變有趣:《兩個戲劇顧問》

今天跑步聽的podcast 是《兩個戲劇顧問》談《瀑布》。

之所以會聽到這集,主要是因爲看完《瀑布》覺得有些卡卡的,卻說不出來為什麼:

《瀑布》的攝影很棒,但結局有點突然,母親攻擊陌生人是心理健康的?公寓被藍色防水布籠罩的意象會不會有點太刻意?

podcast 搜尋到的批評還不少。而其中《兩個戲劇顧問》的點評最有條理邏輯。

何謂「戲劇顧問」?主持人的比喻很好:如果說導演是戲劇的第一個觀眾,那戲劇顧問就是戲劇的第一個評論者。

戲劇顧問的存在便是協助導演讓創作意圖清楚呈現。有些戲可讓人感受到意圖,但卻沒有「執行」出來或執行的不好。

主持人之一提到一本有趣的書,或許有機會可找來看看:

《為什麼藝術家那麼窮/Why are Artists poor》

2022/02/11

因為Podcast跑步變有趣:《文膽煉成術》以及《原子習慣》

「文膽」指的是政治人物的發言撰稿人,來賓是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的文膽李靜宜,她提到「文膽」雖然也是寫文章,但卻是「代筆」,要從老闆的心理、想法、邏輯出發,因而比一般寫作多了一層難度。

她提到一個有趣的細節。因為國語不是李前總統的第一語言,因此在撰寫講稿時要避開某些「發音」、詞彙,避免造成李總統發言上的困擾。另外,每年元旦、農曆年和國慶前,她都睡不好,因為都有重要講稿要準備。

此外她也提到,文字用看的和用聽的不太一樣。同樣的意思用「動詞」跟用「受詞」表達,力道是不一樣的。

過年間看《原子習慣》,指出養成習慣有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回應、奬賞。我就以「讓自己每星期跑步」練習一下:

  1. 提示:如果當晚要洗頭,那天就去跑步。「洗頭」就是跑步習慣的提示。
  2. 渴望:跑步可以一邊聽Podcast,Podcast的內容很有趣。因為「Podcast」有趣,跑步也變得有趣。
  3. 回應:下載有趣的Podcast,接著載上無線耳機和手機去跑步。
  4. 奬賞:邊聽邊笑,汗水淋漓,心情和身體都好快樂。

四個步驟中,我覺得「提示」和「回應」最重要。還有一個步驟也很重要:預約下次,讓習慣不斷重複發生,這才是「習慣」。

還蠻滿意自己能把「跑步」和「洗頭」綁在一起,洗頭不用刻意便會自然發生,因而跑步也就會有自然發生的頻率,是不錯的設計。

「回應」是最難的,因為它就是習慣的核心-讓動作發生、執行!

書裡提到要「讓行動輕而易舉」,之所以選擇跑步做為運動項目,便是因為社區裡有健身房、有跑步機,無論天氣如何,沒有交通問題,是我最簡便的運動方式。

而我為什麼沒辦法養成寫作習慣,不是因為不知道寫什麼,而是每次覺得想寫什麼時,不是Mac不在身邊(Mac中文輸入比Windows、手機好用太多),就是時間不對(要工作、要處理家務),或是環境不對(有小孩或別人在身邊),而心情環境都對的時候,想寫的感覺、想寫的東西又跑掉了。

如何減少寫作阻礙?對我來說就是把時間空出來給它。

2022/02/02

回娘家

不喜歡回娘家。

去年底弟車禍,妹回去探視,媽為了拿棉被給妹妹蓋,結果跌倒肋骨裂傷。現在家裡有兩個病人。

就算家裡沒病人,家裡充滿弟和媽的收集品,帶小孩回去連坐都很勉強。

然而這都比不上心裡的壓迫感。

在line裡問媽初二回去。媽說家裡兩個病人都沒打掃,不好意思。

真想順著話說:好啊,我就不回去了。

但是,過年就是要大掃除,就該回娘家,責任無關喜歡。帶孩子提禮盒、塞幾個小時車回外婆家吃飯是儀式,完成了才像過年。

讓我覺得不舒服的,不是塞車、不是麻煩,是媽媽感嘆家裡亂、兒子不貼心、賺少花多⋯,「身體愈來愈差,我做的好累。」

聽媽這麼說,我也覺得好累,想逃走,離晦暗愈遠愈好。

「生到不孝子孫!」媽竟然在我們都在的群組裡這麼說。

我趕緊接上一句:「媽,不要這麼說。弟,不是這樣的。」媽情緒來時,話酸的傷人。這才是我的壓力來源。

弟會這樣有部分是媽造成的。雖說弟薪水帳戶是媽掌控,但至今弟所有帳單也都是媽在繳,他混然不知自己一個月刷卡多少,要繳那些錢。他有一張別人繳清的信用卡,還有零用錢。

每當媽抱怨弟如何無能,我要她讓弟自理,媽便說他沒辦法、他不行⋯。如此這般二十幾年。

媽那邊改不了,勸弟自立自強。弟納納地說:「好啦!」然後就無下文。

還是回去吧,不然不知道媽會灰暗到什麼程度。

「媽,不要忙了。回去看看你們就好。」

去年12月出院載弟返家休養,勸他趁這次在家把「收藏」整理整理,他誠懇答應:「好啦。」近兩個月的今天,家裡大部分椅子還是挪不出位子給人坐。

下午兩點到家,家外層鐵門已開、留裡面木門等我們來,打開木門看到弟坐在客廳,氣色不錯,想把木門推開點,才發現媽擋在門後,蹲著找拖鞋給我們穿。

「媽!阿嬤!」雖然媽人設老是抱怨,但看到我們是開心的。每隔一段時間看媽,就覺得她又縮小了點。真希望她的不快樂也能愈來愈少。

而桌上有煎粿、魚、什菜湯、香腸,豐盛的「下午茶」。媽嘴上說麻煩,還是忍不住準備。我拿出紅包給她,讓她開心,也免得我忘記。

過年過節才見外婆舅舅,小孩最好的互動就是把東西吃完。問完多大後,祖孫就靠電視解尷尬。

大人簡單聊聊天氣、疫情,我說該回去了,媽拉我到月曆前,說她幾號回診、驗血等等,以為媽要我陪她,結果是問我可不可以在某天載弟到嘉義工作處辦事。

來回新北嘉義想到就累,我問弟:「你可以問公司說你行動不便且距離遙遠,有沒有變通做法嗎?」弟回:「好啦。」

媽還是那個媽,弟還是那個弟。誰說這年頭什麼都變了?每次回家,這些人都一樣。身為一家人,過年就是得回家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