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6

時間記帳

用「時間軸」做時間記帳
實測之後,發現用縱線比橫線好。
在縱線旁標示時間、事情不會重疊。

想做時間管理之前,應該先看清楚一天的時間是怎麼用。

  • 做了些什麼事
  • 每件事需要的時間

和錢一樣,時間記帳務求確實,幾天下來,檢視時間記帳的結果,會發現事實和想像、感覺的誤差可能有點大。

記什麼?開始時間、做什麼

每當開始做一件事時,就把以下兩項記下來:

  • 現在時間
  • 做什麼

如果可以,儘量用單純的紙筆記錄。手機好用,但手機不只能記東西,還是時間黑洞的陷阱,能避則避。

時間軸

只用紙筆,逐筆記,如何看到出時間使用情況?

用「時間軸」:

  1. 在筆記本上畫條數線
    最好用縱線,如此標示時間、事情不會重疊。若是橫線時間軸,容易和前後項目重疊,空間不足。
  2. 從起床時間開始,半小時為單位,畫滿24小時,或是到上床時間。
  3. 時間記帳。
    如:05:00起床,05:05寫前晚日記,05:15修改Blog文章,05:30整理寫作資料,06:15準備早餐⋯⋯

了解時間花費比例

比起金錢記帳要加總金額,可用以下方式標示,便能大致統計,了解時間花費的比例:

  • 每筆時間項目之間,用雙箭頭線連起來
  • 用色筆,把相同、同類時間項目用同色色筆標示
  • 用不同圖紋區別,就像黑白影印時用不同圖紋做圖例

幾天下來,對於時間、每天的作息,總算對自己每一天是怎麼過的,有了「真實」的認識。

透過時間記帳,我發現:

  • 一定要做的事
    • 必要的勞務:維持生命、生活。吃飯、睡覺、打掃⋯⋯
    • 有意義的事:陪伴家人
  • 每件事要花的時間
    • 和想像的出入頗大,常太高估自己的能力。
  • 有些事可以不用做
    • 只專注五件事,生活簡單、下決定也爽快多了。
時間記帳後,可以進行如下改善:
  • 怎麼安排事情?更順、更有效率
  • 放鬆、休息時可以做什麼?與其滑手機,怎麼休息更清心?


2022/11/22

如何找到重要的事?外野手怎麼接高飛球

外野手站在距離打者甚遠的外野區,沒辦法在擊球瞬間進行預測,只能先知道一個大概的方向,然後往那個方向奔去。

然而飛行中些微的風就會造成大幅影響,優秀的外野手為什麼能像早知道球會落在哪裡似的,站在對的位置等在哪裡接殺?

秘訣就在「眼中」。

球擊出後眼睛就要一直盯著球,儘量讓眼中的球靜止不動,為此,他必須隨時判斷當下球速、風向、風速,加快或放慢自己的腳步,持續地讓球保持在「眼中」。

只要能確保球在「眼中」,最後就能像早知道球會落在哪裡似的,等在哪裡接到它。 


如何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事」,或說,我的目標在哪裡?

很難一開始就知道,也可能一輩子都在尋找,這經驗和接高飛球很像。一開始只有一個大概方向,去追了之後就愈來愈近。只要確保它一直在你「眼中」,最後就能像早知道球會落在哪裡似的,等在哪裡接到它。


看 MLB 比賽,往往一個高飛球過去,兩三個外野手會同時湧上,直到最後才決定由誰去接。因為最後球速弱了,一點點風向、風速的變化就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影片裡有幾個球看起來就要落下了,最後卻突跳了一下,跑到另一個方向。還好,有兩三個外野手等著,球沒漏接。

還有些球,飛得超快,球員用盡全力,最後乾脆縱身一跳。觀眾看到飛奔而來的球員,紛紛出手幫忙,不是接球,是接人。一起完成精彩的一記接殺!


參考:2020年07月號 No.221 - 《科學人》:外野手眼中的高飛球(Michael Mcbeath - How Baseball Outfielders Determine Where to Run to Catch Fly Balls


2022/11/21

Buffett不吃到飽:巴菲特的5/25法則

巴菲特的私人飛機飛行員困擾於職涯規劃,請教巴菲特,巴菲特建議他:

  1. 列出25項想做的事
  2. 選出前5項
  3. 巴菲特問:「其他20項?你怎麼處理?」飛行員說有空時做。
    「完全不要去碰!」巴菲特說。

第一次看到這故事,注意到的是選出5件最重要的事。

第二次回想這故事,好奇為什麼要列出25件事?為什麼不直接列出5件最重要的事就好。

第三次向人轉述這故事,發現「完全不要碰!」才是重點。專注在最想做的5件事,其他完全不要碰。

對我這個虎頭蛇尾、三分鐘熱度、什麼都想玩的人,巴菲特一定很想「巴」我。

不知道巴菲特是一口氣說完這三個步驟,還是像張良拾履那樣,每次只給一項指示,做完一件,再進行下個提示。

窮舉

列出十件我就想破頭。25這數字會不會是巴菲特隨口說的,用一個不小的數字,把所有想得到、想做的事逼出來。數學證明的窮舉法(Exhaustive Algorithm),認真做真的會讓人筋疲力盡(Exhausted)。

為何不直接列五件想做的事就好?

不行,只想五件太簡單了,很快就可以想出來,「很快」往往想得不夠清楚、全面。但我們常常喜歡「快」,認為這樣有效率。但是「快」真的不等於「好」。

今天最重要的事

我就是一個按耐不住、沒耐心的人,受不了列出25件事。我只好從今天最想做、覺得最重要的事開始。

每天檢視這份清單,不時整理、增減、編輯,一段時間下來,我也有了一份深思熟慮的想做之事清單。

再說,有誰能一下子就看到下個月、明年的狀況?

五年、十年後會感謝現在自己的事

雖然沒辦法準確預測之後會如何,頓悟自己如何選擇最好,但想想五年、十年後的自己,會感謝「現在」我做了什麼?

不清楚,但一定有感覺。就算得不到一個篤定的答案,但至少很清楚,什麼不要做

或,想想現在的自己,感謝五年前、十年前做了什麼?也能給現在的自己一點指引。

25 Surprising Facts About Warren Buffett


2022/11/09

測量 / 保持一致的品質

米其林有五個評分標準:

  1. 食材品質
  2. 對味道與烹調技巧的駕馭能力
  3. 味道的融合
  4. 料理中展現的個性
  5. 餐飲水準的一致性

食材是最基本的,要捨得花錢買品質好的新鮮食材。食材好,簡單煮都好吃。

接下來三項很有挑戰性,完全看廚師功力,尤其「個性」最難。

最後一項,只要做好「測量」就能保持成果的一致性。

但人就不喜歡規矩,不喜歡被控制,做個菜用秤、量溫度、算時間,綁手綁腳的,「憑感覺」做菜多帥,大家最喜歡隨性了。

但這就會遇到:上次烤鯖魚好好吃,這次怎麼烤得柴柴的?

或許做菜真的要「憑感覺」,但這應該是之前反覆秤重、測溫度、算時間,用心觀察才培養出來的手感。

在這之前,請老實地測量。

2022/10/30

《分崩離析/Things Fall Apart》

1958 年第一版書的封面

作者: 奇努瓦‧阿契貝/Chinua Achebe /奈及利亞
譯者: 黃女玲
出版社:遠流
原著出版年:1958

這本書十分超值,譯者黃女玲隨夫婿移居奈及利亞,在伊博/Ibo族人中生活,不精準翻譯書中人情民俗,將近100頁的附錄及譯注,更補充了許多伊博文化的背景知識。充分深入,讓人對非洲中部伊博族的眼光從觀光獵奇,延伸成尊重了解。

主角歐康闊/Okonkwo最看不起的他軟弱、遊手好閒的父親,這也是驅動他一輩子的陰影,怕被人視為和他父親一樣懦弱,因此他剛強,是九個村落中最厲害的摔跤手、富有的農民、娶三個妻子,嬴得了兩個頭銜。

伊博人有個諺語:一個孩子若洗過手,便可和國王共餐。歐康闊顯然已經把手洗得非常乾淨了。

如上簡介,小說中滿是伊博風情,諺語、譬喻、故事、民俗,一個努力追求傳統榮譽想證明自己擺脫無能父親陰影的宗族壯士、原本強盛的伊博族被基督教侵蝕,最後「分崩離析」的過程。小說好讀,阿契貝給小說哀而不悲的味道,最後讀完深感他文學功力的確不凡。

就用阿契貝自己的話來說吧,如書中P.23烏諾卡想像自己笛聲:

自己的笛聲(伊博風情)穿插其中,把曲調(小說)點綴得生動有趣,但也帶著些許感傷。整體效果熱情洋溢、生動活潑,但如果把那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時而成片段頓音的笛聲去除,將只剩下哀痛的悲傷。

部落文化遭遇外來文化,結果通常都像浪打沙堡,無論沙堡美或堅實與否,總敵不過浪一波波的侵蝕。

為何科學與西方所向無敵?

伊博族有很好的傳統。比如女人在正式嫁入夫家前先到夫家客住兩個月。客住不是和意中人同房,而是和未來婆婆同睡。女方可以實地考察男方真實的生活環境,和未來家人能否相處,男方也可以貼身觀察這未來媳婦煮飯、料理家務的能力。

但也有很多落後的習俗,比如:被買來背負家族厄運的非自由人「歐蘇」,生存狀態如同奴隸,世世代代傳承。雙胞胎被視為邪靈,一出生就被丟棄至惡林。

基督教不只帶來了耶蘇,也帶來了詩歌。歐康闊的長子恩沃葉被詩歌觸動了心靈深處,感受到一種解放。新的神也解放了原本被伊博社會排擠的「歐蘇」、生下雙胞胎的婦女⋯⋯,還有一個也很重要的原因,白人會用不錯的價格買他們的棕櫚油、果,改善了經濟。

外在世界逐漸分崩離析,主角歐康闊的內心,也因為外在世界轉變而崩解。


讀書會主人提了一個很不錯的問題:書裡歐康闊殺了幾個人?殺這些人對他的命運有什麼影響?排除外在世界的變化,主角自己內心的變化是什麼?

讀書會主人的問題真好,把大家的討論拉起一個高度。

如何讓自己的識讀能力,也能拉起一個高度?

2022/10/23

容量 / 空心菜

中午兒子回來,家裡多個大男孩吃飯,一大把空心菜就全煮了。

若平常三人,這一大把空心菜雖一樣全洗,但只炒一半,另一半放進保鮮盒,改天就有一道馬上可炒的食材。

炒空心菜要注意水份及火候,盛盤時看起來還青翠的,等會兒一上桌可能就黑了。

之前炒了幾次的心得是:空心菜要半炒半燙。

蒜頭在油中發出香味後,下梗略炒,接著加菜梗量一倍半左右的水,大火讓油水沸起來把梗燙到七分熟,這時應該還有點水,就用這些熱及這些水把另外葉子部分快速炒熟。

今天也是用這個方法,但今天空心菜量多,多炒了一點時間,開動時有些梗便黑了,有些還有點生。

想想原因,是這口炒菜鍋或說這瓦斯爐火,有它一定的容量、能耐,食材超過一定量時,便超出它能提供的熱度、熱量。

怎麼辦?適時蓋鍋,用鍋蓋幫忙保持熱度。但有些菜悶不得。

結論:炒菜鍋需要瓦斯爐提供足夠的熱度、火力。注意食材的量,不要超過它的負荷。否則廚藝再好也無輒。

人啊,能做多少是有限的。時間、能力限制了我們。要取捨,要進步!

2022/10/21

冷 / 鮪魚土司

我愛熱食,但是,鮪魚罐頭一定要吃冷的。

今早吃鮪魚土司,好吃的重點在:酥溼對比。

酥。土司片烤酥,烤到表面上了咖啡色,咬起來有點像餅干的硬度。但不要過焦,不用像英式土司那麼硬,讓內層麵包還是軟的。

溼。鮪魚饀要有水分,但不能真「水」,油的隔水效果可以防止土司軟爛。拌入洋蔥丁,可以切稍大點,它是一顆顆的水炸彈,咀嚼時在嘴裡炸開,溼潤口感。

鹹。有點鹹,才能平衡油、魚的味道。不夠鹹,油和魚的味道可能讓人膩怕。

黑胡椒粒。

鮪魚罐頭千萬不要加熱。涼涼的好。

人也不要太熱,容易說錯話,看漏、看錯重點,下錯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