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陪伴是最有力的支持


星期一和媽回診新陳代謝科,醫生看血糖記錄有時早上低到46、有時又高到三百多,直接問我們:「要不要轉診住院觀察?」

我們倆嚇了一跳:「為何住院?」
「確定媽媽的飲食內容、定時打胰島素。」

住院太可怕,馬上請問:「我帶她回我家,我可以負責飲食及胰島素。」
醫生:「好。」

於是她當天便和我回台中。

從星期二到星期四,在台中三天,照衛教師指示每餐只吃兩份澱粉,也有定時打針,但血糖一直居高不下,二、三百甚至四、五百。媽媽和我都覺得很沮喪,明明沒有亂吃,也有去走路運動,為何血糖還是這麼高?

如果不是和媽媽在一起,我鐵定懷疑是不是媽媽偷吃、亂吃或是忘了打胰島素。但這三天下來,我們一起經歷了規矩照醫囑執行,血糖卻還是管不住飇高的沮喪。

年紀愈大生理能維持是最好的情況,面對未來只會更差不會更好。這時旁人再說什麼戰勝、恢復,明明不太可能,聽起來很刺耳。陪媽媽三天,讓我體會人力無法勝天。

承認老化是自然的,但討厭的是因老化被懷疑自理能力,而更無奈的是無法反駁,因為連自己也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忘了。

這些感觸,陪媽一起走過才能體會。

2020/11/11

陪媽媽看醫生

媽媽希望有人陪她看醫生。

媽媽糖尿病好幾年了,原本每三個月拿一次處方籤,最近一年變得很不穩定,血糖忽高忽低,醫生也很傷腦筋,不知道是這病人沒有乖乖用藥,還是飲食不守規矩,或是年紀漸增出的狀況。變成一個月就要回診,又出狀況,換成兩星期回診,血糖還是飄,現在每個星期都要來醫生這報到。

醫生會看每週的血糖記錄,調整胰島素劑量,搞得媽好亂。還會出條件題:如果血糖低於100就不打,高於200就多打2單位。媽媽聽的霧煞煞,也很怕弄錯下次回診不合醫生的意。

於是我便來陪媽媽看醫生,好幫媽把「功課」聽清楚。知道我會陪她,彷彿鬆了口氣,有家長在的小孩比較不怕,這週的血糖還是有點飄,媽媽有點緊張地交出作業。醫生盯著血糖記錄:「嗯,雖然還是起伏,但是震盪幅度比上次小了。有進步。」

聽到醫生講有進步,我和媽媽像小學生被老師稱讚一樣高興。

醫生研究之後,宣告接下來藥劑的調整方式:「早餐前長效10單位、短效4單位,午餐前短效4單位,晚餐也是⋯⋯」


61號看完已經12點,南陽街附近只有自助餐、肉焿麵、包子餡餅,12點午休時間,小小的店面都是人。媽媽說去吃7-11的便當好了。

大阿姨過世為了處理保險金,媽媽和小阿姨第一次進到101辦公大樓,吃飯時間唯一的選擇只有35樓的7-11,不知道是新奇還是風景,媽媽直說有紫米的鮮蔬烤雞便當好吃,幾個月過去,今天還念念不忘。

在二二八公園旁的7-11吃完低卡便當,覺得不飽,看媽也意猶未盡,遂再去買杯熱拿鐵收尾。啜著拿鐵,媽慢慢說起親戚的事。到了這年紀,不是誰病了,便是誰走了。

「這星期天,鹿港妳一個姨婆要出去。」
「去叨?」
媽白了我一眼:「出山。」
「大漢姨丈就是妳這個姨婆介紹給大阿姨的。親戚講怎會介紹一個花心的⋯⋯」媽獨居,生活單純,事情在自己的腦袋裡轉,最後往往變成一廂情願的看法。
「雖然人是她介紹的,不過婚是阿姨要結的。也是大阿姨自己選的吧。」像手機拍照調水平垂直,把媽的視角地平線回歸拉正,別往怨天尤人那裡去。
「也是啦,一人一款命。」

吃完才1點多,我問媽:「要不要去哪裡走走?」
「去迪化街迺迺咧好否?」
「好啊!」媽有心情、有想要去的地方,我當然陪。
翻翻Google地圖,要換兩或三趟公車,不如步行從重慶南路一直往下走到重慶北路,再左轉南京西路就到了。

「媽,公車要換來換去,走路22分鐘妳行不行?」
「可使啦!我現在每下晡都去學校走好幾圈。」感覺媽媽在得意地秀肌肉。
「好哦,看妳精神不錯,咱就用走的。若是會累就坐著休一下。」11月初的天氣陰陰的,風亂梳頭髮,但正是走路的好天氣,我把躲火車冷氣的魚夫帽給媽:「這頂給妳,我家裡還有一頂。」
「那妳呢?」
「我外套有帽子。」
媽把藏青色的帽子反過來戴,露出茶色那面:「妳卡合意淺色這面?」
「不是啦,怕把妳的帽子弄髒。」

穿過忠孝西路,忠孝橋已被市長柯文哲拆除,再往下走到南京西路的圓環(這圓環更可憐,被市長馬英九拆一次,市長柯文哲又拆一次,他說:歷史一直往前走,有些東西就是變成記憶),左轉看到全國布行,永樂市場就在後面。

媽媽走來不噓不喘,還能一邊聊天,體力精神很好呢。第一站先在外面的介良買扣環、拉鍊等零件當熱身,再到二樓的主戰場-永樂市場。

爬上寬敞的樓梯、穿過隔絕冷氣的透明帆布,這便是拼布人的挖寶地,其實也不過就這麼一層、就這麼一圈,但拼布需要的碼布、碎布、防水布、先染布、棉布、裡布、襯布,剪刀、尺筆、縫線,無論花色大小一應俱全,還有便宜可撿,媽媽逛得開心,而我雖然不會拼布,但看布像賞畫,遇到喜歡的花布買了再說,就當花一兩百買幅畫,至少掛出來賞心悅目便值了,別人收集珠寶的快樂也不過如此吧?

「媽,我想這斜背包,妳幫我做好嗎?」
「這個簡單。」媽很快活的答應。能「給」真的是人生最愉快的一件事。

採買完,再陪媽走回重慶南路坐公車。

「妳若沒閑其實免來的。」
「沒要緊,陪妳看醫生,聽醫生怎麼講、看妳有沒有乖乖聽醫生的話,好好照顧自己。」
「現濟,卡晟我是妳仔。」的確,現在母親需要人照顧,像孩子一樣。但和孩子不同,我真的只期待她身體健康,不用管她書唸的好不好、以後做什麼工作,她只要和現在一樣快樂就好,人老,未來只會更壞不會更好,只求現在的快樂能多久就多久。

「妳的工作不要緊?」
「不要緊。」其實沒有什麼放不下的工作,甚或許別人做的比我更好。但陪我媽這件事,全世界應該就只有我最符合資格,也只有我能做好。

註:我媽有三個小孩,每個小孩都佔一個缺,我可以代理,但絕無法取代彼此。

2020/09/28

家事的撫慰與不能


心情煩悶時妳都做什麼?

寫論文似乎是壓力很大的一件事,即便書讀很多的人也會撞牆。畢恆達在《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裡說他寫論文那段時間家裡廁所最乾淨,因為寫不出來就去刷馬桶。《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莊祖宜乾脆論文不寫,改去唸劍橋廚藝學校學做菜。

而我一個平凡至極的家庭主婦,不用寫論文,但人生增長接連而來的事,或自以為是(其實沒人在乎你是),或是自尋煩惱(事後才知),也是會煩。不怕事多,如果有意思,如果有結果,其實很好,讓生活有挑戰性,有回憶,不至於空白(我怕空白)。只怕遇到有頭無尾的問題。

受不了怎麼辦?做家事,勞動身體釋放一些壓力,而且,一定有結果,好的結果。堆積的東西清空了,衣服襪子洗了,流理台乾淨了。

「有結果才做?有好結果才做?」會不會太功利。流理台這面牆上的油漬沒想到菜瓜布一刷就掉,出乎意料的輕鬆。

計較,因為有什麼才做,如果沒有就不做。這樣的人生好被動,不該如此,要活潑點。婆婆買菜不記價錢的,她總是去固定幾攤買,因為菜好、肉好,幾尾魚包起來一起算,怎麼記?大概知道就好。「自己要吃的,貴一些沒關係,吃少點就好。」

有些事該做就做,像打掃家裡,誰受不了就去處理,也別怨,打掃本身就是樂趣,光潔的洗碗糟會對我抛媚眼。但排水孔之下、櫥櫃上層的積灰,認真起來清也清不完,而有些則是,想清也清不到⋯⋯

對了,清洗時記得帶手套,不說清潔劑,即便是水,一段時間下來也帶走不少手上的保護層。愛惜自己的柔軟,別讓它乾枯了。

2020/09/21

喜歡做菜,不會做了一輩子就變飲食大師

台灣古早味:豎臊

If a thing is worth doing, it is worth doing slowly... very slowly./一件事只要值得做,就該慢慢地做。 ~ Gypsy Rose Lee 美國脫衣舞孃之后 

星期天早上八點未到便去了一趟市場,不是因為勤快,而是被口水驅動,因為昨天看了黃婉玲的《百年台灣古早味》,書裡把「豎臊」寫得像毒品一樣,夫妻為了爭食差點吵架。所以今天一大早便來市場買絞肉丁,想試試這豎臊的魔力。

但這豎臊可不是做好馬上能吃,書裡寫要放六個月以上。之所以叫「豎」 臊便是因為完成後要放半年,在廚房「站」半年才有「豎」臊這名字。早年肉是稀有物資,好不容易有塊肉,先榨豬油,油全煉出來,炸乾的肉渣像寶貝一樣收起來以後再吃。

半年後拿出來,也不能馬上吃,加水再熬煮兩個小時,才會得到讓人如痴如醉的肉臊香。白飯多煮點!

為了體驗豎臊的魔力,當然要愈快動手愈好,半年很久耶!

有人說:書和人一樣會串門子。之所以會知道豎臊也是讀書串出來的。

最近開始聽 Podcast,蔡珠兒/港台滋味大不同,從菜市場到飲食書寫 聽得很過癮,聽她比較港台兩地菜市場人情、食材的細微差異。比如:香港光是牛腩就分成爽腩、坑腩、崩沙腩、蝴蝶腩,可見香港在吃牛腩這件事上必定十分講究。台灣人情味濃,但也不能說香港沒有人情味,他們就是直來直往,這是香港很特別的東西,不是粗魯而是習慣。此外,她說台灣食材豐富多樣,但開心之餘引發另一個問題:要去哪裡才能買到最好的?

聽她說食譜:「食譜要寫得好,真的是太難太難,也太少太少。絕大多數的食譜,都犯了草率的問題,沒有把『關鍵味』寫出來。」我真是太同意了!真的,那個什麼幾匙幾c.c.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每道菜應該有它該有的味道。麻婆豆腐一定有個最重要、關鍵的食材、味道,才叫麻婆豆腐,它不該只是辣辣的豆腐。我會希望食譜書可以把一道菜的關鍵指出來,讓我可以指認,而不是面目模糊,千人一面。

蔡珠兒推薦兩位中菜食譜書作者:黃婉玲、曾秀保。把黃婉玲的《百年台灣古早味》找來看,因此被引來做豎臊。

此外,她也談到幾個她喜歡的飲食作家。聽到人介紹喜歡的作家,很像在做心理測驗,預測自己和她是不是同類型的人。當她說到汪曾祺,她在我心中便成了一個跳島,可以透過她跳到我喜歡的地方,果然,當主持人依慣例要來賓朗讀一段文字時,她讀的是向田邦子的散文。Bingo!

五十分鐘的 podcast 裡,蔡珠兒在 38:40 時說了這句話:

就像講話,不會講一輩子到老年就變演說家。喜歡做菜,不會做了一輩子菜到晚年就變飲食大師。不會的。不去訓練、不去精煉,不會更上層樓。

這句話打中心坎。

在我生活周遭, 普遍的態度是做人不要太辛苦,循規蹈矩過好每天日子就好。然而我真的不喜歡這樣,人生不該是同樣的日子重覆 n 次。每天每天有一點小發現,每次每次有點小進步,我喜歡這樣。

2020/07/09

水果藝術

夏天,水果盛產的季節,阿公家門前自動冒出大西瓜。似乎不太合理,但的確是這樣。

喜歡和人聊天的阿公,無論是外出運動、購物、剪髮,總愛和人聊上兩句,說話幽默的他,無論是便利商店的店員、附近租屋的外國人(阿公口中的Hello先生),都成了朋友。交情好的,便會交流一些「物資」,西瓜只是其中一樣。

除了阿公人緣好,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人口眾多,是消化物資的好出口。但就算每天晚餐我們有十人開伙,還是無法吃完兩棵接踵而來的大西瓜。

「一人一半,紮/帶回去吃。」阿公拿出大把西瓜刀切成兩半,吩咐我們帶回去吃。

回家打開冰箱,又聞到小嬸自娘家鄉下帶來的芒果香,我們真幸福,衣食無虞。

薯條

如何消化這些水果?規規矩矩地切一切,最簡單,可是我想玩一玩。

第一個想做的是薯條,因為西瓜是紅的、芒果是黃的,正是麥當勞的經典識別色。

薯條形象深植人心,就算我手藝不佳,紅黃搭起來,長條狀的芒果放在紅色的盒子裡,加上M 字標記,很容易識別。芒果西瓜是甜的,薯條是鹹的,吃在嘴裡覺得衝突。

維尼熊

紅色黃色還會讓人想到什麼?可愛的維尼熊。

可是我的雕工不好,都是敗壞的維尼。向書房的哥哥求救,請喜歡畫兩筆的他施展臨摹技巧,用芒果和西瓜把維尼做出來。

這真的需要點功力,比例要對才行。眼睛鼻子是西瓜籽,小嘴巴是西瓜皮切的,可愛!

蒙得里安

試作維尼熊之後,不得不同意西班牙建築師高第說的:「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則歸於上帝。」彎彎曲曲真的不好掌握。

看食譜書時,讀到有個甜點主廚和美術館合作,製作出一種蒙得里安蛋糕:蛋糕切開的剖面便是蒙得里安的畫。(參考:[Keywords / 法式甜點關鍵詞] 甜點作為藝術品 — ying c.)

蒙得里安的畫是簡單的幾何線條,「藍色、紅色、黃色和黑色的構成/Composition with Blue, Red, Yellow, and Black」,如標題所說,畫的內容就是由簡單的紅、黃、藍色塊組成,只要切幾個方形就行。

沒有藍色,用綠色的西瓜皮替代,也還可以。黑線是西瓜皮上的黑紋。

水果寶盒

平面的玩完,往立體發展。本來想做的是水果疊疊樂,把水果切成條狀,交錯疊在一起,抽起一條吃下⋯⋯,一邊吃還可一邊玩。但這需要不少水果條,疊了三層之後,發現其實這樣蠻好看的,鑲個菱形的火龍果當紅寶石,就成了奇異果、芒果、火龍果做成的水果珠寶盒!

美麗的水果珠寶盒,爸爸說看起來像法國餐廳裡的高級甜點,我自己喜歡做,找誰吃呢?姐姐剛好回來,正好來個水果消消暑。爸爸還提議淋點蜂蜜,愛吃甜的姐姐馬上說好!

「怎麼樣?」我熱切地問。

「奇異果很酸。」姐姐說。

2020/06/29

《料理的法則》消油解膩的料理101條法則

最近愛讀煮飯做菜的書,看的我頭昏腦脹,這本書剛好消油解膩。

這本簡潔的小書,內容就是一百零一條關於料理的法則,老實說,出版社介紹文案的字數可能都比內文還多。對比大部頭廚藝書,如:哈洛德.馬基/Harold McGee 厚厚三大冊的《食物與廚藝》、每冊密密麻麻三百多頁,這本書實在「好讀」多了。

廢話少說,每條法則只有一頁篇幅,配上一張圖。
言簡意賅:烹調只分兩種:乾式和溼式。沒有漂亮照片,簡約的黑白插圖,清楚指出作者想強調的重點和分別。

也可拿來學英文,廚房器具、關鍵用語,都附上原文(英文/法文)。
有些廚房黑話很有趣。Check the score 是有幾張點單,Down the Hudson/丟進哈德森河 是拿去絞碎了丟掉,Make it cry 是加洋蔥,The Man 則指衛生檢查員。
作者路易斯.埃瓜拉斯 Louis Eguaras,加州廚藝學校(California School of Culinary Arts, Le Cordon Bleu Program)的烹飪教授,前白宮主廚,服務過眾多名人。他的經歷是賣點,換成別人寫這樣一本書,人微言輕,但如果是二十年沈澱淬煉出來的呢?

比如:如何用鹽?這麼簡單,每道菜都會遇到的問題。凡事言「道」的日本人可以寫成一本書,感謝埃瓜拉斯主廚用最小篇幅為我指出方向。
我也喜歡他不耍花腔給我老實的新手訓示:
做到主廚這個位置,他要掌握的不僅只是做菜:
在廚藝界教學及工作二十年後,有一件事我很確定:身為一名主廚永遠不能停止學習和成長。烹飪的世界不斷在演進,新的技術和體驗不斷湧現,不進則退,主廚只是了解食材、技術、工具和設備是不夠的,必須是色彩、質地和香味的專家,還必須知道食物的歷史、化學反應和煉金術、呈現的藝術,以及如何保障顧客的安全。 
主廚必須知道如何掌握及滿足顧客的需求和期望、如何管理預算、如何授權、協助一起工作的團隊。
以上很務實,但一定還有什麼才能讓人對一個站在爐前煮飯的人致敬,心懷感激,誠心誠意地尊稱一聲:主廚?
Anybody can make you enjoy the first bite of a dish, but only a real chef can make you enjoy the last. 任何人都能讓你享受一道菜的第一口,但只有真正的主廚能讓你享受最後一口。- 法國主廚Francois Mino
還有他的視野:
No one who cooks, cooks alone. Even at her most solitary, a cook in the kitchen is surrounded by generations of cooks past, the advice and menus of cooks present, the wisdom of cookbook writers.
沒有人是獨自烹飪的,即使是隻身一人在廚房的廚師,都是被各個世代的廚師、建議和食譜圍繞著。- Laurie Colwin《Home Cooking/餐桌上的幸福》
在廚房洗洗切切,雖然是一個人,但在時間軸上,卻是和許多前輩、後繼者站在一起;在空間上,這些食材、器具來自台灣各地、世界各地。我並不孤單。

另外我也喜歡他摘錄的這句話:
Everything in moderation, including moderation. 凡事都要節制,包括節制本身 - 王爾德/Oscar Wilde
 這句話原本是王爾德說的,但 Julia Child 把它引用到廚藝裡。

2020/06/18

《伊麗莎白‧大衛的經典餐桌/At Elizabeth David's Table: Her Very Best Everyday Recipes》

伊麗莎白.大衛(Elizabeth David,1913 – 1992)生於英國上流社會家庭,幼年就讀的女子學校伙食極差:「再也沒有比學生時代所吃稀爛的木薯泥布丁或可怕的水煮鱈魚更令人憎惡的食物。」

所以,惡劣的食物也是一種修練?

改變英國飲食態度的關鍵人物

詹宏志說她是改變英國人對食物態度的關鍵人物,焦桐說她的食譜充滿敍事魅力。
P.16 我討厭大多數的罐頭和包裝食品⋯⋯。如果某種東西不是好到可以每天吃,也就不夠好到可以拿來款待朋友,即使是不速之客,也不能拿這種東西出來應付。
讀開頭這一段,馬上了解焦桐先生的意思了。
P.43 某些香草(迷迭香、野生馬郁蘭、鼠尾草)含油量極高,乾燥之後香氣會減少許多。不過除了薄荷之外,幾乎所有的香草乾燥之後會沾染些乾霉味,所以儘管理論上使用乾燥香草會比新鮮香草更為方便隨意,事實上恰恰相反。⋯⋯與其使用綜合乾燥香草,倒不如用木屑算了。 
這位大衛小姐真嗆!
P.45 湯品 年少時一位美食權威的忠告:把櫥櫃中所有的食材放進鍋中⋯⋯,加些水,在適當的時機,湯就出現了。
我很快得知,不能把湯鍋當成垃圾桶,這領悟對我極具啟發:
其一.選擇食材的智慧。無論用料多好,混合多種食材其風味必然互相牴觸。
其二.控制畫蛇添足的裝飾。如果完成的湯已臻完美,擁有獨特的滋味,就不該再額外添加⋯⋯。
品味是個人內涵的表現。
讀到「不能把湯鍋當成垃圾桶」這句話,正在喝水的我又差點嗆到!好東西+好東西≠好東西。不要過頭,留點餘韻。
P.92 消滅麵食的支持者說:麵食就像修辭學只能塞滿嘴巴。厚重不討喜又粗俗。
這支持者才是擅用修辭的佼佼者吧?!
前衛的有點離經叛道的義大利詩人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1930年提出《未來主義的食物宣言(Manifesto of Futurist Cookery)》,他認為:「人們的思考、夢想和行動都受到吃進去、喝下去的東西影響。」還發起「抵制義大利麵」活動,因為義大利麵使人的身體、精神變得沉重,讓人變得發酸且悲觀,奪取了人們的創造力(未來主義的食物宣言)。

寫意甚於寫實的食譜

她的食譜總是輕描淡寫,幾克、幾毫升只大略說明,她熱愛的是食材。蕃茄、羅勒、茄子、蒜頭、杏仁、豌豆泥,洋溢著紅紅綠綠的地中海風情,照亮二戰後英國人蒼白的配給生活。



把地中海的光與色帶上英國餐桌

生於1913,父親是英國保守黨議員,她似乎不想當大家閨秀,17歲寄居法國學藝術、回倫敦當演員,繼之跟有婦之夫開船私奔(真是夠反叛的了)。美好的年輕歲月待在義大利、希臘、埃及,二戰期間都在國外,及至戰爭結束三十多歲才回英國。

戰後的英國實施食物配給,英國人過著拮据的簡樸生活,而傳統的英式食物又十分油膩,大異於地中海以海鮮蔬食為基底的飲食。天生反骨的大衛小姐怎能忍受?
Full English with Hash Browns.jpg
傳統英國式早餐/full English breakfast(By E4tjc - Own work, CC BY-SA 4.0, Link

於是她寫作,先在Harper’s Bazaar寫專欄,1950年出版第一本書《A Book of Mediterranean Food》介紹地中海的食物,鮮明的敍事風格,加上John Minton藝術家級的插畫,一時間把陰暗的英國轉換成地中海氣候,就算書上的異國食材無法取得,沒辦法出國,人們讀她的書卻能彷彿置身溫暖明亮的希臘。

維基百科說的好:她用簡單的新鮮食材,把光與色帶入英國烹飪!

A Book of Mediterranean Food cover.jpg
By Source (WP:NFCC#4), Fair use, Link

p.154 我夢想中的廚房
各大媒體經常報導夢想中的廚房⋯⋯,一棟房子有這麼多房間,為何就廚房得是個夢想?這是因為過去廚房大多數設備不全、採光不好、缺乏規劃嗎? 
我夢想中的廚房,空間必須寬敞明亮,空氣流通,靜謐溫暖。⋯⋯用具過多比不夠還糟糕。

我心目中完美的廚房就好像畫家的工作室,而不是一般傳統配置的廚房。
伊麗莎白‧大衛,把廚師轉化成藝術家。
Good food is always a trouble and its prepar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labour of love. 好食物總是麻煩,烹飪是一種愛的勞動。~Elizabeth David 

2020/02/18

人生如地瓜


地瓜球、地瓜圓

材料
  • 地瓜     200克
  • 樹薯粉  120克
  • 糖        40克
作法
  1. 地瓜用去皮刀刨成片、蒸熟。
  2. 用地瓜、樹薯粉、 糖100:60:20的比例,揉成糰。視地瓜水分,真的無法成糰加些水。
  3. 揉成條狀,切成一截姆指大小。
  4. 入油鍋炸成地瓜球,入滾水加糖成地瓜圓。
  5. 吃不完可冷凍,日後退冰再吃。


從婆婆家拿回一些地瓜,本來計劃在某個早晨煮鍋清爽的地瓜粥,但家裡男孩們不愛。

今天問兩個愛吃珍珠的男孩,做成像芋圓的地瓜圓如何?他們欣然地說好啊。心裡輕歎:倒底是誰在當家?是決定吃什麼、怎麼吃的人,還是負責張羅的我?

把地瓜刨絲,蒸好地瓜時突然想到,下午時間炸個地瓜球應該很受歡迎吧?

上網確認,發現地瓜球和地瓜圓的材料、比例、前置作法大致相同,只差最後一個入油鍋,一個配糖水。那太好了。

刨絲地瓜加入樹薯粉揉成糰 (這次地瓜和樹薯粉 100:70 的比例,覺得太Q,可降低比例) ,再分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留下一些炸地瓜球,晚上宵夜再煮個地瓜圓甜湯,其它全送進冷凍,由改天心情決定怎麼吃。不知道用蒸的、沾煉乳的滋味如何。
這些地瓜本來是要煮地瓜粥的,人生如地瓜,有時就是難以捉摸,或許也沒什麼不好,因為地瓜是 sweet potato。

如何讓做飯更有效率?關於冷凍食品

看到這本書,被封面上一包包平整、井然有序的冷凍調理包而吸引,剛好本來就喜歡在家吃飯,如果可以縮短料理時間,又可以有效率為什麼不來試試?

首先想確定:如何才是「正確」冷凍食品的方法。什麼食材適合冷凍?用什麼形式、在什麼狀態下冷凍?

雖說Google一定有答案,但答案是對的嗎?為了搏點閱率,什麼假新聞都有可能。注意資訊來源!

冷凍 vs 新鮮


大衛.阿格斯,南加大西城癌症中心暨應用分子醫學中心主任在《無病時代》這本書中提到:水果從樹上掉下來時,就會馬上開始降解(degrade)。
從農場到市場的長途運送當中,新鮮蔬果會遭受到很多的熱氣和光線,這也會降解掉一些養分,尤其是像維生素C、維生素B1這些脆弱的維生素。我們最後吃到嘴裡的,是養分貧乏的產品,其中可能也包含我們想避免的降解產品。低溫可能會終止酵素活動,因此選擇冷凍食品的建議,其實是「失效但安全」(fail-safe)的措施。

冷凍 vs 口感


在「你所不知道的畜產」中提到,造成冷凍後食材口感改變的原因是食品在冷凍過程中產生「冰晶」,膨脹的水分子破壞了食材的細胞。如果可以讓冷凍過程中,通過最大冰晶生成帶(-1~-4℃溫度帶的範圍)的時間越短,肉品中的冰晶越小,對組織(肉質)的傷害也越小。
Drip Loss and why should you care?
在一篇冷凍設備公司的技術通訊中展示了如下的食品「凍結曲線」:
凍結曲線
冷凍時,若能僅可能縮短通過最大冰晶生成帶的時間,則可減少食物中產生的冰晶。
    但是我們一般家裡的冰箱能「瞬間冷凍」嗎?這個可能要研究一下,是否要新冰箱、專業冷凍櫃才做的到?

    不適合冷凍


    基本上有三大類食物不適合冷凍:
    • 葉菜類
    • 高脂肪的食物(如蛋、美乃滋等)冷凍後會油水分離
    • 水果
    和一般想法一樣,但我不知道的是:蔬菜也可以汆燙一下再冷凍。

    適合冷凍


    什麼食材適合冷凍?雜誌上寫了很多,我自己覺得以下三種:
    • 白飯:好炒飯
    • 肉類:分切好的生肉,或調味過、加入香料的肉(剛好醃一下更有風味)。
    • 海鮮:基本上超市買的海鮮本來就是冷凍的。
    如果葉菜類、根莖類還要先汆燙、放涼、再冷凍,不僅沒有比較省事,而且我試過,凍過後的南瓜和蘿蔔真的不好吃。

    讓做飯更有效率


    回到原點,如何讓做飯更有效率?

    回顧實際煮飯過程,清洗和備料往往佔了1/2或2/3的時間,如果可以大量集中一次把採買、清洗、備料先完成,便可大幅縮短時間。這才是我的初衷。

    總結這星期研究結果,以下是我打算採取的行動:
    • 每個星期採買兩次。
      就算冷凍也是愈新鮮愈好。
      此外還要考慮到人善變的問題:食欲會隨著天氣、心情而變,這是無法預測的。
      加上要把什麼東西吃完的壓力,也會讓你變得更不想按計劃吃。
    • 肉類:分裝,選擇性調味,冷凍。
      如果要滷、燉的可以煮起來放,像是滷肉、肉臊、肉醬,到時候解凍,和飯一起送進電鍋就是一道主食。
    • 蔬菜類:清洗、瀝乾,大概切一下以便放入密封盒。
      洗菜很花時間,而且我試過洗好的菜瀝乾、密封冷藏,三天都還都很新鮮。
      正確洗菜也很重要,這篇來自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科技農報的文章,圖文很清楚:蔬果一定要配農藥殘留?洗菜三步驟讓農藥 Out!
    • 蛋、豆腐:冷藏。
    就如蛋我會買洗選蛋,避免蛋殼上的雞屎、髒汙還有沙門氏桿菌。冰箱是保存食物的地方,東西最好先整理、清洗、保裝再放進去比較好。
    寫到這裡,想到腦袋裡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感覺,也該像冷凍食品一樣,先寫下來,寫下、留下,那天想到拿出來退個冰,接著寫,或是,歧路亡羊寫成另一篇文章。

    2020/02/13

    重新開始-情人節

    不知道他們喜不喜歡。

    情人節到了,女人不期待收到情人節禮物,她自己明白,她是個很難討好的人,應該沒有人可以打到她幽微的開心點。與其如此,女人想,那就為喜歡的人準備禮物吧,無論對方喜不喜歡,準備禮物的人自己倒是開心的。

    和先生兒女生活十幾年了,女人大概知道他們喜歡什麼,大概。

    孩子小的時候,只要出門去公園玩、騎腳踏車,到戶外走走,就很開心,無論這公園是家附近的公園,還是幾百公里外的觀光景點。

    孩子大了之後,不容易討好。女人安排一起看歌舞劇,以為音樂好聽孩子會喜歡,然而大家似乎是不想讓女人失望。

    男人不喜歡塞車,不喜歡排隊。

    如今最保險的就是準備一頓好吃的,吃飽、吃好,心情就好。

    孩子喜歡什麼,男人喜歡什麼,女人一開始的時候很清楚,時間愈久,愈不確定。

    女人還是想過情人節,決定不管他們,就照自己的喜歡安排吧。至少,準備的心情是充滿愛意的。

    重新開始-足球

    早上送小男孩上足球課,天氣好、早餐的肉臊麵讓大家心情都好,和男孩手牽手走向校園。

    前幾天男孩流汗吹風,氣管不好的他有點著涼,偶爾咳嗽、流鼻涕。

    「袋子裡有面紙,鼻涕咳嗽時拿紙來擦,不要用手臂擦,知道嗎?」前兩天把黑外套拿去洗,兩邊袖子各一道白色的鼻涕痕跡。

    小男孩笑笑,把手臂往口鼻處擦了一下。

    女人以為他只是做勢,沒想到男孩邀功似地,展示給女人看:「哈!哈!現在就有了。」

    女人心情急轉直下,為什麼男孩要如此故意冒犯?

    就這樣一個動作,女人便心情大壞,她想自己會不會太脆弱、玻璃心了?

    不,男孩真的很欠扁。

    事情理智點看,男孩欠扁,女人心傷,這都是真實發生的事實,不用否認也無需隱瞞。女人要學著讓這小事過去,如同它發生的那般不經意、快速,不在心上留下痕跡。

    重新開始-小蕃茄

    星期三的晚上,一家人在車上,男人問要不要去哪裡走走?
    女人不知道可以去哪裡,快八點了,想說就早點回家免得小孩太晚上床睡覺,而且地板也該吸一吸了。

    回家後女人開始吸地板,女兒繼續把沒看完的《The Help》電影看完,男人在餐桌旁坐下嗑瓜子,男孩躲進書房(?),女人要小孩把未完成的日記寫寫。

    女人吸地板一邊問女兒電影情節,很想坐下來看,但還是斷斷續續把客廳地板吸完。男人看女人邊吸邊看電影,問道:「要不要坐下陪女兒看?」女人沒有回答。
    吸到餐廳時,男人起身,女人想說男人要接手吸地板讓她看電影?結果是要餵女人吃一顆蕃茄。女人壓下失望說:「冰箱還有,我有吃了。」以為他要出手幫忙,但他只是餵她一顆蕃茄。

    男人覺得要吸地,也不要求女人吸地,但女人自己受不了地板上的頭髮、灰塵。

    女人對男人的期待比一顆小蕃茄多一點。然而男人累了。

    2020/02/11

    重新開始-咖啡

    「要買咖啡嗎?」
    「好。」
    「幫你帶杯子?」
    「不用。」
    女人臨出門問,但男人不想麻煩。

    上車後,女人按捺不住:「杯子不用你洗,也不用你帶,為什麼麻煩?」
    「就想輕鬆一點。帶東帶西的,放假為什麼不能放輕鬆點。」
    的確他平常上班也夠辛苦了,或許真的不要管那麼多。女人不說話了。

    一點磨擦似乎就這麼平息,但男人突然冒出一句:「不然我不喝可以吧?」

    過去的他不會這樣,女人本來在體諒和環保之間猶豫,此話一出,不猶豫了。
    「之前我不喜歡車子,後來你說:擁有一輛車是我的夢想,妳就不能支持一下嗎?
    現在我希望少製造一點垃圾,也是希望你支持我一下。」

    火這下又燃起來,而且可能要燒一陣子⋯⋯

    年紀大了,是累了?還是覺得這年紀就放任點做自己。

    二十多年過去,男人和女人都不太一樣了。或許他們應該重新認識一下彼此,重新開始。

    2020/02/04

    家事的撫慰

    最近「事業」不順。

    家庭主婦那來的「事業」不順?怎沒有?難道妳不曾因為小孩不聽話、事情沒按計劃走心煩?小孩、假期作息亂七八糟,對我來說就是工作不順。

    其實我蠻喜歡「家庭主婦」這份工作,因為對象是自己喜愛的家人,為他們勞動服務,看到他們好好的,很踏實。但孩子愈大,愈來愈無法掌握,不能也不該再干涉太多。

    在這「政權轉移」的階段,看他們走的歪歪斜斜的,真想出手,甚至出腳:踢一腳出氣,但不能。就算我不管他人眼光,就算我很清楚孩子是獨立個體,但他們還在家裡的這段時間,他和妳或多或少是綁在一起的,他的一切總牽動媽媽這個角色的心情。

    有人說,教養要像園丁,不要當木匠,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每天澆水、除草就好,玫瑰自是玫瑰,牽牛花自是牽牛花,有些事強求不來。可惜目前的我修養還不到位,總按奈不住無為而治的園丁論。

    總想做點什麼。趁著陽光普照,把家裡的電風扇清理清理吧。不要的襪子終於派上用場,打溼一擦,風扇上的灰塵瞬間消失,爽快,心情也亮了起來。

    本想自己做完,但看進度,再晚大太陽就要走了,喚來女兒幫忙,我清灰塵、她刷洗,趕在三點前把風扇全送上頂樓做日光浴。再暖暖地去睡個午覺。

    起床後,姐弟三人討論著怎麼把洗好的六組電風扇組回來,有點吵有點鬧,但孩子們和樂地一起完成一件事,聽在媽媽的耳裡就像天籟。我則清冰箱做晚餐,香菇滷白菜、青蔥菠菜、紅蘿蔔炒蛋、烤鯖魚,大家吃得飽飽的,說說笑笑又是快樂的一家人。

    眼睛總是看到比手到的地方更遠。明明手就碰不到,使不上力,去操那個心做什麼?做完打掃工作、煮完飯,洗碗時我在想。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事不多,但把家裡打理好,投資報酬率百分之百,甚至兩百。

    打理舒適的家,重拾掌握生活的感覺,身為一個家庭主婦,再沒什麼比打掃更療癒,比家事更能撫慰人心了。

    2020/01/23

    你的語法

    一隻鵜鶘和一匹馬
    清瓦斯爐有個簡單又輕鬆的方法:舖層小蘇打粉、灑點水,等待一段時間讓鹼水把黏膩分解,接下來只要用紙巾一抺,髒油不見,一片晶亮。

    爐子旁的油膩還真厚,戴著手套不好脫,剛好老公經過:「喂,幫我撕三張紙巾!」
    他拉出三張紙巾的長度:「三張?」有點不解是三張連在一起,還是三張分開。
    我點頭:「分開。」
    他還是不太確定,再問一次:「三張?」
    我有點小生氣,不是已經說:三張、分開?
    但一轉念,我想是因為我沒用他的邏輯、用他的語法。
    於是換個說法:「對,一張一張的,三張。」

    何謂「了解」?其實是離開自己舒服的位子,走去對方身邊。

    在一起這麼久了,多少了解你的語法。但是有時懶得動,有時是賭氣,不過就是想要:「你給我過來!」這個簡單又輕鬆的方法。

    2020/01/10

    《女祭司/Lady Oracle》第一次讀英文小說

    第一次讀原文小說,也順便比較一下三種電子版英文小說的閱讀方式,和第一次讀英文小說的感覺。

    1月讀書會的選書是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的《女祭司/Lady Oracle》便想何不找英文版來讀?適巧樂天 kobo 電子書閱讀器也在這時寄來,兩個星期的體驗,便在樂天買了電子版的《Lady Oracle》。

    讀法1:Kobo Forma 電子書閱讀器


    樂天 Kobo Forma 電子書閱讀器的質感很不錯,8吋大小、197g,小巧輕薄,外出㩦帶不會有重量感,但缺點是:
    • 內建的字典太簡陋,無法自訂也不能有其他選擇。比如英文字典就只有內建的一個,也不能上網查找。(電子書本身有 Wifi 功能,為何不能上網 Google ?)
    • 筆記無法跨閱讀器、App同步。(閱讀器要登入帳號才能開始讀書,為何筆記不能跟著帳號跑?)
    • 價格有點昂貴。8吋八千元,還有一萬多的。承認它黑白的特殊螢幕,閱讀的確比手機平板舒適,但閱讀器的功能只有閱讀,執行查詢、存取網上資料時反應慢,功能簡單、效能不是很快的硬體似乎在價格上不太相符。


    兩星期過去,五部分、三十七章的《Lady Oracle》只讀了一半,Kobo Forma 要還了,改用手機 App 來讀。

    讀法2:手機App - 樂天Kobo

    為了方便日後筆記,手機版可標示一段文字,透過純文字引述把標示內容複製出來。我的方法是選 Gmail,把筆記以信件草稿的方式記錄下來,最後再把草稿信轉貼到另外的筆記文件。

    同樣,想查生字也是不方便。一來是因為手機畫面太小,二來是只有內建字典可用。

    讀法3:電腦版 - Adobe Digital Editions

    查生字最方便還是在電腦上。先在露天 Kobo 電子書城下載 .acsm 檔,在 Mac 筆電上安裝 Adobe Digital Editions 便可開啟。


    以上便是我閱讀時的桌面:右手邊用Adobe Digital Edition看電子書,左手邊查劍橋英中字典。它提供單字簿功能,我把這本書遇到的生字加入「Lady Oracle」單字列表中,之後單字列表可透過遊戲的方式測驗、複習。

    電子書 vs 實體書

    無論是在專用的電子閱讀器還是手機App上,讀電子書感覺似乎比看書流暢,原本以為一章二十幾頁什麼時候才看得完,沒想到一頁頁看/滑下去,一口氣便可讀個5、6頁。雖然手機畫面小、一頁字數不多,但如此的成就感讓人愈讀愈順。

    第一次讀英文小說的感想⋯⋯

    現在回想,查生字不便,其實是排除分心的一個方法。只要掌握主詞、動詞,就可以閱讀出大致情節。書中有許多形容詞、副詞,讀完後發現,即便略過其實也無礙了解人物個性、故事發展。



    2020/01/07

    《小道消息》作者本人


    張亦絢《性意思史》短篇小說集導讀

    間接的直接性:如女偶插在褲頭的手,隱晦地透露某種意圖,但又不確定。

    相較一擊中的的直接,「間接的直接性」展開很多的可能⋯

    想來看《小道消息》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