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5

素材

很多人都說契訶夫的小說好,無論是寫小說的人(黃春明、張大春),還是評論小說的人(Harold Bloom、唐諾)。借來「帶小狗的女士」,幾年前看,最近再看,都抓不住契訶夫想表達什麼?他們眼中的契訶夫小說到底好在那裡?

這疑問在唐諾《讀者時 代》中終於找到一點解釋。

唐諾提到「議論主義」,用我的話說就是:我們這些讀小說的,總希望小說或作者能在作品中「表態」,清楚明白提出一個結論,像看法官辦案一樣,找到證據、 挖出動機、交代犯案過程,最後判刑,像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但只有契訶夫的小說,像風、空氣一樣,「美麗但無用」不知該拿它如何是好?

沒錯,這正是我的感覺。唐諾對此的看法是:就像看電影,大部分人是衝著結局來的,看一場精彩的演出。然而會寫小說的人,或是鑑賞的人,看的是「素材」。成品好不好,通常在找到一個有想像力、延展力和爆發力的素材的那一刻就已大半決定,剩下的,不過是「做苦工」的執行過程--把成品完成。

「其實這型體本來就存在於大理石中,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米開朗基羅不就是這麼說的嗎?

原來,我只注意料理人的「手藝」,忽略了「食材」。

唐諾的說法,《非虛構寫作指南》作者 William Zinsser 似乎也同意,在書中他提到:世界上找不到比事實更有趣的事情,那些你仍牢牢記得的小故事,會產生它們自己的共鳴。請信任你的素材。

所以寫作之道是什麼?或許就從挑選「素材」開始,提筆寫下讓你心動、莞爾的小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