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藝術家之死》一定要談錢

讀書會以「補助金」問題開始,十分合適。主持人問:藝術家是否「可以」接受補助?或說,藝術家「應該」接受補助?

我認為這要看藝術家創作的目的,是為了讓人買單?或是為了自己?

十六世紀文藝時期米開朗基羅是接受報酬委託製作的工匠,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是否也該是如此。因為寫出人們想看的故事而得到報酬,而不是因為「寫故事」這件事得到報酬。

〈藝術與金錢〉本書很精彩的一章。

藝術是門生意

藝術家其實與開餐廳並無二致:你正在滿足一個無法確定是否存在的需求,沒有人應該為做出大家不買單的東西得到支持。藝術始於一筆投資,往往由創作者全額負擔,首先是時間,再來是製作成本。出版商提供預付金換取未來利潤。

如果說藝術家在金錢方面天真,那是因為有人告訴他們別去想這個問題,「錢」似乎變成了髒話。然而沒有人應該為了工作獲得報酬感到內疚,甚至只是「想」得到報酬就感到內疚。

自我行銷的藝術家

認為藝術家可以成為商人,就跟認為商人可以成為藝術家一樣不合理。

建立受眾即「發展關係」。有機而持續,不是只有出書時,成功不是因為藝術作品,而是擅長講述自己的故事。藉由販售自己來販售作品。他們要的不是樂團,是「實境秀」。與七千人建立實際而脆弱的人際闗係,把通常與最親近的人才會有的友誼擴及陌生人身上,這些連結維持了財務,但也非常可怕。大多數自我宣傳的人絕對滿心羞恥、自我厭惡,但又覺得不得不這麼做。

自我行銷將成為生活常態,像倒垃圾一樣。

行銷成功最後的結果是:人們希望你重複自己。藝術成就總有期限,藝術家的生活不是盛宴就是飢荒。有些人幾十年來靠著懷舊的巡演維持生計,為日益減少的粉絲冒充以前的自己。

Cream always rises to the top ?

當今職業藝術家覺得自己的作品被埋沒在一大堆業餘垃圾之下,難以分辨抛光的糞塊與金塊。(我覺得這句話有點「酸」。)

科技烏托邦主義者的「長尾理論/long tail」認為網路是無限貨架,會讓長尾變長並變粗,但現實是:胖頭更胖,長尾越來越細。要有人「知道」才會「搜尋」的注意力經濟。

守門人把人拒於門外很殘酷,但對藝術家而言,沒有守門人更殘酷。

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

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也稱否認作用/denial,或偽善,常由馬克思主義者提出,通常指資本主義社會向無產階級灌輸有關物質性、意識形態和體制的誤導性想法,隱瞞無產階級受到剝削的事實。

在研究生試圖成立工會的時候尤能看到。這領域充滿左派專業人士和他們賴以為維生的非營利機構,透過資歷累積地位,再進一步轉換為現金。作者可能無法透過詩集獲利,但可幫助她獲得教職。展覽可能沒有收入,但經紀人可提高作品售價。補助、講座、駐村、委託⋯⋯都是洗錢方式。你不是透過販賣東西得到報酬,只是因為你的身分、你做的事。secret money。

電影入選日舞影展或電影節的導演,大多數人都「認識」一位想要為此出資富家子弟。富人想要參與藝術,這與人們購買繪畫的理由是一樣的,因為他們想要獲得一小塊那種身分。

找駐村藝術家、在社區中成立書店,藝術家相當於是漂亮的公園或自行車道。

藝術繼承了信仰的角色,成為進步階級的一種宗教,人們透過藝術滿足精神所需:意義、指引、昇華,你不能同時服待上帝與財富。藝術家是新的祭司與先知。

日舞影展的人都是希望能變成「不獨立」的「獨立」藝術家。Andy Warhol、Jeff Koons以吊兒郎當的態度誇耀他們對金錢的興趣,展現出一種琢磨得更精緻的典範。把藝

術純潔性做為行銷策略,反商業化往往是商業化的舉止,表達反市場價值可以提升藝術家在市場上的成功。

當藝術成了裝飾品、宗教時,當背負金錢包袱的藝術家賤賣自己,而精於打算的聰明人從他們身上獲利時,藝術家便是虛假意識的受害者。

仕紳化其實是階級鬥爭

仕紳化過程:藝術家在便宜地區定居 → 表演、展覽:酷 → 吸引假文青:咖啡廳...:潮 → 科技雅痞 → 建商造樓 → 原住民/藝術家因生活成本增加(租金貴)移出此區。仕紳化抺去歷史,替換居民。

仕紳化言之過輕,應是階級鬥爭。

藝術家的困境

但有些藝術創作不是為了讓人買單。女性主義者Audre Lorde說:用主人的工具永遠無法拆主人的房子。

藝術必須進入市場,但不能生於市場。藝術家的困境是:在今日能夠做出只來自你自己、只來自你的靈魂、只是你想要的作品,以這樣的藝術家身分存活? 以前可以靠打零工維持生計,把時間精力拿來創作,如今沒有辦法。因為生活成本太高,使我們沒有時間來擁有時間。

二十八歲為困苦搏鬥的藝術家很有魅力,但三十八歲時就不是如此了。往往放棄才是正確作法。允許自己不當藝術家,就跟一開始允許自己嘗試成為藝術家一樣自由勇敢。

我不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成為一名藝術家的,但我記得其他人是什麼時候不再當藝術家。

藝術的價值

藝術家普遍對思想、經驗與其他觀點的開放態度。

學者是「說不」的人,他們有一股想要阻止的衝動。但藝術家是「說好」的人。在藝術之中沒有對錯、沒有要捍衛的知識,藝術家會說「繼續」、「如果呢?」、「為什麼不?」,他們不會說「證明給我看」。

藝術家創作是因為他們必須去做,他們「上癮了」甚至「壞掉了」,不適合做其他事,他們就是這樣,天生如此。

訂定悲傷五階段聞名的精神科醫師 Elisabeth Kübler-Ross 在演講中提到:為自己做該做的事情,你會獲得應得的。有時不會以你想要的方式出現,但你會得到的。

2023/08/23

有些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去讀一下...《小道消息》

有些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去讀一下,就像偶爾想起一個人。不過這個偶爾其實是自私討拍的延伸。

現實生活中沒有人能捕捉、共感的(也不能說現實生活沒有,那個誰不就這樣寫出來了、這樣感覺到了?只是她不在身邊,沒能跟我對話,沒能適時鏗鏘有力地附合一聲:沒錯!)((連寫個貼文都要括號再括號,我真是個內心小劇場很愛演的人,藝名就叫「Double括號」好了。)),感謝還有書。

原來我愛看書,其實是在找朋友。在Tinder要表演的東西太多了,書可以直面靈魂。而且書不喜歡可以直接放下,人話不投機我還沒膽轉身就走。

張亦絢的《小道消息》就是一本這樣很「個人化」(作者說讀書時法國教授喜歡的評語之一便是「高度個人化」)的小書,開本小、頁數也少。

比如說:

原本不喜歡某些作者,但只要發現他們讀過某些書便可馬上盡釋前嫌。

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檢查書中喜愛的段落是否在書中安好無恙(我偶爾就會思念書中某段落提到的氣氛,口中甚至同步隱隱泌出口水像是想到酸梅一樣)。

為了個人健康或不健康--神經質的需求,我總抄寫一點書的什麼,以備有天該書在世上滅絕之際,我還留到我私人的一個「抄本」。(抄書,也是我會做的事。人不能在身邊,他/她的話至少可以陪我長長久久。)

但是張亦絢說:對書的喜好要有節制,就像有人規定一天一根菸,可以過癮,但癮頭不可以太大。

她提到蘇珊.桑塔格有本書叫做《重點所在》,張亦絢喜歡的是「重點之所不在」,她說每次有人一臉害羞地說:我有幾句不太重要的題外話要說⋯⋯,就是真正有意思的時候。(沒錯!好久以前去客戶公司上課,課程結束時主辦人致詞後,不好意思的補充是:中午便當幸運地訂到特色便當,當場一片歡呼。)

提到黃麗群〈海邊的房間〉(這也是喜歡我喜歡的作家!),她評:寫的「侵犯」是對更高的「他人的希望與詩意」的侵犯,真好,真了不起!(張亦絢看到並看重其中想表達的意涵。收禮時人會說:心意到了就好。有時是客套話,但若真能看見他人心意,很珍貴。)

這次重讀覺得被安慰到的是:她說她不喜歡紀德,不是不喜歡他的文學,而是不喜歡他筆下人物的心靈特色「遲鈍」。

我相信人是會改變的,然有些人覺得自己這樣就好,對生活中許多事物以滿足為美德,沒有企圖、沒有好奇,愈來愈以習為常/鈍。這不是單純或知足,是懶。(當被暗示要對日復一日的生活心存感激時,書本提供一個避難所,讓我得以逃離無聊與匱乏。)

不是說要如何積極向上,而是活著,不該只是生物性的活著,總是要有點「生氣」才像個人。說到這,我這樣愛發牢騷,也是蠻有生氣的啊!

2023/07/30

是什麼成就了《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是什麼成就了《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是第一篇記錄母親走向死亡的散文?

是因為作者是西蒙波娃?

讀它,看西蒙波娃如何說母親的壞話。以前不敢說母親的壞話,覺得這是種犯刑,以下犯上、目無尊長、不禮貌、不孝。但在奉養她多過於她照顧我的時間後,我和她,女兒和母親漸漸來到平等相視的地位,不,已經是隔著一段距離的俯視。

她好像從我有印象以來就一直是那樣,說話方式、生活態度、對人的看法,只有一次比較特別,我出嫁後沒幾天她打來夫家,在電話中哭著說她好想我。我只覺得厭惡,感覺是她在看到我成為別人喜愛的妻子、媳婦後,才發現自己的女兒好像很不錯。

2023/07/03

《美國佬》:對美國的評論大全

幼稚園接送小孩後,總會有好些媽媽聚在一起聊天,除了吐吐同為身為媽媽、太太的苦水,更期待聽別人怎麼說自己的小孩,好像自己不認識自己的小孩似的。

Ifemelu 是來自非洲人的美國人/American African,不是美國出生的非洲人/African American,和美國黑人一樣的外表讓她能感受到美國對黑人的眼光,但沒有美國黑人預存的意識,是一雙「新鮮」的黑人眼睛。外部黑人是個比較特別的觀點。

大家都愛評論,不管是評論別人或是聽別人怎麼評論自己。

《美國佬》的主角其實是美國,透過 Ifemelu 對它以各種角度好好地評論了一番。

膚色/種族 歧視鏈

美國有紙袋測試(p.244),書中指出的膚色歧視鏈如下:

  • 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最強大富有的白人
  • 猶太人:比白人再低好幾階
  • 黑色人種墊底:還可分深淺,淺黑比深黑好

Ifemelu 認為:種族歧視是不該存在的問題,所以也不該因改善問題而受到奬賞。(p.342)

又或許不該說「有沒有」種族歧視,而是以程度來分,主角在部落格中提出一個新的心理病:「種族思維異常症候群」,用病狀的高中低程度,取代「種族歧視」的有無二分(p.353)。

在美國,種族不是生物學概念,是社會學概念。不是隱性基因,是顯性表現,受到歧視不是因為血統,而是因為外貌。有些黑人人權運動者的父親都是白人。(p.379)

壓迫競賽。各族群比賽誰吃了最多苦,全都被白人欺壓,各自認為自己吃了最多悶虧,因此在美國沒有所謂的「被壓迫者聯盟」。但卻都認為自己比黑人強,因為他們不是黑人。不是每個人都想當白人,但心中都掙扎著希望自己像WASP一樣白,享有WASP的特權。(p.233)

書中提到一個情況(p.190),當白人保姆的 Ifemelu 開門應門,一個洗地毯工人臉上閃過一絲訝異,板起臉露出敵意問她:「妳找人清地毯?」他心想豪宅主人怎麼會是一個黑女人?

當 Ifemelu 答回:「透納太太跟我說你會來。」他發現原來她也是個下人,敵意瞬間消失,露齒一笑,世間再度依照應有的等級排序。

Ifemelu在美國、Obinze在英國

Ifemelu 看到的美國人:

  • p.152 拿另一人證件打工,美國人分不出照片上非洲人不同、名字發音不同,Ifemelu不小心說出自己的名字,琴妮卡說:妳可以說這是妳在部落裡的名字,在叢林裡叫另一個名字,在修行還有另一個名字⋯⋯。美國人會相信各種關於非洲的鬼話。
  • p.155 課堂參與:在美國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也算分數,但 Ifemelu 看來是言不及義的發言。同學不說「我不知道」而說「我不確定」,表現出無所不知的樣子。
  • p.158 在Nigeria,Ife 每晚手洗內衣褲,在美國則堆在洗衣籃,待週五晚一舉扔進洗衣機。漸漸地將成堆骯髒的內衣褲視為常態。
  • p.192 Ifemelu 當保姆時,觀察到美國人常給年幼的孩子許多選擇。Ifemelu 覺得為什麼要給小孩承擔做決定的重責大任,致使孩子不知所措,這無異是在剝奪她的無憂童年。
  • p.326 Ifemelu 發現她是來美國之後,才「意識」到自己是黑人。
  • p.360 美國的「神奇黑鬼」形象,例如電影《綠色奇蹟/Green Miles》中的男人主角。

在英國求身份的 Obinze 看到:

  • p.305 盤緣粗拙尚未完工,在Nigeria這樣的餐盤絕不會拿出宴客。有些英國人認為一件物品美麗只因它來自外國窮人之手。
  • p.305 埃梅尼克-在Nigeria求學時借住 Obinze 家的鄉下表親,到英國後娶英國律師老婆、拿英國護照。開口閉口「噢親愛的」,當有人抱怨鄰居大興土木,他問:「這不就阻擋了你和夕陽?」在Nigreria不會有人說阻擋了你和夕陽。
  • Obinze在英國非法打工時,有人故意在廁所馬桶上留下一坨屎。表面上沒事,私下是滿滿的霸凌。

American-African/美裔非洲人 vs African-American/美國黑人

  • American-African
    • 代表人物:p.162 萬布怡 非洲學生會會長
    • p.159 課堂上討論到 Nigger 消音的問題。萬布怡認為消音是種污辱,必需考慮意圖、誰在使用,隨情境不同有不同意義。萬布怡舉例:媽媽拿棍子打我、陌生人拿棍子打我,一樣嗎?這是兩件事!
    • 美裔非洲人的孩子若成績拿C,爸爸會甩這兒子一巴掌。
    • 對美裔非洲人來說,和其它外籍學生還比同為黑人的美國黑人較容易共感,比如可以感同身份申請美簽遇到的狀況。
  • African-American 
    • ​​p.159 認為 Nigger 應該消音,誰用都一樣。只要聽到敏感詞就要表現「憤怒」。
    • 美裔非洲人看這些祖先是奴隸的黑人同胞:沒自信,稱頌非洲為母國,但卻盡問些關於非洲的蠢問題。
    • p.378 非洲人可以外來者的角度書寫這些古怪、趣味的事,若是美國黑人便會被貼上憤怒的標籤。

美國虛偽的政治正確

p.148 為什麼不直說店員是黑人/白人?在美國要假裝沒注意到某些事。

p.125 何謂西裔?說西語但不是來自西班牙的人。

p.169 金柏莉是金髮的有錢白人,Ifemelu 第一個雇主。

  • 有色人種有豐富文化。她應該不會認為挪威也有豐富文化。
  • 貧窮是光彩之事,窮人都無可責難。Ifemelu 對自己來自非洲,讓金柏莉深深自省、滿心憐憫感到抱歉。
  • 金柏莉的姐姐蘿拉則多方查詢 Nigeria 資訊,對 Nigeria 抱著「侵略性」關注,如419詐騙集團。

自由派:如Blaine
  • 自己可以批判美國,但外國人不行,不僅不行而且還要心懷感激。
  • p.350 為進口蔬果在卡車中發爛而義憤填膺,不買非洲廉價勞工製作的衣物,透過不切實際的眼光觀看世事,人人有如陽光般的熱誠。
  • p.355 Blaine 用泰然自若的態度和工友、清潔工攀談,想和他們結為一夥?

男友

Ifemelu 是萬人迷?從在 Nigeria 高中時代開始,總有人喜歡她,但她對愛情卻十分反覆?
  • Obinze:Nigeria大學同學。
    • Ife來到美國後,因為沒有合法身份找不到工作,無收入的情況下,援交一個白人網球教練後,嫌惡自己之餘,遠離Obinze。
  • Curt:Ifemelu第一個白人雇主的表弟。
    • Ife發現Curt和其他女子搞瞹眛關係開始生變,Ife好奇與別人上床,Curt無法接受,分手。
  • Blaine
    • 自由派、在耶魯大學教書的 African-American,總期待Ife與他想法同步,覺得Ife態度「懶散」。
    • p.350 Blaine:Ife妳太懶散。學生沒準時交作業-懶散,黑人沒有熱心參與政治-懶散,提不出與他理念相符的觀點即是懶散。認定Ife感受得到先前不知如何感受的情緒。
    • p.359 Ifemelu說白男人比黑人對她更有興趣,Blaine姐Shan回應:因妳是貨真價實的非洲人,增添異國風情。Ifemulu對Shan的看法光火,但Blaine卻起勁點頭,如果這是Ifemelu說的,Blaine絕對會挑她語病。
    • Blaine總想討聰明強勢姐姐Shan的關注、討好她,但對 Ifemelu 卻是擺出一副「教導」的態度。
  • Obinze:Ife回Nigeria後,慢慢回復與Obinze的感情。

2023/06/09

邊跑邊聽:永遠要對女人有信心、打敗內心的戈登拉姆齊

EP140 SEVEN|永遠要對女人有信心,別擔心會被陷阱困住 ft.張亦絢&葉佳怡

#邊跑邊聽

7:55 儀式之必要

19:20 守規則 vs 打破規則

24:25 陷阱題

26:36 閣樓裏的瘋女 

由七位女作家書寫的暴食、怠惰、貪婪、傲慢、憤怒、色慾、嫉妒,集結成南方家園最新作品《SEVEN》,打破古往今來父權式的視角,重新看待七種赤裸的人性慾望。

本專題來到第4集,邀請其中二位書寫者,張亦絢和葉佳怡,一起聊聊他們書寫的傲慢與貪婪。 

○沒有一種分手的理由是糟的,這理由也不是真正的理由或唯一的理由。

○作家出生月的儀式感是……

○守規矩是社會生存的方式,與不守規矩間的拉扯,學習如何對二者的判斷?

○佳怡貪婪的書寫:當家族維持某個和諧家庭的表象是一種信仰時,女主角去追問、去挑釁表象的內裡,所以在他人眼中,她是個貪婪的人,她不願維護這個和諧的表象。

○亦絢傲慢的書寫:才十多歲這麼年輕的女生,對其它女生做出的惡,有時女生對女生間沒有這個戒心與情感的預備。

S9 EP10|攻讀博士之路:「認識到自己的普通與獨特,還有打敗內心嚴苛的戈登拉姆齊」ft. 蔡宜文

當一個能夠好好與人相處的人

32:00 讓自己生活得比較好,是在完整一個人的多面性

33:00 一個人能全身心地為什麼而奉獻,有時那個代價是別人在還

蔡宜文和顏訥一起分享攻讀博士的心路歷程。在台灣念博士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挑戰——無論是經濟層面、家庭角色層面⋯⋯一路到內心自我價值的肯認,全方位收錄在本集之中!

尤其,身為博士生面對巨量知識襲來、以及未知的前景,更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這時候該如何應對心中響起的、自我批判聲音(a.k.a. 地獄廚神戈登拉姆齊),在這集都聊給你聽!

S9EP2|聊電影《小偷家族》-注定破滅的美好幻覺,聊是枝裕和的高分神作! 

13:00 左右

讓角色心理停留在「灰色地帶」

想要:角色想要成為的可能是不合法的,如扮演假的媽媽、爸爸

需要:但法律、道德上是不允許的,誘拐、偷竊 

《兩個戲劇顧問》談《瀑布》

2022/2/13 今天跑步聽的podcast 是《兩個戲劇顧問》談《瀑布》。

之所以會聽到這集,主要是因爲看完《瀑布》覺得有些卡卡的,卻說不出來為什麼:

《瀑布》的攝影很棒,但結局有點突然,母親攻擊陌生人是心理健康的?公寓被藍色防水布籠罩的意象會不會有點太刻意?

podcast 搜尋到的批評還不少。而其中《兩個戲劇顧問》的點評最有條理邏輯。

何謂「戲劇顧問」?主持人的比喻很好:如果說導演是戲劇的第一個觀眾,那戲劇顧問就是戲劇的第一個評論者。

戲劇顧問的存在便是協助導演讓創作意圖清楚呈現。有些戲可讓人感受到意圖,但卻沒有「執行」出來或執行的不好。

https://podcasts.apple.com/....../%E5%85....../id1575074139

主持人之一提到一本有趣的書,或許有機會可找來看看:

《為什麼藝術家那麼窮/Why are Artists poor》

品味成為台灣導演的枷鎖

2022/1/17 韓國-商業化做到極致等於藝術

資深電影發行人 黃孝儀(艾爾):

韓國以 3 億預算拍出《屍速列車》,台灣則選擇拍攝《斯卡羅》,題材本身對海外市場的吸引力有本質上的差別。

「韓國影視崛起的原則,就是信奉商業化做到極致等於藝術。」就他的觀察,品味成為台灣導演的枷鎖,似乎一定要曲高和寡才是美學,卻忽略了市場才是讓產業生存的關鍵。


2023/05/27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就是因為自認「好人」才會自以為是

讀了這書,我更確定人是「情感」動物。

直覺和身體反應是理性思考的必要環節,否則就像挑選沒有感覺的家電、洗衣機,很無趣。人若沒了心,腦也無法工作:主人/熱情死了,僕人/理性就失去維持莊園運作的能力及欲望,一切都將崩毀,就像憂鬱症,或像有理性沒感覺的病態人格,活在充滿會走動物體(他人)的世界。

極端意識可以讓人上癮,就像能按下按鈕的老鼠,為了讓自己的獎勵中樞受到電子刺激,老鼠會一直按到倒下餓死為止。

如果以「我是/I am…」造20個句子,美國人會著重在描述個人的內在心理特質:快樂的、喜歡Jazz⋯⋯,而東亞人則大多在描述自己的角色和關係:兒子、丈夫、員工⋯⋯。越 WEIRD(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Democratic) 越會看見世界充滿單獨個體而非人際關係。

Shweder, Richard 認為人類有三大道德主題:自主個體/autonomy道德觀,社會/community道德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神聖/divinity道德觀-身體是聖殿。在左派的眼裡公平意味著平等,但在右派眼裡公平是指比例。聖潔,宗教右派的表現方式是守貞誓約運動,但宗教左派/New Age的淨化產品或環保人士,其實也是一種聖潔的理念。

各種死忠派是不同的表現形式,個體之間雖有深刻的矛盾,卻可能同樣衷心懷抱著創造良好社會的願景。

這讓我想到創作時,作者會根據內容選擇形式,但形式其實也會反過來影響內容。共產主義落地成共產制度,福利社會提供的健保制度,可能都始於良善但最終歪樓的例子。

黑猩猩和自閉症都是心盲/mind-blind。人因為會讀表情、讀空氣,發展出揣測其他人「共同意向」的能力,這讓人類有了語言。把個人再放大,軍人訓練把我 → 我們、我的 → 我們的,「我」或許會倒下「我們」卻永遠不死。

道德觀如國家都是想像出來的。而且道德其實也如甜苦、冷熱來自感官,道德其實是感性而非理性的。拿我們家的阿媽來說,她和公公都認為同性戀不正常,但以我對她的觀察,如果她的那個孫子出櫃了,她會馬上把同性戀不正常抛諸腦後。

信任是最重要的社會資本,如猶太鑽石商靠信任運作。國家裡有越多的蜂巢,國民生活圈有越多重疊及連結,相似又相依,國民會比較快樂滿足。

公司法幫英國在工業革命初期勝出,愈大的群體愈有優勢。個體把自己安置在新船上,可以到達一個人到不了的地方,只是大家都上船之後,這艘船要航向何方?

2023/05/19

文徵明《古柏圖》上方的三個小墨點

《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

Seeing: 48 Object Readers and Their Worlds

總策畫:賴毓芝

出版社:遠足文化

這本書在談「觀看」的創造性與深度,物與人之間那種種獨特又別具魅力的關係。第一篇談文徵明《古柏圖》上方的三個小墨點,下面的這些說明,讓人感受到看著畫家作晝般的臨場感,以下為書摘:

這「點」非常動人​,讓人有管道靠近創作當下的動作​,靠近那個蘸滿著墨汁的毛筆的起與落。​

畫冊中乾淨的圖像已被修圖 (airbrushings)截斷了這個靠近的可能。​

這個痕跡透露了​畫家想趕快完成把畫作送出​,​把祝人病癒的祝福傳達出去的急切感​。​對我而言的動人之處在於想到了畫家當時的耄齡​,​或是單純只是想到了要能夠那樣運筆所需要的高超技術。

無論如何這個意外痕跡的存在​,​這從筆尖落下而不被注意的一點墨的存在​,召喚出創作​的場景,帶著一種貼近感(immediacy),是畫作和題詩上其他更為刻意審慎的筆觸所不能到達的。

2023/05/16

喬治•歐威爾談二戰前的英國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善良的「和平主義者」是一群純粹消極性的生物(purely negative creatures, p156) ,徹底喪失行動能力的人,反帝、反戰、反特權,什麼都反,但要他們積極「支持」什麼,難上加難!』
喬治.歐威爾說的真好!
他不只動筆,也打過西班牙內戰,抵抗過佛朗哥納粹對反抗者的鎮壓,在1940年前後評論二戰開打前的英國時局,對照現在的台灣和中國,已快一個世紀卻沒差多少⋯⋯
這種「和平主義」的罪犯式思維是「被害人屈服,就不會有強暴」,根源就是崇拜力量,並崇拜「成功的殘酷」(admiration for power and successful cruelty, p312)。
歐威爾並不是要每個人從軍抗敵,但至少,有一件事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少說兩句動搖民心士氣的話。
社會氛圍是每個人的言行積累而成,少說兩句,對於社會就已經是一種貢獻。不指望你積極付出,只要「不要」削弱抵抗意志的言行就好。
在敵人是極權主義政權的情況下,一旦敵人勝利,就勢必會進行清洗人口的社會工程。換言之,國家放棄抵抗,就等於是置一部分的同胞於死地。而且,還會讓敵人得以攫取本國的國家機器,直接指揮本國軍警來搜捕自己的國民。

2023/04/30

《喜劇開場》辭典


《喜劇開場》每一集都用<馬克白>的喜劇段子做頭尾,我最喜歡第七集的〈無人島〉:三人在無人島醒來,慌亂地詢問彼此帶了什麼?

第一個人說:打火機。太好了,做得好!

第二個人說:我說我什麼都不需要。一片惋惜。

第三個人得意地說:我帶了國語辭典。其他人大喊真是糟透了⋯⋯

當大家提到如何生火洗個三溫暖時,他翻查辭典,說出解釋:

「桑拿浴,在芬蘭常見的蒸氣浴。」

然後一副很享受的表情,然另兩人則大罵:

「光讀那些文字,身體也不會暖和起來。」

「閉起眼睛想像一下啊!」

「我餓死了,沒想像力了!」

那人馬上再翻辭典:

「麻婆豆腐,用芥末味噌翻炒豆腐的一種中華料理。」然後假裝地吃起來⋯⋯

然後劇情來到中濱小姐向春斗道歉酒後失言,春斗說:

「我偶然翻辭典,妳知道『豪飲』的下一個辭是什麼嗎?」

不待中濱回答,春斗逕自說下去:

「『不可抗力』。不能對酒醉的人追究責任。」

所以這時辭典變成了卜事之書?真是有趣,對了,我家也有辭典,第一個想到的是英文辭典,那可是我國小畢業得到的「優秀畢業生紀念」(得意)!還記得查字典比賽嗎?在那個沒有網路的時代,遇到英文生字要翻字典,真的很慢耶,那時英文好的人應該都很有耐心。

另一本是買給國小孩子的遠流活用國語辭典,為了反抗花花綠綠像廣告一樣的兒童字典,我特別去找好字典,說陳鐵君先生用生命編辭典一點都不誇張。辭典本來外覆一層亮黃色的塑膠書套,但使用久就破了,或說因不便而不知遺散何處。

喜劇最後是這麼結尾的:

「『了解』後面的詞是『永別』,深入了解一件事或一個人後,就是離別的時候了。」

拍照時隨手翻開文馨英文辭典,不知何時的紅筆畫著 juice 的一個解釋:電、汽油、石油,其他能產生動力的液體。而 juiceless 無汁的、不用電的,a juiceless player 不用電的[手搖]唱機。

原以為 juiceless 不好,但辭典用 a juiceless player 舉例,從 less 到手搖,我感受到一種自立自強的氣息。

討厭

很長一段時間,個性加上環境,愛用自以為是的公平標準,評論別人、折磨自己,直到近來幾年,這情況才慢慢緩和。

以前覺得這是一種「不正常」想隱藏它、壓抑它。然而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或者說有誰是正常的?除非這世界可以找到、製造一模一樣的人,否則只能說我和大多數人不一樣。人又不是生產線製造的產品。

這樣思索下來,反而珍視起自己的「不正常」,但也擔心這是一種「勢利」。

張亦絢很能把「怎麼想」說清楚,說一個想法,像寫數學幾何證明題那樣,不講感情,一步一步有理有條。當我又「討厭」起來時,翻看《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像一帖藥,可以調理我的不順:想法上的不合邏輯,或是推拿:讓痛理直氣壯的痛。

〈恨勢利〉:很多時候,人們是「恨勢利傷我」,而不一定是恨勢利這事本身。

這是在調理思考邏輯。

〈恨偶像破滅〉:做一個有道德勇氣的人,往往意味著願意減低在其他領域中的舒適快活,甚至包括藝術與精神生活上的舒適快活。

這是讓痛更理直氣壯的痛。

謝謝張亦絢,讓我的能健康地「討厭」。

2023/04/28

《修道院紀事》讀書筆記

修道院紀事/Memorial do Convento

作者: 喬賽.薩拉馬戈/Jose Saramago 原文:葡萄牙文

這本書我是不會讀的,但因為在心裡「答應」了,所以就算不好讀也要讀。我就是這麼一個有時喜歡被折磨的人。

故事發生在1711年,葡萄牙國王若望五為有子嗣償願在瑪弗拉建修道院,長達十三年的建造工程紀事,其中穿插男女主角:七個太陽-巴達薩和七個月亮-布莉穆坦,沒有左手的退役軍人與有透視能力的異教女子的愛情故事。

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60歲/1982年時寫成,建立在真實歷史(瑪弗拉建修道院、國王若望五世、羅倫索神父、葡萄牙西班牙間的戰爭)上的虛構小說,揉和真實和虛構,薩拉馬戈用許多精練的、慧黠的、嘲諷的語句,頭腦邊讀邊像麻花拉伸,讀時要用力,所以讀不快、不好讀。

後來讀書會時,老闆才點出,薩拉馬戈在嘲諷的就是貴族、教會、修士與宗教的「偽善」。以前只知道這個詞,讀過《修道院紀事》才真正明白。

對話

一開始讀,我不明白的不是那些真那些假,而是薩拉馬戈在這小說裡人物對話的寫法。印象中這本書完全沒有引號、冒號,標點符號大概只有逗點和句號,對話像在描寫風景事物,或說把人物對話像風景事物般描寫下來(類意識流?):

巴達薩嚇壞了,飛快畫了十字,不讓魔鬼有時間來胡鬧,你是說,羅倫索神父,有什麼地方寫過上帝身有殘疾嗎,沒人寫過,沒有文字,只有我說上帝沒有左手,因爲祂所選中的都在祂右手邊,所以聖經或教會聖師的作品都沒有提到上帝的左手,沒有人坐在上帝的左手邊,那地方是空的,什麼都沒有,是個空位,所以上帝是殘疾者。神父深深吸了口氣,然後做結論說,祂沒有左手。

一開始,真的看不懂。但看久了,漸漸心領神會作者的講故事方法,閱讀便流暢起來。

七個太陽與七個月亮

主角巴達薩別名七個太陽,第一次看到布莉穆妲便盯著她,每一次她看著他,他就覺得胃揪成一團,因爲他從未見過這樣的眼睛,淺灰或綠或藍,依外在光線或内在思緒而變化,有時變成黑夜或明亮的白,像是片煤礦石。

巴達薩跟著她,只因爲布莉穆妲問了他名字,他也回答了。這便是巴達薩跟她走最好的理由。

布莉穆妲等巴達薩吃完她煮的湯後用他的湯匙,彷彿在無言地回答一個問題。

「妳的嘴唇願意接受,會觸碰這位男子嘴唇的湯匙嗎?讓妳的就是他的,他的就是妳的,直到你的我的不再有意義。」羅倫索神父看他們倆人的互動,沒人開口提婚約,但就在以上的宣告下他們便算是成了夫妻。

禁食時布莉穆妲的眼能透視人類:我只能看到世上有的東西,看不見以外的事情。

台大外文系教授張淑英導讀中提到,布莉穆妲不是傳統「讓人觀看/被凝視」的女人,而是一個「看得見」的女人。薩拉馬戈讓女人的眼神在小說中取得主動、發揮權力的角色。

別號鳥人的羅倫索神父找兩人執行造鳥計劃「帕莎蘿拉」,巴達薩最後被帕莎蘿拉帶上天,布莉穆妲一直在尋找巴達薩。

尋找太陽

感謝薩拉馬戈在結局時讓布莉穆妲沒找到巴達薩,她成為一個遊走的流動傳奇,讓其他女人因她對自己人生有其他可能的想像。如果布莉穆妲和巴達薩過幸福快樂的日子,那這幸福快樂就只屬於他們倆人,是幸福沒錯,但範圍、故事的格局就小了。

跟當地女人聊天,聆聽她們感嘆抱怨,引起男人不安,認不得自己妻子,她會突然間盯著他們,遺憾老公怎麼沒有失蹤,讓她也能去萬里尋夫。p.297 

她也遇到許多哭泣的人,而且非常多,只要她說是從瑪弗拉來的,就會有人問她認不認識一個叫這個名字與這個長相的人,那是我丈夫,那是我父親,那是我兄弟,那是我兒子,那是我未婚夫,他被迫去修道院工作,因爲國王的命令,然後從此沒再見到他,也沒有回來,也許死在某處,也可能迷失路途,誰知道,我沒有他的任何消息,家中頓失經濟支柱,田地也荒蕪了,也許是魔鬼把他帶走了,不過我已經有了另一個男人...p.298 

起先她還會數著季節,沒多久時間空間就都毫無意義,所有事情只分早上、下午、晚上、晴天、雨天、好走的路、不好走的路。p.299

懸在心裡不可得的思念,那感受反而比完成的、實現了的願望更飽滿:

布莉穆坦不知道幻想過多少次,她坐在村子裡的廣場行乞,會有一個男人過來,遞過來的不是錢或麵包,而是一支鐵鉤,然後她就伸手到背包拿出同一個鑄鐵爐製造的鐵釘...

上帝的左手

書裡對上帝沒有左手,或是上帝左邊是什麼的討論,是我從沒看過的論點,很新鮮。

羅倫索神父說:

​上帝也身有殘疾,然而祂創造了宇宙。

巴達薩嚇壞了,飛快畫了十字,不讓魔鬼有時間來胡鬧,你是說,羅倫索神父,有什麼地方寫過上帝身有殘疾嗎,沒人寫過,沒有文字,只有我說上帝沒有左手,因爲祂所選中的都在祂右手邊,所以聖經或教會聖師的作品都沒有提到上帝的左手,沒有人坐在上帝的左手邊,那地方是空的,什麼都沒有,是個空位,所以上帝是殘疾者。神父深深吸了口氣,然後做結論說,祂沒有左手。p.50

當初被神父說法嚇一跳的的巴達薩,被帕莎蘿拉帶著飛上天過之後,不覺地傳承了神父想飛升的意志,連帶也像神父挑戰起上帝的左手:

上帝沒有左手是因爲右手邊坐著被選中的人,既然被判刑的人都會下地獄,那上帝的左邊就不會有人,所以既然左邊沒有人,那上帝要左手做什麼,如果左手沒有用,就代表它不存在,不過我的左手是因爲不存在才沒有用,這是唯一的差別,也許上帝左邊還有另一個上帝,也許上帝是坐在另一個上帝的右邊,也許上帝不過是另一個被選中的上帝,也許我們都是坐在右邊的上帝,怎麼會有這些想法,​​我不懂,米六說,巴達薩回說,所以我一定是排在最後一個,因爲沒有人會來坐在我左邊,到我世界就結束了⋯⋯p.193

修道院工人群像

我叫曼努爾.米六,⋯⋯我想念家鄉的河,我知道海裡的水更是取之不竭,看看這裡,不過你說要這麼大片水​(海)​做什麼,隨時讓波浪拍打岩石,撲向沙灘,而流經河岸的河流像是懺悔隊伍一樣,緩慢地走著,我們站在岸邊,像梣樹與白楊木似的,而當一個人想要看自己的臉是不是老了許多,河水就是一面流動卻又靜止的鏡子,所以我們靜止著,也流動著。p.190

我的名字叫若望·阿涅斯,從波多來的,是個修桶匠,蓋修道院也需要桶匠的,要不然誰可以來修油桶、酒桶與水桶,一個泥水匠在鷹架上,拿著一桶灰泥,他得拿刷子把石頭弄濕,讓上面的石頭緊緊黏住下面的石頭,所以需要有水桶,還有牲畜們要在哪裡喝水,在飲水槽,那飲水槽誰做的,就是桶匠,這不是在自誇,但沒有一種行業像我這樣,甚至上帝也是桶匠,我看大海就是個大桶子,如果東西沒做好,桶板沒調整好,讓海水跑到陸地上,就會出現第二次大洪水了。p.190



2023/04/22

《喜劇開場/コントが始まる》的刺心片段

第1集

詛咒

姐:自認被詛咒,喜歡上的事物就會結束,如馬克白。

Haru to:那我也是倒楣的人,找Junpei、Shunta來演短劇,段子也是我寫的,拖了十年一事無成,只好解散。如果我沒有把他們拖下水,他們的人生肯定一帆風順。我毀了他們的人生。

Nakahama:別這麼說。

無意冒犯。但妳根本不認識他們。我寧願妳不要說那些安慰的話。

我一週只見你們幾次,但看你們三人在一起的樣子,不像是會後悔的樣子。真的要說,你們看起來很棒,讓我很嫉妬。你們看起來很開心。

辭職之後,我花了一年半才站起來,知道馬克白後,成為我的心靈支柱。

Haru to掩面流淚:我從昨天開始就沒睡覺,現在有點脆弱。那兩個人值得更好的生活。

Nakahama不知所措想著如何安慰: 我想我應該打電話給777水公司⋯⋯

水問題段子的台詞逗笑了Haru to,自己寫的段子不僅支持了Nakahama,此時也回過頭來安慰了自己。

30:50 哽

春斗一臉嚴肅地說:「我想馬克白該解散了。」

潤太和瞬平大笑:「你從上車開始就想說這件事吧?每次你有重要的話要說,都是在我們吃完拉麵的時候。」

潤太大笑,爆笑,笑到眼淚都流出來:「十年前你找我做搭檔時,也是在吃完拉麵的時候。我們的開始與結束都是在我們吃拉麵的時候。」

接下來卻是難過到哭出來:「這才是真正的笑點。」這時三個人沒有人笑的出來。

潤太哭著對春斗說:「你怎麼還在演十年前的老哽。」

十年了,喜劇演員的夢做了十年,如今以解散收場。

40:45

跳到春斗和中濱⋯⋯

春斗:「如果沒有把他們拖下水,他們的人生肯定是一帆風順,我毀了他們的人生。」

「不是這樣。」

「無意冐犯,但妳不認識他們,我寧可妳不要說安慰的話。」

「我一週只見你們幾次,但我見到你們三個在一起的時候,不像是會後悔的樣子。」

中濱這話像記直拳打中春斗。

「那兩個人值得更好的生活。」春斗為辜負兩個好朋友的青春掩面痛哭。

第2集

隔天表演前,Junpei要Shunta留個空檔給他即興發揮,並怪異地在上台前伸展腳後跟(11年前向Natsumi告白前他也是緊張地做了同樣的動作)。

表演完,和Nakahama姐妹在串燒店巧遇,談到Haruto和Shunta看到Junpei拉腳後跟就知道他要做不一樣的事⋯⋯Nakahama問他即興表演了什麼?Junpei裝傻回說:我忘了。Shunta和Haruto也配合地說我也忘了,但三人都了然於心,這是Junpei笨拙的道歉方式,因為他最討厭即興發揮。

《屋頂》夫妻倆勸下隔壁要自殺的隣居/Shunta,最後太太/Junpei跟先生/Haruto說:

我也要跟你道謝,我很慶幸我選的是你。(Haruto一臉困惑,不知是沒Get到即興演出的台詞,還是現實的Junpei在說話。Junpei因而再補了一句:)我是真心的。

看兩人和解,Shuta很開心,也即興地說到:謝謝你救了我一命。我不會再想著要自殺了!(這也是真實Shunta想對Haruto說的話)


2023/03/27

黃麗群的離線生活

離線的志氣

與其說是離線,不如說已有一陣子刻意叫自己離開符號及語言(此處音效請腦補撕開魔鬼氈),並且與手機裡亂墜的天色與花樣,稍微保持距離。今天已經二O二三,大概不必在此重複說明我們把我們活成什麼樣子,一切善巧的雲端說話,臨水生憐的取信或稱義,沒有一隻腳不是本,沒有一個人不能設,有時打開 Facebook 我會錯覺走進正在唱卡拉OK的里民活動中心 ,大家不知不覺為著點唱機的分數較勁,也不是不熱鬧,不過終究是地下室、鋁門窗、紗門、慘白日光燈、九不搭八的回收家具以及議員捐的電視。但又有什麼好說?我不也是裡面坐著一個中年人。我甚至厭煩了自己對這一切的厭煩。

󠀠

所以今年開始固定逛家附近的傳統市場,有時我就該看看大白菜。你不妨也看幾棵。我告訴朋友走市場不能太晚,最好在早上八點到十點之間,如此起床第一件事自然而然就不是滑手機,而是忙忙碌碌洗洗漱漱出門,「去晚了就只能跟歐巴桑搶菜?」朋友問。「你想多了。」我說:「去晚了,意思是只能吃歐巴桑挑剩的菜,只能買歐巴桑不要的肉,而且老闆還會嗤笑:『啊你現在才來⋯⋯』你以為我們有什麼資格跟可敬的前輩搶菜!」

󠀠

不能晚,而且要專心,心裡要有數,心裡沒數的人上市場就像心裡沒數的人上社群媒體,誰開的價都彷彿可信,每一種鋪張都應該憧憬,便總是覺得自己欠缺好多什麼,所以我也難免買了一些預期以外又不營養的澱粉小點心⋯⋯去傳統市場的原因其實也很直觀:它讓我真的沒有空檔沒有心思管手機,而一切很像上個世紀的當季推播與物理動態牆,那些顏色與聲響與張貼與數字與各種爭取與基本慾望轟轟烈烈的訊號流,沒看過的菜出現了。蔥油餅味道好像不一樣了。你跟幾個老闆感覺熟但不是朋友。有人沒禮貌。有人眉來眼去。一個陌生人發現你沉吟於一把菇便忽然走近交流起它的調理法。一切都非常足夠替代線上活動帶來的腦內啡刺激(類似美沙冬治療⋯⋯),而且,我還能告訴自己在這一小時與兩公里間我走了路,曬了太陽,吃米知道米價,疑似行為像樣。

󠀠

唯一稍微疲倦,只有市場同樣是人與人不思迴避的空間,多年來我奢侈地保持一個很好的壞習慣(或很壞的好習慣),就是關閉包括通訊軟體與手機簡訊在內所有推播與未讀通知,我的螢幕一向非常安靜,那安靜也是一條線,勉強保護一種不聆聽也不製造聲響、不出發也不允許抵達的假死狀態及其隱私感,隱私感不只在於個人,也包括不輕易習慣無數他人傾情的過度揭露⋯⋯但誰能決定什麼叫過度呢?其實我不太確定如今該怎麼談論隱私這個主意,幾年前名廚波登自死數日後,他前妻的IG帳號出現了這樣的留言(且無人反駁):「為什麼妳還不公開對安東尼的死訊發言?IG 上沒有,其他社群媒體上也沒有。」若說得長一些,這讓我對「內在的保留,在今日有可能被視為不負責甚至不道德」這件事頗感震驚:我們不能公然要求別人赤裸指定的身體部位,但要求任何人交代出指定的正確情感,就沒有關係。若說得短一些:好,我走開。

󠀠

所以有時也會去游泳。我寧可露的是身體。更衣室裡聽見有人閒聊:「再開放之後,很多人都沒來了。像某太太我都沒有看過她了。」「我記得她年紀也很大了。」這兩句話的可能性想來有點可怕。疫情日常化以來,可能因為曾經的束縛所帶來的隱隱不快還在,我不必花太多意志力就重新固定了這個習慣,一開始動機非常簡單:有意識在生活中加入全面隔音的情境。不只是放下電子設備的問題,我當然也無法看一本書或電影、無法與生物(講人話的或不講人話的)互動、無法購物、無法飲食、無法東張西望、甚至無法在睡眠裡忙於夢境的劇場,總之幾乎不對腦部輸入資訊或進行審美活動(不過底線是我使用水下耳機聽點芭樂歌⋯⋯我敬佩每個在水裡就只是在水裡的人)。我發現這種時候,身體會提供很多有意思的意見,例如說,我感覺到載浮載沉,或者隨波逐流,都不是壞事,前者讓你在清涼的沉浸之餘有空間換氣,而後者意外地,其實讓你游得比較快。有則常見的警世句說,年輕時欠的健康債會被一筆一筆討回來,但我很不喜歡這種虧空與索討的隱喻,或許可以換個敘事:有一段路是脾氣牽著身體走,有一段路則是身體牽著脾氣走,那不完全是身體當時比較好,也不完全是脾氣變得比較好,而是旅行中最快樂的方案,在山路上與在水路上當然很不同。

󠀠

這裡則牽涉另一個關於離線的理解:年輕時,我也感到一整個自己就像一根線,踩著腳尖走在那上面,例如一旦寫個稿子什麼的,每每不知不覺將感性與時間拉到最緊,製造不折的鋼力;又例如一旦見事見人,也都是一分兩隔,箭出不回。當然我也自知到底本性難移,與其說能夠改頭換面,不如說多多少少,漸漸想讓這線比較順溜(大概這是中年人被認為狡猾的原因之一吧),方也好圓也好,橢圓或星狀更好,總之,原以為南北不相見的兩端,也有相合時刻,對接出平面的舒伸,那時就可以延展並且鋪開,星羅棋布於其上,四面八方於其上,最重要的是:這反而比較有機會,不需要被編織成某些網的一部分。

󠀠

前陣子有個長輩參加西洋郵輪旅行,回來後盛讚那電影般的愉快:無數的遊樂、無限的好食物、無可挑剔的起居服務,我聽見甚感動搖,不過很敏銳地馬上提問:「網路呢?」『網路喔,網路很貴,一天要二三十塊美金。所以我都只有每兩三天靠岸時用一下港口或市區的無線網路。』「一天二三十塊美金!兩三天用一下港口的無線網路!」『但是它有露天游泳池欸,你可以每天去游泳,也可以在甲板上點一杯酒看書,我記得我看了很多歌舞表演,他還有電影院啊電玩室啊,而且餐廳跟酒吧永遠都在營業,然後晚上就是主題之夜。』「一天二三十塊美金!兩三天用一下港口的無線網路!」我沒有意義地重複呼喊這兩句話。若要說離線生活,這場景絕對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升級版,但光是想像就使我極為焦躁。其實我一直都明白,或者市場啦或者游泳啦,這當中悠閒的餘裕的專程心情,不過是因為知道「線總在那裡,隨時可以回去」。以為是離線的事,反而適足以證明根本離不了線,只是不死心還在掙扎⋯⋯要說有志氣也是有志氣,要說沒志氣,也是沒志氣,不過,中年人,不深究,我先來走。里民中心的卡拉OK機下一首是我點的歌。

2023/03/26

巧克力和橘子

病人睡著後,我有時是肚子餓,有時就是想放縱一下,去醫院裡的便利商店「亂買」。

餅乾塞牙縫,微波食品多半味道太重,我沒辦法刷牙,也不想油手,而且在醫院一直在洗手。巧克力好,吃的優雅,只溶你口。

第一次買,太好吃了,一口氣吃完一條。第二次買,不餓,只是想解饞,「吃幾口就好」我想。結果,根本停不下來,一口吃完,好甜,好醇,好厚實的幸福愉悅,就算已整齊折好放進袋子,手卻不自禁又把它取出來,一口緊接一口地吃完。

如果有人說巧克力留一半下次吃,我猜這種人十之八九都在說謊!

關於食物的事,某次在高速公路上,無聊的很。

「我們來玩個遊戲。我說個東西,然後每個人說出第一時間想到的影像。」

「橘子。」我說。

「《發條橘子》。」學電影的人說。我白了她一眼,這回答太懶惰了。

我本來期待她會是和我一樣的答案:「《教父》在一個水果攤前被暗殺,黃澄澄的橘子滾了一地。」

其實我是先射箭再畫靶,天氣熱想吃酸酸甜甜的橘子。高速公路最快了,但那是以目的地來看,為了最快到達,過程中什麼都要先放下。

先生和小五的兒子則相視一笑,很有默契地握緊拳頭,咬牙切齒地說:「恰恰~」

如果你不知道這笑點在哪?這和橘子有什麼關係?容我為你說明:這是台劇《夜市人生》截取而出的一段迷音。劇中人被老婆氣到捏爆橘子,「恰恰」正是他老婆的名字。

演員說角色情緒氣憤難當,剛好桌上有橘子,便自然拿起來⋯

如果是女角色應該是丟橘子或摔盤子吧,我對生氣女性的刻板印象。

我生氣時是吃不下的,但開心時就很能吃,而且突然什麼都想吃。

最近就這兩個東西,讓我很想吃。

2023/03/12

創作服與專心軟帽

我應該學學《小婦人》裡的喬,想寫東西時就穿上「創作服」,讓其他人知道我現在正在燃燒,不要過來,免得被火燒到!

要什麼樣的「創作服」呢?

光想就開心,或說,想到shopping 就開心😃

——————

每隔幾週,她就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穿上「塗鴉服」,然後如她自己形容的:「掉進漩渦裡。」全心全意地寫小說,在完成之前都煩躁不安。

她的「塗鴉服」包括一件黑色的羊毛圍裙,讓她可以隨意擦拭她的筆,還有一項相同材質的帽子,上面有活潑的紅色蝴蝶結裝飾。準備動筆時,她就把頭髮紮成 一束,塞進帽子裡。在家人好奇的眼光中,這頂帽子就像指路明燈。

在她寫作期間,他們與他保持距離,只偶爾探頭進來,充滿興趣地問:「發揮天才了嗎, 喬?」不過他們並不一定敢冒險問這個問題,只能觀察她的帽子,據以判斷。

如果這頂表情十足的帽子低壓在額頭上,就表示工作正在努力進行。在激動的時刻,它會俏皮地斜戴在頭上。如果作者陷入絕望,它就會被一把掀起,扔在地上。

看到這個情況,闖入者最好默默退出,直到紅色蝴蝶結又歡天喜地佇立在才 華洋溢的額頭上,否則沒有人敢和喬說話。

-----------

改編自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雙面葛蕾斯/Alias Grace》,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加拿大,女僕處境艱難,既壓抑又限制。

劇中女主角被問道:不會想打量新的男主人嗎?

女主角說,我當時戴著軟帽/bonnet。

「然後呢?」發問的是一位男士。

「你一定沒戴過軟帽。」

「的確,但我猜一定非常限制。」

「就是這樣。」

雖然軟帽代表的是限制,但是,限制的另一個說法就是「專心」。

比起在家,在醫院陪病時我反而寫了好多東西,因為醫院隔絕了家務、孩子、追劇。所以也給我一頂軟帽吧!讓它為我遮蔽瑣事,只留下眼前的文字⋯⋯



2023/03/10

創作者:一切都無法取悅我

葛蘭姆一直在舞台上表演,直到七十五歲,退休時傷心欲絕,後來一直編舞到九十六歲去世前幾週為止。但她依舊對自己不滿意。

「畫家格雷考(El Greco)去世後,他們在他的畫室中找到一塊空白的畫布,上面只寫了幾個字:『一切都無法取悅我。』現在我明白它的意思了。」


2023/02/22

黃麗群 台北散步

農曆年前帶從小(?)就很喜歡的 Hanako 去吃了豆花

Hanako三月號(一月發行)的特別專題

(與Hanako.Taiwan協作)

叫做「ただいま台湾、はじめまして台湾」

邀請大家各自推薦疫情期間所出現

觀光友人們還來不及大規模攻擊你村莊的新鮮看點或者偏愛小店

那我就是⋯⋯很喜歡豆花

不過豆花其實事小

主要腦中有一個以此豆花為中繼站的活觀光客走吃路線

--

(如果你朋友非要)可9:00在善導寺站集合

從阜杭開始讓大家嚐嚐排隊的滋味(為何!)

然後對面的興波咖啡10:00開門買一杯外帶

(雖然你各位大概跟我一樣不太去這兩家但是⋯⋯外賓可以打卡啊!)

接下來從對面巷子穿到齊東街的台文基坐在庭院喝咖啡

11:00華山的店都開了可以去逛小店

消化差不多就準備赴12:30羊成小館的訂位了

但你也不要點太滿因為接下來要吃豆花

--

大概13:45前後可以往忠孝新生路口移動

中間經過臨沂街口

右轉進去看一下馥園的奇妙殘跡

(如果技術好又遇奇蹟光有機會拍到攻殼2劇場版遊行場景風格⋯⋯吧)

再往下一點還會看到頂新的豪宅

(據說余文樂住那邊⋯⋯)

但豆花上等趕路為要

你還是從馥園旁巷子往忠孝公園方向穿過去

就會抵達雹仔豆花

我喜歡它快要偏向豆腐的質地

以及整體而言精確不氾濫也不提高音量的審美細節

雹仔豆花旁邊與對面巷子

各有一家可愛的小文具店

(直物生活與茉莉生活)

也順便逛一逛

到這裡大概15:00前後

準備往永康街移動了

--

你可以穿過濟南路

(此處可買珍煮丹)

走臨沂街一路過去

主要這一帶

大概是全台北最雜亂瑣碎鬼打牆的街區之一

拿來嚇嚇外賓擾亂他們的腦波是很適合的

(不止一位計程車司機:「我聽到臨沂街我就怕」)

當然表面你要告訴外賓

台北的生活情味很大部分在這些庶民街巷

那些樓上樓下窗裡窗外的邏輯與沒有邏輯

天氣好的話

這一段路其實很有意思

可以看到老花店老理髮店老洗衣店

而走在臨沂街面信義路方向右手側巷道內

有間可愛的社區書店叫純良社此刻已經開門

他門口有時有貓

從純良社離開的話可以買馬叔餅舖的醬肉燒餅

或可稍微出去往金山南路側的巷口買烤蕃薯吃

(烤蕃薯兩家都差不多)

然後原路回頭

往臨沂街左手側巷道深入散步隨行隨停

走法你就聽天由命好了

這一帶的醍醐味

就是漫無目的看人家

以及不管怎麼走都到不了你以為的目的地

間中偶有保留下來的老屋(大多是舊宿舍)

這裡的老屋往往蹲踞在各個時代老公寓中古大廈跟新豪宅中間

你可以告訴外賓這幾個轉角幾步路微縮了百年的城市發展史

也有許多樹

65巷轉角有非常闊美的大榕樹

(是列管的市級保護樹木,我常常拍它)

前提是你到這裡都還沒有哭著懷疑自己再也出不去

你以為知道65巷就能看得到65巷嗎 

ㄏㄏ

如果還沒有報警救大家

(不要過度誇飾!)

最後不妨在東門正德宮結尾

以其為中心看看東門場外市場

雖然這時間早已休市

但那些食料與叫賣與濕氣與緊張感都還聞得出來

土地廟與傳統市場的緊密關係也稍微說明

消耗一點時間

而且正德宮外的公園有時也有貓

如果外賓對傳統市場很有興趣

可以考慮擇日另開副本東門南門半日遊

或拉到民生社區的草埔富錦街一直線

但那完全又是另一件事了

然後不要在那邊盧小為什麼一整天沒吃這個沒吃那個或為什麼有吃這個有吃那個

這就是在路線上輕鬆讓外賓從早點合菜甜鹹小吃手搖杯跟台灣的咖啡廳都吃到的組合

總之大概差不多16:30了

穿出去到信義路上

永康街已指顧在望

鼎泰豐什麼的你各位想幹嘛幹嘛去吧

而我本來只是想講一下我帶 Hanako 去吃豆花⋯⋯⋯

2023/01/31

比例:雞肉咖哩

有佛蒙特、好侍,煮咖哩變成一件簡單的事。

  1. 煮一鍋水,切塊紅蘿蔔、馬鈴薯放進去煮熟。
  2. 豬肉或雞肉。咖哩塊本身油脂就夠多了,我偏好雞肉,袋裝雞里肌很剛好,切成約姆指大。雞胸柴一點。雞腿肉拿去煎炒多好,才能讓它的皮和油花好好展現。
  3. 煮透紅蘿蔔、馬鈴薯後,調整水量:想像最後所有食材匯在一起時的水量。
  4. 切洋蔥,放進一顆或半顆,等水滾。
  5. 放肉及咖哩塊。姆指大的雞肉很快熟,湯匙攪拌攪拌,化成咖哩醬時即可熄火。

然而,不同人就是有不同作法。

有人認為多就是好,但切記比例更重要。超過太多,豐腴變得沈重,水太多則味道消散。

用料不惜成本,一鍋咖哩用四隻袋裝雞腿,帶皮煎過,把水加好加滿。這不是咖哩,是一鍋油油的咖哩雞肉湯。


2023/01/30

紅包

公公老友送來寄買的東西,順便閒聊。

「阮姐阿過年前破病,底病院住了好幾天,過年前才出院。過年時和兩個小弟去高雄看伊,老三講:過年時去看姐阿,咱大家包個紅包,順便讓才出院的伊過過運。」

「結果老四不肯。老三說,意思意思,包個兩百塊也好。我和老三怎麼講,老四還是不肯。」

「轉來之後,過幾天,老四打電話來罵我,講什麼我去四處叨,講伊按怎按怎⋯⋯」

「我給伊罵得莫名其妙。結果是,老三去給老二的講,老二打電話去唸老四。老四遂打電話來罵我。」

「好啊!伊不懂事理,連包個二百塊的紅包給大姐過運都不肯,我就算啊,竟然還敢打電話來罵我!我氣到,歐兜賣騎咧,去大里找伊理論。」

「結果,伊比我卡惡!給恁麥操,還拿拖鞋丟我!」

「你看,世間竟然有這款的兄弟?無彩自伊小漢我就帶伊在身邊⋯⋯」    

2023/01/29

《How Conflict Shaped Us 戰爭: 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冰人奧茨一邊肩膀被箭頭深深刺入,手、腕及胸膛也有不少傷痕,似乎是與敵人打鬥之後負傷逃走,失血過多,於奧地利和意大利邊境附近的阿爾卑斯山不支身亡。

這具冰封完好的天然木乃伊,標示人類死於人類暴力的歷史由來已久。

中文書名是《戰爭》副標是: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但還是英文書名比較明確扼要《How Conflict Shaped Us》,而且是用 Shaped,過去式,表示這書只看、只討論過去的情況,對於未來,戰爭會變成如何?過去經驗能幫多少忙?作者也沒有把握。

何謂戰爭

《戰爭論》奠基西方戰爭藝術的作者,Carl von Clausewitz/1792–1831,被稱為西方兵聖,他說:「戰爭是一種暴力,意在強迫對手遂行我們的意志。」

政治理論家Hedley Bull/1932-1985,進一步定義:暴力不是戰爭,戰爭是「政治單位」針對另一個「政治單位」,有別於幫派暴力。

政府因獨占暴力之權,能保障個人安全、穩定社會,也更能有條理、有目的的方式使用暴力,人類變得更和善,但同時也更擅長殺戮,規模也愈來愈龐大。

Thucydides/BC 460-400,古希臘歷史學家,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記述公元前5世紀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戰爭。他曾說:「強者為所欲為,弱者必當受苦。」(The strong do what they can and the weak suffer what they must) 但弱者可以決定捍衛自己,挺身戰鬥,而非屈從忍受。

戰爭有經濟上的理由,但也有心理上的原因。比如1914年前歐洲出現一股擔憂:和平讓社會變得柔弱,為了強化國家,好戰分子企圖藉戰爭打造年輕人成強悍愛國者。

民族主義燃起戰爭所需的熱情,工業革命給了它工具,而社會變革則提供可以戰鬥的軀體,加上平民百姓對戰事的支援。

社會控制及支援系統

政府需要知道去哪裡找戰爭需要的錢、資源與人力。

十九世紀開始,許多國家開始「人口普查」,提供有用的人口統計資訊,尤其是符合役齡的男性人數。

公民權與公民證也是為了宣揚人民有義務為國家打仗而生。

1842年之後屆兵役年齡的普魯士男子未獲許可,不准移民在法國的村子裡。村民認為徵兵拿走寶貴的勞動力,年輕男子往往不會被列在正式報告上,官員必須親自去數人頭。如果應徵入伍者沒報到,那麼就要把這失蹤的人找出來。

大部分改善公共衛生、飲食、生活條件及教育的驅動力,都是來自於希望招募到體格健壯的合適新兵。

工業革命,醫療體系,也都是戰爭之後,國家發現進而重視的戰力資源。

戰士

墨索里尼說:戰爭之於男性,一如生育之於女性。

奴隸、罪犯被強迫參戰,男人因理念、情感主動加入戰爭,1914年上戰場的士兵大多都是讀如《三劍客》冒險故事長大的的男孩。也有為錢而戰的傭兵(free lancer/長矛:以槍為武器的傭兵,現在free lancer指的是自由工作者)。

女性在戰爭中的角色

大多數的女人反對戰爭,她們創造生命,不奪走生命。

女性參與戰爭的方式:情人、妻子、護士、廚師或性的供應商,美國內戰聯邦/北軍 Joseph Hooker 將軍太好色,他的姓 Hooker 成為娼妓的代稱。

女人的存在讓男人不安,除了性之外,她們還會讓人想起家鄉。

而且就算是女戰士,亞歷塞維奇在《戰爭沒有女人的臉》中提到,回鄉後,有些沒參戰的女人指責她們是跑去前線找男人。

女人不上戰場,但男人上戰場可能很需要女人的支持。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女性千百年來一直在當鏡子,當有法術、有美妙魔力的鏡子,可以把鏡子外的男人照成兩倍大。沒有這樣的法術,地球現在恐怕都還處在沼澤和叢林,大家還在刮羊骨頭刻畫鹿的輪廓,拿打火石換人家的綿羊皮。

希臘神話裡有個例子。西方偉大戰士的楷模阿基里斯(Achilles)從小接受訓練,以成為上乘的殺人機器。當他被侵略特洛伊的希臘指揮官阿伽門農(Agamemnon)羞辱時,痛苦憤怒地求助於母親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她答應他復仇,給了他一副特殊的盔甲。

戰鬥的滋味

同袍用「友情」形容顯得蒼白無力,「愛」又太浪漫。

書中p.261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緬甸的喬治·麥當勞·弗萊澤,在一場戰鬥之後驚訝、震撼的發現,他們有個人死了,隊上其他人卻沒有對這件事或死去的人多說什麼。

「他們沒有表現出悲傷,或憤怒,或明顯的鬆了口氣,事實上什麼情緒都沒有;他們並未暴露出震驚或不安的跡象,既不緊張,也不會脾氣暴躁。如果那個晚上他們比平常更安靜些,哎,那是因為他們累得像狗似的。」

然而,臨睡前,當他們把一塊地墊攤開來,將逝者的隨身物都放在上面,每人取走一樣時,他再次受到衝擊。弗萊澤方才明白,那是一種懷念他與致敬他的方式。

平民老百姓比打仗的人更仇悢敵人。如電影《西線無戰事》男主角的排長,戰後倖存,但最後卻是被農場小男孩殺死。

戰場上的軍人可能會稱呼即將殺死的敵人為「朋友」,因為彼此都是正在克盡職責的戰士。「不能怪他們保衛自己而炮轟我們。」他沒辧法恨他們。

暴力的狂喜,讓人第一次射殺人時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就像在射殺一隻鱷魚,只是更有趣,因為他會射回來。」

美國內戰南軍將軍,1862年在弗雷德里克斯堡(Fredericksburg)看著北軍一次又一次地做著徒勞又代價慘痛的衝鋒時說:「幸好戰爭是如此可怕,否則我們會打到樂此不疲。」

公義之戰?

雖然文明進展,讓現代國家紛爭可藉由「仲裁」協議,或有戰爭法規範,但真要打起來,為了求勝,有誰會放在眼裡?戰爭和人類一樣古老,但和平卻是一種現代發明。

真有所謂的公義之戰?

電影《吹動大麥的風》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It's easy to know what you are against, but quite another to know what you are for.

當有人來欺負我時,我很明白為何而反;但要主動出戰,卻很難明白為何而戰。對於主動出兵者,無論理由為何,很難逃避偽善的質疑:偽善是邪惡向美德的致敬/hypocrisy is a tribute that vice pays to virtue meaning。

過去冷戰期間,美俄雙方曾採「同歸於盡」的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戰略,若一方動武,則將走向兩方、全世界都被毀滅的狀態,是一種「恐怖平衡」。

如今,科技已進展至操作員坐在辦公室裡,指揮機器人去殺害世界另一頭的目標。戰爭脫離現實,變成不見血的電玩遊戲?



2023/01/25

主婦書籤

洪愛珠:老派的大稻埕年貨採購路線

流程:煮一桌飯

寧可人等菜,不要菜等人。

準備一頓飯,先問身體,感覺一下今天的天氣、心情,再看看冰箱有什麼,接著擬菜單。

所有材料都拿出來。該洗的洗,該切的切。

從最花的時間的湯開始,讓它小火慢慢地沸。

再來洗米。用和米量差不多的水浸一下,等待米心吃透水,再放進大同電鍋。

全部材料都洗好、切好,蒜頭、蔥等配料也準備好,這時再開火。

所有材料都準備好的情況下,炒菜、煮菜只要專心注意火候,也可一道接著一道,節奏流暢時,可以行雲流水。時間縮短了,最後開動時,一桌菜都還熱著!

「噠!」電鍋的飯好了。悶個五分鐘,取出,翻動散開底部水氣,再放回電鍋保溫。

關心一下湯的進度,試試味道,好了就關火,讓它悶。愛喝熱湯?最後要上桌前再給它滾一下。

在間歇的等待時間裡收拾廚房,最後洗個炒菜鍋,就可以和大家一起吃飯了。

2023/01/18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神經科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

Two Awesome Hours: Science-Based Strategies to Harness Your Best Time and Get Your Most Important Work Done

作者:Josh Davis
初版:2015年

這是最近讀到(讀了才發現應是重讀)講時間管理,最有內容,但卻最薄、最扼要的一本書。

作者 Josh Davis 是神經科學家,所以書中內容皆有所本(附上參考的論文或實驗數據)。雖然真理不一定都能實驗證明,但有客觀考核過的因果總是比較實在點。大部分的學習書都是作者自身的經驗談(如:《子彈筆記》)。

本書重要關鍵字:決定點、心智能量。

決定點

大腦是「Cognitive Miser/認知吝嗇者」,總是走最不花腦筋的路。人大部分是「快速」決定,而非「做好」決定。

在「決定點」有意識地思考時間如何使用:

  1. 珍惜每個決定點
  2. 事先計劃好決定點時要採取的行動
  3. 未做好決定,不要急著做下一件事

心理距離

有一點「距離」時,可以作出更好的選擇。研究顯示心理上的距離,能產生較高程度的思考,較宏觀地考慮大局。太「靠近」一項決定時會傾向考慮當下的感受。

實踐意圖/implementation intention

先想好在決定點要做出什麼反應,有助於對決定點做出最佳利用。

大量研究結果顯示:事先爲可能的阻礙做準備,可以大幅提升自己期望行爲的可能性,減少不理想的行爲反應。

實踐意圖/implementation intention)便是:事先計劃好當一個提示出現時,要採取的特定行動。如:「如果一被干擾,我就採取某某行動。」這不就是子彈筆記作者的方法嗎!

千萬要注意!計劃「不要做⋯⋯」通常是不會成功的。應該計劃當提示出現時要採取的「新行動」,光是「『想』新行動」就能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未做好決定,不要急著做下一件事

不要放任懶惰大腦「快速」決定,未做好決定前不要急著做下一件事。

每個決定點都是你的機會。決定所以被打斷不是壞事:它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決定點。

之前很討厭被打斷,還以為自己這樣很專注、很厲害,結果根本不是。蕃茄鐘真的有它的道理啊!

管理你的「心智能量」

每件事都會消耗心智能量,區分:重要、創意、雜事,先集中精神處理最重要的事。

累了就睡、休息,或是提前一晚做出一些決定。

了解自己的情緒

「在適當時機處於適當情緒」非常重要,懂得對那些阻礙你適當情緒的事說不。

用情緒引導行為,調節情緒,巧妙使用情緒,比如:

  • 憤怒:激將法
  • 悲傷:較謹慎,適合做決定
  • 焦慮:提高警覺=做好準備
  • 正面情緒:樂觀,創意

對抗分心的方法

就讓它分心,但不要進行別的事。就讓心思漫遊,你會發現幾分鐘後,就會回神到原先的工作上。

安靜,是最有益的工作環境。







襪子咬住褲腳

會讓襪子咬住褲腳的大部分是男性,小學至高中,甚至成年、中年男人都是。

今天路上,看到一個女人,她的褲腳也被襪子咬著。褲子的質料很柔軟,儘管被咬住一角,隨著她的腳步,還是擺動得很有精神。

但主人看起來,她的樣子,她的穿著,一付要回去補眠的樣子。

2023/01/16

剩菜

週四晚煮肉臊,有剩。週六晚愛吃豆腐的兒子回來,當紅燒豆腐的鍋底。那晚的蘿蔔排骨湯,有剩,隔天煮白菜滷,正好一起。

獨自存在是剩菜,但如果剛好有適合的歸屬,承先啟後,滋味更佳。

2023/01/15

拿了就拿了

一旦決定,就不要改變心意。

高麗菜要煮多少?一旦切了就切了,再不然就馬上多切一點,一旦切好收進冰箱就不要再拿出來。

過程中臨時加東西進來,和原本進度不同,不是原本的等它,就是它要趕上原本的。在手續上、食材狀態上,一定有人要「等」。結果不是搞得自己很亂,就是火喉不一致。

不好吃,心情也不好,全沒好處,比吃不夠、有剩還難過。

2023/01/03

中午

明明2022年最後一天天氣還好得不得了,才跨了個年,太陽整個都縮了起來。

昨晚特別看了氣象預報,確定有橘橘的太陽圖示,結果今天天氣還是陰陰的。再看手機預報網頁,那橘橘太陽咧?怎麼不見了!

中午太陽終於出來了。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今早洗的襪子、前兩天乾一半的床單,拿到樓頂曬個舒服。

這麼好的陽光,真不想浪費,把床上的棉被也拉出來攤在放襪子的小床上曬曬。

那小床原不是用來放襪子的,那是個嬰兒床,二十多年前因為女兒誕生來到我們家,接著兒子,接著小兒子。如今沒有嬰兒了,但那平坦的小床面,很適合讓所有襪子適性伸展,方便我們一覽無遺,找出適合今天活動、衣物穿搭乃至心情的襪子。

攤開來的棉被,把陽光反射得整個房間亮晃晃的。「像日劇」,女兒說,日劇總愛把光圈調得很大,整個過曝。

的確,雖然如今日劇收視率和地位被韓劇追過,但坂元裕二把劇寫得像散文,又或像在與自己辯證。《四重奏》談炸雞要不要淋檸檬汁?大豆田永久子的冷凍咖哩理論⋯⋯,坂元裕二也是家庭主婦來著?

一面折衣服一面追劇最棒了,折好的襪子剛好就丟在嬰兒小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