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1

《非虛構寫作指南》


On Writing Well: The Classic Guide to Writing Nonfiction


讀這本書時感覺 Zinsser 先生就坐在面前,很認真、務實地說明與展示他數十年來的寫作技巧,像請來一位私人家教。

他條理清晰地細說每個寫作技巧,並找來精彩範例文章,show,not tell,讓你看到、讀到到底好的寫作者好在那裡?

從簡單的誠意正心「原則」開始,接著說明寫作「方法」,再來就是實作:不同「形式」的寫作重點(訪談、遊記、評論、回憶錄、商務寫作、運動...)。 Zinsser 先生講究寫作的紀律、規矩,但最後的「態度」部分,反而像是要寫作的人打破規矩,唯心是問。

雖然書名是《非虛構寫作指南》,但在寫虛構小說或故事時同樣適用,就如魔幻寫實的馬奎茲說:「我的小說每一行都有寫實的基礎」,虛構、非虛構往往界線模糊、互涉相證。

不過其中有些內容是針對英文的用字、語法、時態,在中文寫作上有點派不上用場。

參考:


2019/01/31

《非虛構寫作指南》回憶錄

這年紀參加同學會都是以十年為單位,二十年、三十年,眼前四十幾歲的人,我看過他年少輕狂或是腼腆害羞,有人依然如此,但有人則是變美變帥。漫漫歲月過去,我是努力經營還是隨性任時間侵蝕?

出生時老天給我們一張臉,但幾十年後,我們給我們自己另一張臉。長相如何天註定,但總有可以經營的空間,我有花時間去找到自我?去發現我的風格嗎?

可能還沒有,可能還不夠努力,以致沒有信心書寫。對目前的我來說,書寫不是寫下我有什麼,而是發現我沒有什麼。這是第一個收穫:知不足。

在教人如何寫回憶錄的章節,Zinsser 先生對擔心自己故事不夠宏偉的我們說:「生命中最大的故事都跟主題無關,反而與重要性息息相關---重要的不是你在某種情況下做了什麼,而是這樣的情況如何影響你,形塑你後來變成的那個人。」這句話給了我第二個收穫:信心,我想我可以寫下一些對我有意義的小事,記錄這個世界、那些人、那些事如何形塑我,就像給這世界留下一個公仔,由她的際遇加上她自己的意志調和而成,好不好看不確定?但保證獨一無二。

然而限量、獨一無二何其多,價值才會讓它閃閃發光。

以前工作中有個專有名詞:VAR(Value-added reseller),中文叫做加值經銷商。如果東西跟誰買都沒差,那只剩削價競爭才有吸引力,但如果經銷商在賣東西還提供額外的附加價值,或是客製化服務,那價錢就有空間了。這樣的經銷商是有技術的,不怕別人競爭,甚至原廠還會特別開個好條件請求幫忙賣東西。

老天給我一條命,我是「加值經銷商」?還是只是單純的消費者?

一方面我必須想辦法活出自己,另一方面要學著說出自己的故事。

怎麼開始說? 我想試試 Zinsser 先生的方法:
星期一早上,坐在書桌旁,寫下一件讓你記憶猶新的事,不必太長---三、五頁即可---但是應該要完整,有頭有尾,然後把這個片段收進資料夾,繼續過你的日子。再重覆同樣的事;星期二寫的事件未必要跟前一天寫的事件有關,記憶中浮現什麼就寫什麼;你的潛意識一旦開始運作,自然會將過去送到你的眼前。 
如此持續兩個月、三個月、半年,不要失去耐心,迫不及待地開始寫你的「回憶錄」---也就是你從一開始就在腦子裡想的東西。然後,有一天,把資料夾所有的記錄都拿出來,攤在地板上(地板是作家最好的朋友)。將這些故事仔細讀過一遍,看看它們跟你說了些什麼,又出現什麼樣的格局模式;它們自然會跟你說;你的回憶錄要講什麼,不要講什麼;它們會你知道什麼是主要、什麼是次要,什麼有趣、什麼無聊,什麼讓人情緒激動,什麼重要,什麼值得追尋擴大。你會開始瞥見你故事中的敍事形態以及你要走的道路。 
然後,你只要把這些片段拼湊起來就行了。
我的故事,只有我說的出來。

2019/01/22

《非虛構寫作指南》為什麼寫作?

常常寫著寫著會問自己:為什麼寫?會有人看嗎?

Zinsser先生的看法是:「這是一個基本問題,也有一個基本答案:你是為你自己而寫。」

「千萬別設想你有一群廣大的讀者,因為沒有這樣的一群讀者--每一個讀者都是不一樣的人。」

這不也是人生態度?為自己而活,為值得付出的目標努力。雖然很多事情都有趣,加上有點貪心,但對我這個平凡人而言,專注力、能力有限,要放得下,否則只是讓自己變成「不滿族」。

「取悅那些值得你費心去取悅的讀者;就算有些呆頭鵝不懂你的幽默那也無妨,反正你本來就不需要他們。」

這樣直白的宣言,Zinsser先生的真性情讓我開懷大笑!

的確,誠實地和自己對話,一個苦惱的我對另一個我發牢騷,靜靜聽她的難過、徬徨,她的堅持和憤怒,誠實才看得到真感情,挖得到東西。

「基本上寫作是為了自娛,如果您可以自娛,自然就可以娛人。」

注意「自娛」,而不是「自憐」,用筆復健、用筆訓練核心肌肉,一點一滴,一字一句,感覺自己變得有耐力。

「誠如你必須花時間找到自我才能成為你自己,你也必須花時間去找到你的風格。即便你找到了自己的風格,它也會隨著時間改變。」

每一個人上天都有給他一個「Gift」嗎?就算是在自己身上,也要花時間才找得到。想成就什麼,一步一步就會愈走愈遠。

2019/01/19

塞車

喜歡走大馬路,尤其幹道,路大大的很好奔馳。

送女兒上學回來,也不是沒別的路走,但在車陣中塞一下可以感受台中的活力。

文心路、臺灣大道交叉的十字路口,上班時間車多得不得了,通過至少要等兩次紅燈。以前會看那道少車就切那道,切來換去,其實沒快多少。走了幾次後才想通,如果所有人一開始就選定車道,不要換來換去,乖乖順順的走,最快、最安全,但也很無趣就是。(自動駕駛的無人車才會這麼開吧?)

還有另一個小樂趣。

總是有人會用左轉道超過車陣跑到最前面,直到被堵住才閃個右轉燈想切回直行車道。我說的樂趣就在這時候:難得可以暢快按下喇叭,叭~~,就是不讓!

只要車流量大、塞車,一定會遇到這種駕駛,然而叭叭他,於事何補?不想心煩,要不避開塞車,要不就學著放下。

2019/01/15

素材

很多人都說契訶夫的小說好,無論是寫小說的人(黃春明、張大春),還是評論小說的人(Harold Bloom、唐諾)。借來「帶小狗的女士」,幾年前看,最近再看,都抓不住契訶夫想表達什麼?他們眼中的契訶夫小說到底好在那裡?

這疑問在唐諾《讀者時 代》中終於找到一點解釋。

唐諾提到「議論主義」,用我的話說就是:我們這些讀小說的,總希望小說或作者能在作品中「表態」,清楚明白提出一個結論,像看法官辦案一樣,找到證據、 挖出動機、交代犯案過程,最後判刑,像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但只有契訶夫的小說,像風、空氣一樣,「美麗但無用」不知該拿它如何是好?

沒錯,這正是我的感覺。唐諾對此的看法是:就像看電影,大部分人是衝著結局來的,看一場精彩的演出。然而會寫小說的人,或是鑑賞的人,看的是「素材」。成品好不好,通常在找到一個有想像力、延展力和爆發力的素材的那一刻就已大半決定,剩下的,不過是「做苦工」的執行過程--把成品完成。

「其實這型體本來就存在於大理石中,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米開朗基羅不就是這麼說的嗎?

原來,我只注意料理人的「手藝」,忽略了「食材」。

唐諾的說法,《非虛構寫作指南》作者 William Zinsser 似乎也同意,在書中他提到:世界上找不到比事實更有趣的事情,那些你仍牢牢記得的小故事,會產生它們自己的共鳴。請信任你的素材。

所以寫作之道是什麼?或許就從挑選「素材」開始,提筆寫下讓你心動、莞爾的小事。

口渴

用小壺燒水。怕燙,先在杯底倒冷水。等水滾。

水滾了,倒熱水,杯子漸漸滿的時候,壺裡的水也愈來愈少,就在表面張力快撐不住的杯緣停下。

「唉呀,這水燒得真好!」

下一刻。拿不起杯,因水太滿;也喝不入口,因水太燙。

2019/01/10

《非虛構寫作指南》個人風格/秃頭

P.30 風格是寫作的人產生的一種有機體,就像頭髮一樣,是作者身上的一部分;或者如果他剛好禿頭,那麼就是他身上缺少的那個部分。而強加上去的風格,就像戴了一頂假髮,別人肯定會多看兩眼——看起來就是不太對勁。問題不是他頭髮沒有梳理整齊;事實上,他梳理得很好,讓我們不得不讚歎假髮工匠的技藝高超。重點是:他看起來不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