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6
一些黃麗群
【自由副刊.鬥陣寫作俱樂部.短篇小說篇】 黃麗群/活
有敘事性與節奏感的(不一定是快或慢)更吸引人一點,能運用漢語的形義音造境並摺疊意象密度的也吸引人一點,畫面與細節飽滿的更吸引人一點,人物有說服力的也更吸引人一點。
我同意「以短篇小說得文學獎是有方法論」的,不過技術是中心點,中心點以外,就是荒原。
這片荒原有時被描述為才華,有時被描述為靈氣,有時被描述為祖師爺賞的飯,我個人通常描述為「活」,你怎麼活?你怎麼看待活?你對活有什麼意見?我不是說非得熱鬧地蹦跳,而是說,在這些問題裡有內容與資糧的人,才能荒原求生。
「不合邏輯地合邏輯」就是活。沒有活,就沒有那片荒原,沒有那片荒原,你的一畝三分地只能放塑膠花。
如果你在小說上有欲望,有野心,有躁動,我會說你就多寫(多寫比多讀有用太多了),少聽一點講座,也可以少一點「博覽群書」,去做沒做過的事,去暈船,去吵架,去跟路人講話,去學陌生的技術,去吃從來不想吃的東西,去一次一次改造認知與習慣。去活。
【自由副刊.鬥陣寫作俱樂部.散文篇】 黃麗群/說硬不硬,說軟不軟,你要捏捏看
- 競賽中,各方硬條件都能得到基本分(也就是常說的「犯錯最少」)、融得最綿密的作品,更容易脫穎而出。
- 然而也有詩意的一面,如果其中的某一處,實在有沛然無遮的天真野氣,即使不成其圓,但那種生毛帶角反而非常搖盪人心。
- 隱隱約約,叫人起疑,然而又要懷疑自己的起疑,讓你忍不住想捏捏看。我喜愛的寫作一向不是斬釘截鐵硬生生說給你什麼金科玉律,而是一路在語言技術與內在意識,都不可抑制地反覆往下自問、且直到最後也沒有什麼安全牌老結論讓人舒舒服服停下來歇腿的那一種(反而常感到腳底有點刺)。
- 「怎麼寫/詮釋」遠比「寫/詮釋什麼主題」,更貼近寫作者的內在景象,而性格愈容易自我懷疑、愈是內建大量(有必要或沒必要)自我檢討程式的人、其實愈容易「問」下去,將文章鑿深。
普通,然而貴重──黃麗群談《九歌109年散文選》
- 散文中重大虛構的倫理問題並非來自道德,而來自一名工匠對工法的規避。
電影《芭樂特》(Borat)是個很有趣的例子 ,我看了它兩次,第一次感到非常生硬糟糕,後來我得知裡面絕大多數人物均取材自「真人的真實反應」,第二次再看,馬上變得非常有趣。第一次的經驗說明了一個故事若被放在「虛構」的預期底下,一旦在敘事過程中缺乏或怠於使用說服的技藝,將會顯得多麼粗糙。但第二次當我攜帶了「非虛構」的理解,電影各環節與人物表現馬上不費吹灰之力地變得既真實又諷刺。這亦是散文的文類默契所能帶來的效果。 - 一篇好散文未必需要講究結構的無比穩定,修辭未必非要華麗也未必非要極簡,但它必然具備一種層層推進與自我翻新的韻律與意圖,推進的動力可能來自核心的事件、可能來自語言的表現、更關鍵的是來自寫作者一層一層的內在叩問與思想轉進,時高時低,時自信時自疑,這些能讓散文流動起來,有了發電的能量。
好喜歡「層層推進與自我翻新的韻律與意圖」。
《背後歌》黃麗群:我對世界已經無話可說了
訪者李屏瑤 / 2013-05-23
訪問好看,果然訪者也是重要的。覺得有意思的摘要如下:
- 散文集《背後歌》命名來自她從前的部落格,長久沒更新,便覺荒廢,那是「一間沒在住的房子,於是上鎖不見客」。
- 很多事情就講一次兩次,我不想重複講一樣的事情。
張亦絢在《小道消息》提到塞尚曾一直在重複畫一座他的小屋望見的山,聖維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一座法國南方的山。
我想人會一直重複做一件事,可能是還沒搞清楚,也可能是太有樂趣。覺得黃麗群是個很聰明的人,一次兩次想就清楚了,就無趣了,就不重複了。
- 最恰當的寫稿節奏是想個幾天、寫個幾天、接著放一個晚上。
- 寫作不是我生活中唯一的事,必須配合睡眠、配合正職、配合我想出去玩,像是個小三,但又簽訂了某種愛情合約,所以每週一定要見一次面。
- 提到自己是虛無主義者,沒有覺得有什麼要用力的地方。
- 人生大部分是處於一種不開心也不傷心,中性的狀態。樂趣當然是存在,但稍縱即逝。
2024/01/27
《旅行許可證》關於「證明」這件事
當人需要一個「物」來證明時,有趣的事情就來了......
物如何代表或證明一個人?就像一個位子不可能同時坐兩個人。再怎麼貼合,總是有些「貌合神離」的模糊空間,有關當局費盡心思讓它緊縮合身,以求確認身份,當它達到識別功能時,同時也為有心人煅造了一個完美變身的機制。
另一方面,凡「證明」往往透露出不太好聞的氣味。要驗DNA來證明的親子關係,拿出信物來求證的海誓山盟,當事情走到這個地步,除了黑紙白字,還剩下什麼?
使者
書從護照的歷史談起。約西元前一千五百年波斯亞達蒒西一世發出的阿瑪納書信/楔形文字板,據信是最早的安全通行證,它的作用是保護某人前往猶地亞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
西元1270年馬可波羅拿忽必烈金牌保護的也是皇帝的旨意,使者因是旨意執行者連帶受到保護。1572年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給的是一張上有女皇簽名的文件,作用開始些微轉變,有點像是赴外留學的學生證。
創造自我
到了十九世紀,護照用來代表持有者本人,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護照上記錄了持有者的生物特徵,而每當有新科技發明,從指紋、攝影到現今的區塊鏈、智慧手機,就被用來識別罪犯也同樣被用在護照上。
當人需要一個「物」來證明時,有趣的事情就來了:這是一個讓人重新塑造自己身分的機會。護照不僅可用來跨越國家邊境,同時也是跨越其他界限的隱喻,創造另一種形式的自我。證件要證明的是真正的身份?創造出來的身份?
如1838年美國透過轉借自由民證協助另一奴隷逃脫奴隸制度,然後再郵寄或以其他方式歸還所有人:
出借過程中若沒寄回、寄錯人,雙方都將落入險境。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信任行為:為了讓另一人獲得自由,將自己的自由置於危險之中。這例子並不少見,且很少被發現。
需要新身份的還有罪犯。許多經融犯罪者早在犯案之前便計劃好逃脫路線與身份,早早買好第二本護照,在出國後換以另一國家的身份通行,原本國家權利義務的連結,連同過去的犯罪記錄在此斷線。第二本護照這門生意在二十一世紀成倍數成長。
自由
1920年代民族主義伴隨第一次世界大戰來到頂峰,護照已經變成一種監視方法,方便人劃分「我們」、「你們」。生活於兩次世界大戰間的褚威格說:
1914年前的世界是屬於所有人的,想去哪、待多久,都不需人同意或批准,人們可以像穿過格林威治子午線一樣無憂地穿越它。現在由於病態的不信任,邊境已成鐵絲網。
雖說「天賦人權」,親身經歷納粹而流亡美國的漢娜鄂蘭清楚指出,天賦人權是理想,實際上人必須依附在國家主權之下才有權利可言:
「國際大家庭」是方便的虛構概念,當人缺乏政府,沒有權威可以保護他們。
難民營就是一個奇特的「飛地」,在這個被法律抛棄的空間,護照在此沒有意義,身在其中的難民只能等待某個國家邀請他們入境。
人的存在是事實先於意義,如果不出國,沒有有求於某人、某個對象時,人不需去證明自己,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價值。在護照這件事上,如今的人需要先去證明自己滿足某些條件,才能獲得行動的自由。自由不是無償的,權利不是無償的。
附帶提一個值得玩味的事,1930年代許多人逃離德國,而如今許多難民的目的地卻是德國,人流方向諷刺地反轉。
2023/10/09
《藝術家之死》一定要談錢
我認為這要看藝術家創作的目的,是為了讓人買單?或是為了自己?
十六世紀文藝時期米開朗基羅是接受報酬委託製作的工匠,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是否也該是如此。因為寫出人們想看的故事而得到報酬,而不是因為「寫故事」這件事得到報酬。
〈藝術與金錢〉本書很精彩的一章。
藝術是門生意
藝術家其實與開餐廳並無二致:你正在滿足一個無法確定是否存在的需求,沒有人應該為做出大家不買單的東西得到支持。藝術始於一筆投資,往往由創作者全額負擔,首先是時間,再來是製作成本。出版商提供預付金換取未來利潤。
如果說藝術家在金錢方面天真,那是因為有人告訴他們別去想這個問題,「錢」似乎變成了髒話。然而沒有人應該為了工作獲得報酬感到內疚,甚至只是「想」得到報酬就感到內疚。
自我行銷的藝術家
認為藝術家可以成為商人,就跟認為商人可以成為藝術家一樣不合理。
建立受眾即「發展關係」。有機而持續,不是只有出書時,成功不是因為藝術作品,而是擅長講述自己的故事。藉由販售自己來販售作品。他們要的不是樂團,是「實境秀」。與七千人建立實際而脆弱的人際闗係,把通常與最親近的人才會有的友誼擴及陌生人身上,這些連結維持了財務,但也非常可怕。大多數自我宣傳的人絕對滿心羞恥、自我厭惡,但又覺得不得不這麼做。
自我行銷將成為生活常態,像倒垃圾一樣。
行銷成功最後的結果是:人們希望你重複自己。藝術成就總有期限,藝術家的生活不是盛宴就是飢荒。有些人幾十年來靠著懷舊的巡演維持生計,為日益減少的粉絲冒充以前的自己。
Cream always rises to the top ?
當今職業藝術家覺得自己的作品被埋沒在一大堆業餘垃圾之下,難以分辨抛光的糞塊與金塊。(我覺得這句話有點「酸」。)
科技烏托邦主義者的「長尾理論/long tail」認為網路是無限貨架,會讓長尾變長並變粗,但現實是:胖頭更胖,長尾越來越細。要有人「知道」才會「搜尋」的注意力經濟。
守門人把人拒於門外很殘酷,但對藝術家而言,沒有守門人更殘酷。
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
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也稱否認作用/denial,或偽善,常由馬克思主義者提出,通常指資本主義社會向無產階級灌輸有關物質性、意識形態和體制的誤導性想法,隱瞞無產階級受到剝削的事實。
在研究生試圖成立工會的時候尤能看到。這領域充滿左派專業人士和他們賴以為維生的非營利機構,透過資歷累積地位,再進一步轉換為現金。作者可能無法透過詩集獲利,但可幫助她獲得教職。展覽可能沒有收入,但經紀人可提高作品售價。補助、講座、駐村、委託⋯⋯都是洗錢方式。你不是透過販賣東西得到報酬,只是因為你的身分、你做的事。secret money。
電影入選日舞影展或電影節的導演,大多數人都「認識」一位想要為此出資富家子弟。富人想要參與藝術,這與人們購買繪畫的理由是一樣的,因為他們想要獲得一小塊那種身分。
找駐村藝術家、在社區中成立書店,藝術家相當於是漂亮的公園或自行車道。
藝術繼承了信仰的角色,成為進步階級的一種宗教,人們透過藝術滿足精神所需:意義、指引、昇華,你不能同時服待上帝與財富。藝術家是新的祭司與先知。
日舞影展的人都是希望能變成「不獨立」的「獨立」藝術家。Andy Warhol、Jeff Koons以吊兒郎當的態度誇耀他們對金錢的興趣,展現出一種琢磨得更精緻的典範。把藝
術純潔性做為行銷策略,反商業化往往是商業化的舉止,表達反市場價值可以提升藝術家在市場上的成功。
當藝術成了裝飾品、宗教時,當背負金錢包袱的藝術家賤賣自己,而精於打算的聰明人從他們身上獲利時,藝術家便是虛假意識的受害者。
仕紳化其實是階級鬥爭
仕紳化過程:藝術家在便宜地區定居 → 表演、展覽:酷 → 吸引假文青:咖啡廳...:潮 → 科技雅痞 → 建商造樓 → 原住民/藝術家因生活成本增加(租金貴)移出此區。仕紳化抺去歷史,替換居民。
仕紳化言之過輕,應是階級鬥爭。
藝術家的困境
但有些藝術創作不是為了讓人買單。女性主義者Audre Lorde說:用主人的工具永遠無法拆主人的房子。
藝術必須進入市場,但不能生於市場。藝術家的困境是:在今日能夠做出只來自你自己、只來自你的靈魂、只是你想要的作品,以這樣的藝術家身分存活? 以前可以靠打零工維持生計,把時間精力拿來創作,如今沒有辦法。因為生活成本太高,使我們沒有時間來擁有時間。
二十八歲為困苦搏鬥的藝術家很有魅力,但三十八歲時就不是如此了。往往放棄才是正確作法。允許自己不當藝術家,就跟一開始允許自己嘗試成為藝術家一樣自由勇敢。
我不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成為一名藝術家的,但我記得其他人是什麼時候不再當藝術家。
藝術的價值
藝術家普遍對思想、經驗與其他觀點的開放態度。
學者是「說不」的人,他們有一股想要阻止的衝動。但藝術家是「說好」的人。在藝術之中沒有對錯、沒有要捍衛的知識,藝術家會說「繼續」、「如果呢?」、「為什麼不?」,他們不會說「證明給我看」。
藝術家創作是因為他們必須去做,他們「上癮了」甚至「壞掉了」,不適合做其他事,他們就是這樣,天生如此。
訂定悲傷五階段聞名的精神科醫師 Elisabeth Kübler-Ross 在演講中提到:為自己做該做的事情,你會獲得應得的。有時不會以你想要的方式出現,但你會得到的。
2023/08/23
有些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去讀一下...《小道消息》
有些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去讀一下,就像偶爾想起一個人。不過這個偶爾其實是自私討拍的延伸。
現實生活中沒有人能捕捉、共感的(也不能說現實生活沒有,那個誰不就這樣寫出來了、這樣感覺到了?只是她不在身邊,沒能跟我對話,沒能適時鏗鏘有力地附合一聲:沒錯!)((連寫個貼文都要括號再括號,我真是個內心小劇場很愛演的人,藝名就叫「Double括號」好了。)),感謝還有書。
原來我愛看書,其實是在找朋友。在Tinder要表演的東西太多了,書可以直面靈魂。而且書不喜歡可以直接放下,人話不投機我還沒膽轉身就走。
張亦絢的《小道消息》就是一本這樣很「個人化」(作者說讀書時法國教授喜歡的評語之一便是「高度個人化」)的小書,開本小、頁數也少。
比如說:
原本不喜歡某些作者,但只要發現他們讀過某些書便可馬上盡釋前嫌。
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檢查書中喜愛的段落是否在書中安好無恙(我偶爾就會思念書中某段落提到的氣氛,口中甚至同步隱隱泌出口水像是想到酸梅一樣)。
為了個人健康或不健康--神經質的需求,我總抄寫一點書的什麼,以備有天該書在世上滅絕之際,我還留到我私人的一個「抄本」。(抄書,也是我會做的事。人不能在身邊,他/她的話至少可以陪我長長久久。)
但是張亦絢說:對書的喜好要有節制,就像有人規定一天一根菸,可以過癮,但癮頭不可以太大。
她提到蘇珊.桑塔格有本書叫做《重點所在》,張亦絢喜歡的是「重點之所不在」,她說每次有人一臉害羞地說:我有幾句不太重要的題外話要說⋯⋯,就是真正有意思的時候。(沒錯!好久以前去客戶公司上課,課程結束時主辦人致詞後,不好意思的補充是:中午便當幸運地訂到特色便當,當場一片歡呼。)
提到黃麗群〈海邊的房間〉(這也是喜歡我喜歡的作家!),她評:寫的「侵犯」是對更高的「他人的希望與詩意」的侵犯,真好,真了不起!(張亦絢看到並看重其中想表達的意涵。收禮時人會說:心意到了就好。有時是客套話,但若真能看見他人心意,很珍貴。)
這次重讀覺得被安慰到的是:她說她不喜歡紀德,不是不喜歡他的文學,而是不喜歡他筆下人物的心靈特色「遲鈍」。
我相信人是會改變的,然有些人覺得自己這樣就好,對生活中許多事物以滿足為美德,沒有企圖、沒有好奇,愈來愈以習為常/鈍。這不是單純或知足,是懶。(當被暗示要對日復一日的生活心存感激時,書本提供一個避難所,讓我得以逃離無聊與匱乏。)
不是說要如何積極向上,而是活著,不該只是生物性的活著,總是要有點「生氣」才像個人。說到這,我這樣愛發牢騷,也是蠻有生氣的啊!
2023/07/30
是什麼成就了《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是什麼成就了《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是第一篇記錄母親走向死亡的散文?
是因為作者是西蒙波娃?
讀它,看西蒙波娃如何說母親的壞話。以前不敢說母親的壞話,覺得這是種犯刑,以下犯上、目無尊長、不禮貌、不孝。但在奉養她多過於她照顧我的時間後,我和她,女兒和母親漸漸來到平等相視的地位,不,已經是隔著一段距離的俯視。
她好像從我有印象以來就一直是那樣,說話方式、生活態度、對人的看法,只有一次比較特別,我出嫁後沒幾天她打來夫家,在電話中哭著說她好想我。我只覺得厭惡,感覺是她在看到我成為別人喜愛的妻子、媳婦後,才發現自己的女兒好像很不錯。
2023/07/03
《美國佬》:對美國的評論大全
幼稚園接送小孩後,總會有好些媽媽聚在一起聊天,除了吐吐同為身為媽媽、太太的苦水,更期待聽別人怎麼說自己的小孩,好像自己不認識自己的小孩似的。
Ifemelu 是來自非洲人的美國人/American African,不是美國出生的非洲人/African American,和美國黑人一樣的外表讓她能感受到美國對黑人的眼光,但沒有美國黑人預存的意識,是一雙「新鮮」的黑人眼睛。外部黑人是個比較特別的觀點。
大家都愛評論,不管是評論別人或是聽別人怎麼評論自己。
《美國佬》的主角其實是美國,透過 Ifemelu 對它以各種角度好好地評論了一番。
膚色/種族 歧視鏈
美國有紙袋測試(p.244),書中指出的膚色歧視鏈如下:
- 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最強大富有的白人
- 猶太人:比白人再低好幾階
- 黑色人種墊底:還可分深淺,淺黑比深黑好
Ifemelu 認為:種族歧視是不該存在的問題,所以也不該因改善問題而受到奬賞。(p.342)
又或許不該說「有沒有」種族歧視,而是以程度來分,主角在部落格中提出一個新的心理病:「種族思維異常症候群」,用病狀的高中低程度,取代「種族歧視」的有無二分(p.353)。
在美國,種族不是生物學概念,是社會學概念。不是隱性基因,是顯性表現,受到歧視不是因為血統,而是因為外貌。有些黑人人權運動者的父親都是白人。(p.379)
壓迫競賽。各族群比賽誰吃了最多苦,全都被白人欺壓,各自認為自己吃了最多悶虧,因此在美國沒有所謂的「被壓迫者聯盟」。但卻都認為自己比黑人強,因為他們不是黑人。不是每個人都想當白人,但心中都掙扎著希望自己像WASP一樣白,享有WASP的特權。(p.233)
書中提到一個情況(p.190),當白人保姆的 Ifemelu 開門應門,一個洗地毯工人臉上閃過一絲訝異,板起臉露出敵意問她:「妳找人清地毯?」他心想豪宅主人怎麼會是一個黑女人?
當 Ifemelu 答回:「透納太太跟我說你會來。」他發現原來她也是個下人,敵意瞬間消失,露齒一笑,世間再度依照應有的等級排序。
Ifemelu在美國、Obinze在英國
Ifemelu 看到的美國人:
- p.152 拿另一人證件打工,美國人分不出照片上非洲人不同、名字發音不同,Ifemelu不小心說出自己的名字,琴妮卡說:妳可以說這是妳在部落裡的名字,在叢林裡叫另一個名字,在修行還有另一個名字⋯⋯。美國人會相信各種關於非洲的鬼話。
- p.155 課堂參與:在美國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也算分數,但 Ifemelu 看來是言不及義的發言。同學不說「我不知道」而說「我不確定」,表現出無所不知的樣子。
- p.158 在Nigeria,Ife 每晚手洗內衣褲,在美國則堆在洗衣籃,待週五晚一舉扔進洗衣機。漸漸地將成堆骯髒的內衣褲視為常態。
- p.192 Ifemelu 當保姆時,觀察到美國人常給年幼的孩子許多選擇。Ifemelu 覺得為什麼要給小孩承擔做決定的重責大任,致使孩子不知所措,這無異是在剝奪她的無憂童年。
- p.326 Ifemelu 發現她是來美國之後,才「意識」到自己是黑人。
- p.360 美國的「神奇黑鬼」形象,例如電影《綠色奇蹟/Green Miles》中的男人主角。
在英國求身份的 Obinze 看到:
- p.305 盤緣粗拙尚未完工,在Nigeria這樣的餐盤絕不會拿出宴客。有些英國人認為一件物品美麗只因它來自外國窮人之手。
- p.305 埃梅尼克-在Nigeria求學時借住 Obinze 家的鄉下表親,到英國後娶英國律師老婆、拿英國護照。開口閉口「噢親愛的」,當有人抱怨鄰居大興土木,他問:「這不就阻擋了你和夕陽?」在Nigreria不會有人說阻擋了你和夕陽。
- Obinze在英國非法打工時,有人故意在廁所馬桶上留下一坨屎。表面上沒事,私下是滿滿的霸凌。
American-African/美裔非洲人 vs African-American/美國黑人
- American-African
- 代表人物:p.162 萬布怡 非洲學生會會長
- p.159 課堂上討論到 Nigger 消音的問題。萬布怡認為消音是種污辱,必需考慮意圖、誰在使用,隨情境不同有不同意義。萬布怡舉例:媽媽拿棍子打我、陌生人拿棍子打我,一樣嗎?這是兩件事!
- 美裔非洲人的孩子若成績拿C,爸爸會甩這兒子一巴掌。
- 對美裔非洲人來說,和其它外籍學生還比同為黑人的美國黑人較容易共感,比如可以感同身份申請美簽遇到的狀況。
- African-American
- p.159 認為 Nigger 應該消音,誰用都一樣。只要聽到敏感詞就要表現「憤怒」。
- 美裔非洲人看這些祖先是奴隸的黑人同胞:沒自信,稱頌非洲為母國,但卻盡問些關於非洲的蠢問題。
- p.378 非洲人可以外來者的角度書寫這些古怪、趣味的事,若是美國黑人便會被貼上憤怒的標籤。
美國虛偽的政治正確
p.148 為什麼不直說店員是黑人/白人?在美國要假裝沒注意到某些事。
p.125 何謂西裔?說西語但不是來自西班牙的人。
p.169 金柏莉是金髮的有錢白人,Ifemelu 第一個雇主。
- 有色人種有豐富文化。她應該不會認為挪威也有豐富文化。
- 貧窮是光彩之事,窮人都無可責難。Ifemelu 對自己來自非洲,讓金柏莉深深自省、滿心憐憫感到抱歉。
- 金柏莉的姐姐蘿拉則多方查詢 Nigeria 資訊,對 Nigeria 抱著「侵略性」關注,如419詐騙集團。
- 自己可以批判美國,但外國人不行,不僅不行而且還要心懷感激。
- p.350 為進口蔬果在卡車中發爛而義憤填膺,不買非洲廉價勞工製作的衣物,透過不切實際的眼光觀看世事,人人有如陽光般的熱誠。
- p.355 Blaine 用泰然自若的態度和工友、清潔工攀談,想和他們結為一夥?
男友
- Obinze:Nigeria大學同學。
- Ife來到美國後,因為沒有合法身份找不到工作,無收入的情況下,援交一個白人網球教練後,嫌惡自己之餘,遠離Obinze。
- Curt:Ifemelu第一個白人雇主的表弟。
- Ife發現Curt和其他女子搞瞹眛關係開始生變,Ife好奇與別人上床,Curt無法接受,分手。
- Blaine
- 自由派、在耶魯大學教書的 African-American,總期待Ife與他想法同步,覺得Ife態度「懶散」。
- p.350 Blaine:Ife妳太懶散。學生沒準時交作業-懶散,黑人沒有熱心參與政治-懶散,提不出與他理念相符的觀點即是懶散。認定Ife感受得到先前不知如何感受的情緒。
- p.359 Ifemelu說白男人比黑人對她更有興趣,Blaine姐Shan回應:因妳是貨真價實的非洲人,增添異國風情。Ifemulu對Shan的看法光火,但Blaine卻起勁點頭,如果這是Ifemelu說的,Blaine絕對會挑她語病。
- Blaine總想討聰明強勢姐姐Shan的關注、討好她,但對 Ifemelu 卻是擺出一副「教導」的態度。
- Obinze:Ife回Nigeria後,慢慢回復與Obinze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