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0

創作者:一切都無法取悅我

葛蘭姆一直在舞台上表演,直到七十五歲,退休時傷心欲絕,後來一直編舞到九十六歲去世前幾週為止。但她依舊對自己不滿意。

「畫家格雷考(El Greco)去世後,他們在他的畫室中找到一塊空白的畫布,上面只寫了幾個字:『一切都無法取悅我。』現在我明白它的意思了。」


2023/02/22

黃麗群 台北散步

農曆年前帶從小(?)就很喜歡的 Hanako 去吃了豆花

Hanako三月號(一月發行)的特別專題

(與Hanako.Taiwan協作)

叫做「ただいま台湾、はじめまして台湾」

邀請大家各自推薦疫情期間所出現

觀光友人們還來不及大規模攻擊你村莊的新鮮看點或者偏愛小店

那我就是⋯⋯很喜歡豆花

不過豆花其實事小

主要腦中有一個以此豆花為中繼站的活觀光客走吃路線

--

(如果你朋友非要)可9:00在善導寺站集合

從阜杭開始讓大家嚐嚐排隊的滋味(為何!)

然後對面的興波咖啡10:00開門買一杯外帶

(雖然你各位大概跟我一樣不太去這兩家但是⋯⋯外賓可以打卡啊!)

接下來從對面巷子穿到齊東街的台文基坐在庭院喝咖啡

11:00華山的店都開了可以去逛小店

消化差不多就準備赴12:30羊成小館的訂位了

但你也不要點太滿因為接下來要吃豆花

--

大概13:45前後可以往忠孝新生路口移動

中間經過臨沂街口

右轉進去看一下馥園的奇妙殘跡

(如果技術好又遇奇蹟光有機會拍到攻殼2劇場版遊行場景風格⋯⋯吧)

再往下一點還會看到頂新的豪宅

(據說余文樂住那邊⋯⋯)

但豆花上等趕路為要

你還是從馥園旁巷子往忠孝公園方向穿過去

就會抵達雹仔豆花

我喜歡它快要偏向豆腐的質地

以及整體而言精確不氾濫也不提高音量的審美細節

雹仔豆花旁邊與對面巷子

各有一家可愛的小文具店

(直物生活與茉莉生活)

也順便逛一逛

到這裡大概15:00前後

準備往永康街移動了

--

你可以穿過濟南路

(此處可買珍煮丹)

走臨沂街一路過去

主要這一帶

大概是全台北最雜亂瑣碎鬼打牆的街區之一

拿來嚇嚇外賓擾亂他們的腦波是很適合的

(不止一位計程車司機:「我聽到臨沂街我就怕」)

當然表面你要告訴外賓

台北的生活情味很大部分在這些庶民街巷

那些樓上樓下窗裡窗外的邏輯與沒有邏輯

天氣好的話

這一段路其實很有意思

可以看到老花店老理髮店老洗衣店

而走在臨沂街面信義路方向右手側巷道內

有間可愛的社區書店叫純良社此刻已經開門

他門口有時有貓

從純良社離開的話可以買馬叔餅舖的醬肉燒餅

或可稍微出去往金山南路側的巷口買烤蕃薯吃

(烤蕃薯兩家都差不多)

然後原路回頭

往臨沂街左手側巷道深入散步隨行隨停

走法你就聽天由命好了

這一帶的醍醐味

就是漫無目的看人家

以及不管怎麼走都到不了你以為的目的地

間中偶有保留下來的老屋(大多是舊宿舍)

這裡的老屋往往蹲踞在各個時代老公寓中古大廈跟新豪宅中間

你可以告訴外賓這幾個轉角幾步路微縮了百年的城市發展史

也有許多樹

65巷轉角有非常闊美的大榕樹

(是列管的市級保護樹木,我常常拍它)

前提是你到這裡都還沒有哭著懷疑自己再也出不去

你以為知道65巷就能看得到65巷嗎 

ㄏㄏ

如果還沒有報警救大家

(不要過度誇飾!)

最後不妨在東門正德宮結尾

以其為中心看看東門場外市場

雖然這時間早已休市

但那些食料與叫賣與濕氣與緊張感都還聞得出來

土地廟與傳統市場的緊密關係也稍微說明

消耗一點時間

而且正德宮外的公園有時也有貓

如果外賓對傳統市場很有興趣

可以考慮擇日另開副本東門南門半日遊

或拉到民生社區的草埔富錦街一直線

但那完全又是另一件事了

然後不要在那邊盧小為什麼一整天沒吃這個沒吃那個或為什麼有吃這個有吃那個

這就是在路線上輕鬆讓外賓從早點合菜甜鹹小吃手搖杯跟台灣的咖啡廳都吃到的組合

總之大概差不多16:30了

穿出去到信義路上

永康街已指顧在望

鼎泰豐什麼的你各位想幹嘛幹嘛去吧

而我本來只是想講一下我帶 Hanako 去吃豆花⋯⋯⋯

2023/01/31

比例:雞肉咖哩

有佛蒙特、好侍,煮咖哩變成一件簡單的事。

  1. 煮一鍋水,切塊紅蘿蔔、馬鈴薯放進去煮熟。
  2. 豬肉或雞肉。咖哩塊本身油脂就夠多了,我偏好雞肉,袋裝雞里肌很剛好,切成約姆指大。雞胸柴一點。雞腿肉拿去煎炒多好,才能讓它的皮和油花好好展現。
  3. 煮透紅蘿蔔、馬鈴薯後,調整水量:想像最後所有食材匯在一起時的水量。
  4. 切洋蔥,放進一顆或半顆,等水滾。
  5. 放肉及咖哩塊。姆指大的雞肉很快熟,湯匙攪拌攪拌,化成咖哩醬時即可熄火。

然而,不同人就是有不同作法。

有人認為多就是好,但切記比例更重要。超過太多,豐腴變得沈重,水太多則味道消散。

用料不惜成本,一鍋咖哩用四隻袋裝雞腿,帶皮煎過,把水加好加滿。這不是咖哩,是一鍋油油的咖哩雞肉湯。


2023/01/30

紅包

公公老友送來寄買的東西,順便閒聊。

「阮姐阿過年前破病,底病院住了好幾天,過年前才出院。過年時和兩個小弟去高雄看伊,老三講:過年時去看姐阿,咱大家包個紅包,順便讓才出院的伊過過運。」

「結果老四不肯。老三說,意思意思,包個兩百塊也好。我和老三怎麼講,老四還是不肯。」

「轉來之後,過幾天,老四打電話來罵我,講什麼我去四處叨,講伊按怎按怎⋯⋯」

「我給伊罵得莫名其妙。結果是,老三去給老二的講,老二打電話去唸老四。老四遂打電話來罵我。」

「好啊!伊不懂事理,連包個二百塊的紅包給大姐過運都不肯,我就算啊,竟然還敢打電話來罵我!我氣到,歐兜賣騎咧,去大里找伊理論。」

「結果,伊比我卡惡!給恁麥操,還拿拖鞋丟我!」

「你看,世間竟然有這款的兄弟?無彩自伊小漢我就帶伊在身邊⋯⋯」    

2023/01/29

《How Conflict Shaped Us 戰爭: 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冰人奧茨一邊肩膀被箭頭深深刺入,手、腕及胸膛也有不少傷痕,似乎是與敵人打鬥之後負傷逃走,失血過多,於奧地利和意大利邊境附近的阿爾卑斯山不支身亡。

這具冰封完好的天然木乃伊,標示人類死於人類暴力的歷史由來已久。

中文書名是《戰爭》副標是: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但還是英文書名比較明確扼要《How Conflict Shaped Us》,而且是用 Shaped,過去式,表示這書只看、只討論過去的情況,對於未來,戰爭會變成如何?過去經驗能幫多少忙?作者也沒有把握。

何謂戰爭

《戰爭論》奠基西方戰爭藝術的作者,Carl von Clausewitz/1792–1831,被稱為西方兵聖,他說:「戰爭是一種暴力,意在強迫對手遂行我們的意志。」

政治理論家Hedley Bull/1932-1985,進一步定義:暴力不是戰爭,戰爭是「政治單位」針對另一個「政治單位」,有別於幫派暴力。

政府因獨占暴力之權,能保障個人安全、穩定社會,也更能有條理、有目的的方式使用暴力,人類變得更和善,但同時也更擅長殺戮,規模也愈來愈龐大。

Thucydides/BC 460-400,古希臘歷史學家,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記述公元前5世紀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戰爭。他曾說:「強者為所欲為,弱者必當受苦。」(The strong do what they can and the weak suffer what they must) 但弱者可以決定捍衛自己,挺身戰鬥,而非屈從忍受。

戰爭有經濟上的理由,但也有心理上的原因。比如1914年前歐洲出現一股擔憂:和平讓社會變得柔弱,為了強化國家,好戰分子企圖藉戰爭打造年輕人成強悍愛國者。

民族主義燃起戰爭所需的熱情,工業革命給了它工具,而社會變革則提供可以戰鬥的軀體,加上平民百姓對戰事的支援。

社會控制及支援系統

政府需要知道去哪裡找戰爭需要的錢、資源與人力。

十九世紀開始,許多國家開始「人口普查」,提供有用的人口統計資訊,尤其是符合役齡的男性人數。

公民權與公民證也是為了宣揚人民有義務為國家打仗而生。

1842年之後屆兵役年齡的普魯士男子未獲許可,不准移民在法國的村子裡。村民認為徵兵拿走寶貴的勞動力,年輕男子往往不會被列在正式報告上,官員必須親自去數人頭。如果應徵入伍者沒報到,那麼就要把這失蹤的人找出來。

大部分改善公共衛生、飲食、生活條件及教育的驅動力,都是來自於希望招募到體格健壯的合適新兵。

工業革命,醫療體系,也都是戰爭之後,國家發現進而重視的戰力資源。

戰士

墨索里尼說:戰爭之於男性,一如生育之於女性。

奴隸、罪犯被強迫參戰,男人因理念、情感主動加入戰爭,1914年上戰場的士兵大多都是讀如《三劍客》冒險故事長大的的男孩。也有為錢而戰的傭兵(free lancer/長矛:以槍為武器的傭兵,現在free lancer指的是自由工作者)。

女性在戰爭中的角色

大多數的女人反對戰爭,她們創造生命,不奪走生命。

女性參與戰爭的方式:情人、妻子、護士、廚師或性的供應商,美國內戰聯邦/北軍 Joseph Hooker 將軍太好色,他的姓 Hooker 成為娼妓的代稱。

女人的存在讓男人不安,除了性之外,她們還會讓人想起家鄉。

而且就算是女戰士,亞歷塞維奇在《戰爭沒有女人的臉》中提到,回鄉後,有些沒參戰的女人指責她們是跑去前線找男人。

女人不上戰場,但男人上戰場可能很需要女人的支持。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女性千百年來一直在當鏡子,當有法術、有美妙魔力的鏡子,可以把鏡子外的男人照成兩倍大。沒有這樣的法術,地球現在恐怕都還處在沼澤和叢林,大家還在刮羊骨頭刻畫鹿的輪廓,拿打火石換人家的綿羊皮。

希臘神話裡有個例子。西方偉大戰士的楷模阿基里斯(Achilles)從小接受訓練,以成為上乘的殺人機器。當他被侵略特洛伊的希臘指揮官阿伽門農(Agamemnon)羞辱時,痛苦憤怒地求助於母親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她答應他復仇,給了他一副特殊的盔甲。

戰鬥的滋味

同袍用「友情」形容顯得蒼白無力,「愛」又太浪漫。

書中p.261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緬甸的喬治·麥當勞·弗萊澤,在一場戰鬥之後驚訝、震撼的發現,他們有個人死了,隊上其他人卻沒有對這件事或死去的人多說什麼。

「他們沒有表現出悲傷,或憤怒,或明顯的鬆了口氣,事實上什麼情緒都沒有;他們並未暴露出震驚或不安的跡象,既不緊張,也不會脾氣暴躁。如果那個晚上他們比平常更安靜些,哎,那是因為他們累得像狗似的。」

然而,臨睡前,當他們把一塊地墊攤開來,將逝者的隨身物都放在上面,每人取走一樣時,他再次受到衝擊。弗萊澤方才明白,那是一種懷念他與致敬他的方式。

平民老百姓比打仗的人更仇悢敵人。如電影《西線無戰事》男主角的排長,戰後倖存,但最後卻是被農場小男孩殺死。

戰場上的軍人可能會稱呼即將殺死的敵人為「朋友」,因為彼此都是正在克盡職責的戰士。「不能怪他們保衛自己而炮轟我們。」他沒辧法恨他們。

暴力的狂喜,讓人第一次射殺人時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就像在射殺一隻鱷魚,只是更有趣,因為他會射回來。」

美國內戰南軍將軍,1862年在弗雷德里克斯堡(Fredericksburg)看著北軍一次又一次地做著徒勞又代價慘痛的衝鋒時說:「幸好戰爭是如此可怕,否則我們會打到樂此不疲。」

公義之戰?

雖然文明進展,讓現代國家紛爭可藉由「仲裁」協議,或有戰爭法規範,但真要打起來,為了求勝,有誰會放在眼裡?戰爭和人類一樣古老,但和平卻是一種現代發明。

真有所謂的公義之戰?

電影《吹動大麥的風》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It's easy to know what you are against, but quite another to know what you are for.

當有人來欺負我時,我很明白為何而反;但要主動出戰,卻很難明白為何而戰。對於主動出兵者,無論理由為何,很難逃避偽善的質疑:偽善是邪惡向美德的致敬/hypocrisy is a tribute that vice pays to virtue meaning。

過去冷戰期間,美俄雙方曾採「同歸於盡」的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戰略,若一方動武,則將走向兩方、全世界都被毀滅的狀態,是一種「恐怖平衡」。

如今,科技已進展至操作員坐在辦公室裡,指揮機器人去殺害世界另一頭的目標。戰爭脫離現實,變成不見血的電玩遊戲?



2023/01/25

主婦書籤

洪愛珠:老派的大稻埕年貨採購路線

流程:煮一桌飯

寧可人等菜,不要菜等人。

準備一頓飯,先問身體,感覺一下今天的天氣、心情,再看看冰箱有什麼,接著擬菜單。

所有材料都拿出來。該洗的洗,該切的切。

從最花的時間的湯開始,讓它小火慢慢地沸。

再來洗米。用和米量差不多的水浸一下,等待米心吃透水,再放進大同電鍋。

全部材料都洗好、切好,蒜頭、蔥等配料也準備好,這時再開火。

所有材料都準備好的情況下,炒菜、煮菜只要專心注意火候,也可一道接著一道,節奏流暢時,可以行雲流水。時間縮短了,最後開動時,一桌菜都還熱著!

「噠!」電鍋的飯好了。悶個五分鐘,取出,翻動散開底部水氣,再放回電鍋保溫。

關心一下湯的進度,試試味道,好了就關火,讓它悶。愛喝熱湯?最後要上桌前再給它滾一下。

在間歇的等待時間裡收拾廚房,最後洗個炒菜鍋,就可以和大家一起吃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