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藝術家之死》一定要談錢

讀書會以「補助金」問題開始,十分合適。主持人問:藝術家是否「可以」接受補助?或說,藝術家「應該」接受補助?

我認為這要看藝術家創作的目的,是為了讓人買單?或是為了自己?

十六世紀文藝時期米開朗基羅是接受報酬委託製作的工匠,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是否也該是如此。因為寫出人們想看的故事而得到報酬,而不是因為「寫故事」這件事得到報酬。

〈藝術與金錢〉本書很精彩的一章。

藝術是門生意

藝術家其實與開餐廳並無二致:你正在滿足一個無法確定是否存在的需求,沒有人應該為做出大家不買單的東西得到支持。藝術始於一筆投資,往往由創作者全額負擔,首先是時間,再來是製作成本。出版商提供預付金換取未來利潤。

如果說藝術家在金錢方面天真,那是因為有人告訴他們別去想這個問題,「錢」似乎變成了髒話。然而沒有人應該為了工作獲得報酬感到內疚,甚至只是「想」得到報酬就感到內疚。

自我行銷的藝術家

認為藝術家可以成為商人,就跟認為商人可以成為藝術家一樣不合理。

建立受眾即「發展關係」。有機而持續,不是只有出書時,成功不是因為藝術作品,而是擅長講述自己的故事。藉由販售自己來販售作品。他們要的不是樂團,是「實境秀」。與七千人建立實際而脆弱的人際闗係,把通常與最親近的人才會有的友誼擴及陌生人身上,這些連結維持了財務,但也非常可怕。大多數自我宣傳的人絕對滿心羞恥、自我厭惡,但又覺得不得不這麼做。

自我行銷將成為生活常態,像倒垃圾一樣。

行銷成功最後的結果是:人們希望你重複自己。藝術成就總有期限,藝術家的生活不是盛宴就是飢荒。有些人幾十年來靠著懷舊的巡演維持生計,為日益減少的粉絲冒充以前的自己。

Cream always rises to the top ?

當今職業藝術家覺得自己的作品被埋沒在一大堆業餘垃圾之下,難以分辨抛光的糞塊與金塊。(我覺得這句話有點「酸」。)

科技烏托邦主義者的「長尾理論/long tail」認為網路是無限貨架,會讓長尾變長並變粗,但現實是:胖頭更胖,長尾越來越細。要有人「知道」才會「搜尋」的注意力經濟。

守門人把人拒於門外很殘酷,但對藝術家而言,沒有守門人更殘酷。

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

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也稱否認作用/denial,或偽善,常由馬克思主義者提出,通常指資本主義社會向無產階級灌輸有關物質性、意識形態和體制的誤導性想法,隱瞞無產階級受到剝削的事實。

在研究生試圖成立工會的時候尤能看到。這領域充滿左派專業人士和他們賴以為維生的非營利機構,透過資歷累積地位,再進一步轉換為現金。作者可能無法透過詩集獲利,但可幫助她獲得教職。展覽可能沒有收入,但經紀人可提高作品售價。補助、講座、駐村、委託⋯⋯都是洗錢方式。你不是透過販賣東西得到報酬,只是因為你的身分、你做的事。secret money。

電影入選日舞影展或電影節的導演,大多數人都「認識」一位想要為此出資富家子弟。富人想要參與藝術,這與人們購買繪畫的理由是一樣的,因為他們想要獲得一小塊那種身分。

找駐村藝術家、在社區中成立書店,藝術家相當於是漂亮的公園或自行車道。

藝術繼承了信仰的角色,成為進步階級的一種宗教,人們透過藝術滿足精神所需:意義、指引、昇華,你不能同時服待上帝與財富。藝術家是新的祭司與先知。

日舞影展的人都是希望能變成「不獨立」的「獨立」藝術家。Andy Warhol、Jeff Koons以吊兒郎當的態度誇耀他們對金錢的興趣,展現出一種琢磨得更精緻的典範。把藝

術純潔性做為行銷策略,反商業化往往是商業化的舉止,表達反市場價值可以提升藝術家在市場上的成功。

當藝術成了裝飾品、宗教時,當背負金錢包袱的藝術家賤賣自己,而精於打算的聰明人從他們身上獲利時,藝術家便是虛假意識的受害者。

仕紳化其實是階級鬥爭

仕紳化過程:藝術家在便宜地區定居 → 表演、展覽:酷 → 吸引假文青:咖啡廳...:潮 → 科技雅痞 → 建商造樓 → 原住民/藝術家因生活成本增加(租金貴)移出此區。仕紳化抺去歷史,替換居民。

仕紳化言之過輕,應是階級鬥爭。

藝術家的困境

但有些藝術創作不是為了讓人買單。女性主義者Audre Lorde說:用主人的工具永遠無法拆主人的房子。

藝術必須進入市場,但不能生於市場。藝術家的困境是:在今日能夠做出只來自你自己、只來自你的靈魂、只是你想要的作品,以這樣的藝術家身分存活? 以前可以靠打零工維持生計,把時間精力拿來創作,如今沒有辦法。因為生活成本太高,使我們沒有時間來擁有時間。

二十八歲為困苦搏鬥的藝術家很有魅力,但三十八歲時就不是如此了。往往放棄才是正確作法。允許自己不當藝術家,就跟一開始允許自己嘗試成為藝術家一樣自由勇敢。

我不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成為一名藝術家的,但我記得其他人是什麼時候不再當藝術家。

藝術的價值

藝術家普遍對思想、經驗與其他觀點的開放態度。

學者是「說不」的人,他們有一股想要阻止的衝動。但藝術家是「說好」的人。在藝術之中沒有對錯、沒有要捍衛的知識,藝術家會說「繼續」、「如果呢?」、「為什麼不?」,他們不會說「證明給我看」。

藝術家創作是因為他們必須去做,他們「上癮了」甚至「壞掉了」,不適合做其他事,他們就是這樣,天生如此。

訂定悲傷五階段聞名的精神科醫師 Elisabeth Kübler-Ross 在演講中提到:為自己做該做的事情,你會獲得應得的。有時不會以你想要的方式出現,但你會得到的。

2023/07/03

《美國佬》:對美國的評論大全

幼稚園接送小孩後,總會有好些媽媽聚在一起聊天,除了吐吐同為身為媽媽、太太的苦水,更期待聽別人怎麼說自己的小孩,好像自己不認識自己的小孩似的。

Ifemelu 是來自非洲人的美國人/American African,不是美國出生的非洲人/African American,和美國黑人一樣的外表讓她能感受到美國對黑人的眼光,但沒有美國黑人預存的意識,是一雙「新鮮」的黑人眼睛。外部黑人是個比較特別的觀點。

大家都愛評論,不管是評論別人或是聽別人怎麼評論自己。

《美國佬》的主角其實是美國,透過 Ifemelu 對它以各種角度好好地評論了一番。

膚色/種族 歧視鏈

美國有紙袋測試(p.244),書中指出的膚色歧視鏈如下:

  • 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最強大富有的白人
  • 猶太人:比白人再低好幾階
  • 黑色人種墊底:還可分深淺,淺黑比深黑好

Ifemelu 認為:種族歧視是不該存在的問題,所以也不該因改善問題而受到奬賞。(p.342)

又或許不該說「有沒有」種族歧視,而是以程度來分,主角在部落格中提出一個新的心理病:「種族思維異常症候群」,用病狀的高中低程度,取代「種族歧視」的有無二分(p.353)。

在美國,種族不是生物學概念,是社會學概念。不是隱性基因,是顯性表現,受到歧視不是因為血統,而是因為外貌。有些黑人人權運動者的父親都是白人。(p.379)

壓迫競賽。各族群比賽誰吃了最多苦,全都被白人欺壓,各自認為自己吃了最多悶虧,因此在美國沒有所謂的「被壓迫者聯盟」。但卻都認為自己比黑人強,因為他們不是黑人。不是每個人都想當白人,但心中都掙扎著希望自己像WASP一樣白,享有WASP的特權。(p.233)

書中提到一個情況(p.190),當白人保姆的 Ifemelu 開門應門,一個洗地毯工人臉上閃過一絲訝異,板起臉露出敵意問她:「妳找人清地毯?」他心想豪宅主人怎麼會是一個黑女人?

當 Ifemelu 答回:「透納太太跟我說你會來。」他發現原來她也是個下人,敵意瞬間消失,露齒一笑,世間再度依照應有的等級排序。

Ifemelu在美國、Obinze在英國

Ifemelu 看到的美國人:

  • p.152 拿另一人證件打工,美國人分不出照片上非洲人不同、名字發音不同,Ifemelu不小心說出自己的名字,琴妮卡說:妳可以說這是妳在部落裡的名字,在叢林裡叫另一個名字,在修行還有另一個名字⋯⋯。美國人會相信各種關於非洲的鬼話。
  • p.155 課堂參與:在美國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也算分數,但 Ifemelu 看來是言不及義的發言。同學不說「我不知道」而說「我不確定」,表現出無所不知的樣子。
  • p.158 在Nigeria,Ife 每晚手洗內衣褲,在美國則堆在洗衣籃,待週五晚一舉扔進洗衣機。漸漸地將成堆骯髒的內衣褲視為常態。
  • p.192 Ifemelu 當保姆時,觀察到美國人常給年幼的孩子許多選擇。Ifemelu 覺得為什麼要給小孩承擔做決定的重責大任,致使孩子不知所措,這無異是在剝奪她的無憂童年。
  • p.326 Ifemelu 發現她是來美國之後,才「意識」到自己是黑人。
  • p.360 美國的「神奇黑鬼」形象,例如電影《綠色奇蹟/Green Miles》中的男人主角。

在英國求身份的 Obinze 看到:

  • p.305 盤緣粗拙尚未完工,在Nigeria這樣的餐盤絕不會拿出宴客。有些英國人認為一件物品美麗只因它來自外國窮人之手。
  • p.305 埃梅尼克-在Nigeria求學時借住 Obinze 家的鄉下表親,到英國後娶英國律師老婆、拿英國護照。開口閉口「噢親愛的」,當有人抱怨鄰居大興土木,他問:「這不就阻擋了你和夕陽?」在Nigreria不會有人說阻擋了你和夕陽。
  • Obinze在英國非法打工時,有人故意在廁所馬桶上留下一坨屎。表面上沒事,私下是滿滿的霸凌。

American-African/美裔非洲人 vs African-American/美國黑人

  • American-African
    • 代表人物:p.162 萬布怡 非洲學生會會長
    • p.159 課堂上討論到 Nigger 消音的問題。萬布怡認為消音是種污辱,必需考慮意圖、誰在使用,隨情境不同有不同意義。萬布怡舉例:媽媽拿棍子打我、陌生人拿棍子打我,一樣嗎?這是兩件事!
    • 美裔非洲人的孩子若成績拿C,爸爸會甩這兒子一巴掌。
    • 對美裔非洲人來說,和其它外籍學生還比同為黑人的美國黑人較容易共感,比如可以感同身份申請美簽遇到的狀況。
  • African-American 
    • ​​p.159 認為 Nigger 應該消音,誰用都一樣。只要聽到敏感詞就要表現「憤怒」。
    • 美裔非洲人看這些祖先是奴隸的黑人同胞:沒自信,稱頌非洲為母國,但卻盡問些關於非洲的蠢問題。
    • p.378 非洲人可以外來者的角度書寫這些古怪、趣味的事,若是美國黑人便會被貼上憤怒的標籤。

美國虛偽的政治正確

p.148 為什麼不直說店員是黑人/白人?在美國要假裝沒注意到某些事。

p.125 何謂西裔?說西語但不是來自西班牙的人。

p.169 金柏莉是金髮的有錢白人,Ifemelu 第一個雇主。

  • 有色人種有豐富文化。她應該不會認為挪威也有豐富文化。
  • 貧窮是光彩之事,窮人都無可責難。Ifemelu 對自己來自非洲,讓金柏莉深深自省、滿心憐憫感到抱歉。
  • 金柏莉的姐姐蘿拉則多方查詢 Nigeria 資訊,對 Nigeria 抱著「侵略性」關注,如419詐騙集團。

自由派:如Blaine
  • 自己可以批判美國,但外國人不行,不僅不行而且還要心懷感激。
  • p.350 為進口蔬果在卡車中發爛而義憤填膺,不買非洲廉價勞工製作的衣物,透過不切實際的眼光觀看世事,人人有如陽光般的熱誠。
  • p.355 Blaine 用泰然自若的態度和工友、清潔工攀談,想和他們結為一夥?

男友

Ifemelu 是萬人迷?從在 Nigeria 高中時代開始,總有人喜歡她,但她對愛情卻十分反覆?
  • Obinze:Nigeria大學同學。
    • Ife來到美國後,因為沒有合法身份找不到工作,無收入的情況下,援交一個白人網球教練後,嫌惡自己之餘,遠離Obinze。
  • Curt:Ifemelu第一個白人雇主的表弟。
    • Ife發現Curt和其他女子搞瞹眛關係開始生變,Ife好奇與別人上床,Curt無法接受,分手。
  • Blaine
    • 自由派、在耶魯大學教書的 African-American,總期待Ife與他想法同步,覺得Ife態度「懶散」。
    • p.350 Blaine:Ife妳太懶散。學生沒準時交作業-懶散,黑人沒有熱心參與政治-懶散,提不出與他理念相符的觀點即是懶散。認定Ife感受得到先前不知如何感受的情緒。
    • p.359 Ifemelu說白男人比黑人對她更有興趣,Blaine姐Shan回應:因妳是貨真價實的非洲人,增添異國風情。Ifemulu對Shan的看法光火,但Blaine卻起勁點頭,如果這是Ifemelu說的,Blaine絕對會挑她語病。
    • Blaine總想討聰明強勢姐姐Shan的關注、討好她,但對 Ifemelu 卻是擺出一副「教導」的態度。
  • Obinze:Ife回Nigeria後,慢慢回復與Obinze的感情。

2023/05/27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就是因為自認「好人」才會自以為是

讀了這書,我更確定人是「情感」動物。

直覺和身體反應是理性思考的必要環節,否則就像挑選沒有感覺的家電、洗衣機,很無趣。人若沒了心,腦也無法工作:主人/熱情死了,僕人/理性就失去維持莊園運作的能力及欲望,一切都將崩毀,就像憂鬱症,或像有理性沒感覺的病態人格,活在充滿會走動物體(他人)的世界。

極端意識可以讓人上癮,就像能按下按鈕的老鼠,為了讓自己的獎勵中樞受到電子刺激,老鼠會一直按到倒下餓死為止。

如果以「我是/I am…」造20個句子,美國人會著重在描述個人的內在心理特質:快樂的、喜歡Jazz⋯⋯,而東亞人則大多在描述自己的角色和關係:兒子、丈夫、員工⋯⋯。越 WEIRD(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Democratic) 越會看見世界充滿單獨個體而非人際關係。

Shweder, Richard 認為人類有三大道德主題:自主個體/autonomy道德觀,社會/community道德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神聖/divinity道德觀-身體是聖殿。在左派的眼裡公平意味著平等,但在右派眼裡公平是指比例。聖潔,宗教右派的表現方式是守貞誓約運動,但宗教左派/New Age的淨化產品或環保人士,其實也是一種聖潔的理念。

各種死忠派是不同的表現形式,個體之間雖有深刻的矛盾,卻可能同樣衷心懷抱著創造良好社會的願景。

這讓我想到創作時,作者會根據內容選擇形式,但形式其實也會反過來影響內容。共產主義落地成共產制度,福利社會提供的健保制度,可能都始於良善但最終歪樓的例子。

黑猩猩和自閉症都是心盲/mind-blind。人因為會讀表情、讀空氣,發展出揣測其他人「共同意向」的能力,這讓人類有了語言。把個人再放大,軍人訓練把我 → 我們、我的 → 我們的,「我」或許會倒下「我們」卻永遠不死。

道德觀如國家都是想像出來的。而且道德其實也如甜苦、冷熱來自感官,道德其實是感性而非理性的。拿我們家的阿媽來說,她和公公都認為同性戀不正常,但以我對她的觀察,如果她的那個孫子出櫃了,她會馬上把同性戀不正常抛諸腦後。

信任是最重要的社會資本,如猶太鑽石商靠信任運作。國家裡有越多的蜂巢,國民生活圈有越多重疊及連結,相似又相依,國民會比較快樂滿足。

公司法幫英國在工業革命初期勝出,愈大的群體愈有優勢。個體把自己安置在新船上,可以到達一個人到不了的地方,只是大家都上船之後,這艘船要航向何方?

2023/04/30

討厭

很長一段時間,個性加上環境,愛用自以為是的公平標準,評論別人、折磨自己,直到近來幾年,這情況才慢慢緩和。

以前覺得這是一種「不正常」想隱藏它、壓抑它。然而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或者說有誰是正常的?除非這世界可以找到、製造一模一樣的人,否則只能說我和大多數人不一樣。人又不是生產線製造的產品。

這樣思索下來,反而珍視起自己的「不正常」,但也擔心這是一種「勢利」。

張亦絢很能把「怎麼想」說清楚,說一個想法,像寫數學幾何證明題那樣,不講感情,一步一步有理有條。當我又「討厭」起來時,翻看《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像一帖藥,可以調理我的不順:想法上的不合邏輯,或是推拿:讓痛理直氣壯的痛。

〈恨勢利〉:很多時候,人們是「恨勢利傷我」,而不一定是恨勢利這事本身。

這是在調理思考邏輯。

〈恨偶像破滅〉:做一個有道德勇氣的人,往往意味著願意減低在其他領域中的舒適快活,甚至包括藝術與精神生活上的舒適快活。

這是讓痛更理直氣壯的痛。

謝謝張亦絢,讓我的能健康地「討厭」。

2023/04/28

《修道院紀事》讀書筆記

修道院紀事/Memorial do Convento

作者: 喬賽.薩拉馬戈/Jose Saramago 原文:葡萄牙文

這本書我是不會讀的,但因為在心裡「答應」了,所以就算不好讀也要讀。我就是這麼一個有時喜歡被折磨的人。

故事發生在1711年,葡萄牙國王若望五為有子嗣償願在瑪弗拉建修道院,長達十三年的建造工程紀事,其中穿插男女主角:七個太陽-巴達薩和七個月亮-布莉穆坦,沒有左手的退役軍人與有透視能力的異教女子的愛情故事。

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60歲/1982年時寫成,建立在真實歷史(瑪弗拉建修道院、國王若望五世、羅倫索神父、葡萄牙西班牙間的戰爭)上的虛構小說,揉和真實和虛構,薩拉馬戈用許多精練的、慧黠的、嘲諷的語句,頭腦邊讀邊像麻花拉伸,讀時要用力,所以讀不快、不好讀。

後來讀書會時,老闆才點出,薩拉馬戈在嘲諷的就是貴族、教會、修士與宗教的「偽善」。以前只知道這個詞,讀過《修道院紀事》才真正明白。

對話

一開始讀,我不明白的不是那些真那些假,而是薩拉馬戈在這小說裡人物對話的寫法。印象中這本書完全沒有引號、冒號,標點符號大概只有逗點和句號,對話像在描寫風景事物,或說把人物對話像風景事物般描寫下來(類意識流?):

巴達薩嚇壞了,飛快畫了十字,不讓魔鬼有時間來胡鬧,你是說,羅倫索神父,有什麼地方寫過上帝身有殘疾嗎,沒人寫過,沒有文字,只有我說上帝沒有左手,因爲祂所選中的都在祂右手邊,所以聖經或教會聖師的作品都沒有提到上帝的左手,沒有人坐在上帝的左手邊,那地方是空的,什麼都沒有,是個空位,所以上帝是殘疾者。神父深深吸了口氣,然後做結論說,祂沒有左手。

一開始,真的看不懂。但看久了,漸漸心領神會作者的講故事方法,閱讀便流暢起來。

七個太陽與七個月亮

主角巴達薩別名七個太陽,第一次看到布莉穆妲便盯著她,每一次她看著他,他就覺得胃揪成一團,因爲他從未見過這樣的眼睛,淺灰或綠或藍,依外在光線或内在思緒而變化,有時變成黑夜或明亮的白,像是片煤礦石。

巴達薩跟著她,只因爲布莉穆妲問了他名字,他也回答了。這便是巴達薩跟她走最好的理由。

布莉穆妲等巴達薩吃完她煮的湯後用他的湯匙,彷彿在無言地回答一個問題。

「妳的嘴唇願意接受,會觸碰這位男子嘴唇的湯匙嗎?讓妳的就是他的,他的就是妳的,直到你的我的不再有意義。」羅倫索神父看他們倆人的互動,沒人開口提婚約,但就在以上的宣告下他們便算是成了夫妻。

禁食時布莉穆妲的眼能透視人類:我只能看到世上有的東西,看不見以外的事情。

台大外文系教授張淑英導讀中提到,布莉穆妲不是傳統「讓人觀看/被凝視」的女人,而是一個「看得見」的女人。薩拉馬戈讓女人的眼神在小說中取得主動、發揮權力的角色。

別號鳥人的羅倫索神父找兩人執行造鳥計劃「帕莎蘿拉」,巴達薩最後被帕莎蘿拉帶上天,布莉穆妲一直在尋找巴達薩。

尋找太陽

感謝薩拉馬戈在結局時讓布莉穆妲沒找到巴達薩,她成為一個遊走的流動傳奇,讓其他女人因她對自己人生有其他可能的想像。如果布莉穆妲和巴達薩過幸福快樂的日子,那這幸福快樂就只屬於他們倆人,是幸福沒錯,但範圍、故事的格局就小了。

跟當地女人聊天,聆聽她們感嘆抱怨,引起男人不安,認不得自己妻子,她會突然間盯著他們,遺憾老公怎麼沒有失蹤,讓她也能去萬里尋夫。p.297 

她也遇到許多哭泣的人,而且非常多,只要她說是從瑪弗拉來的,就會有人問她認不認識一個叫這個名字與這個長相的人,那是我丈夫,那是我父親,那是我兄弟,那是我兒子,那是我未婚夫,他被迫去修道院工作,因爲國王的命令,然後從此沒再見到他,也沒有回來,也許死在某處,也可能迷失路途,誰知道,我沒有他的任何消息,家中頓失經濟支柱,田地也荒蕪了,也許是魔鬼把他帶走了,不過我已經有了另一個男人...p.298 

起先她還會數著季節,沒多久時間空間就都毫無意義,所有事情只分早上、下午、晚上、晴天、雨天、好走的路、不好走的路。p.299

懸在心裡不可得的思念,那感受反而比完成的、實現了的願望更飽滿:

布莉穆坦不知道幻想過多少次,她坐在村子裡的廣場行乞,會有一個男人過來,遞過來的不是錢或麵包,而是一支鐵鉤,然後她就伸手到背包拿出同一個鑄鐵爐製造的鐵釘...

上帝的左手

書裡對上帝沒有左手,或是上帝左邊是什麼的討論,是我從沒看過的論點,很新鮮。

羅倫索神父說:

​上帝也身有殘疾,然而祂創造了宇宙。

巴達薩嚇壞了,飛快畫了十字,不讓魔鬼有時間來胡鬧,你是說,羅倫索神父,有什麼地方寫過上帝身有殘疾嗎,沒人寫過,沒有文字,只有我說上帝沒有左手,因爲祂所選中的都在祂右手邊,所以聖經或教會聖師的作品都沒有提到上帝的左手,沒有人坐在上帝的左手邊,那地方是空的,什麼都沒有,是個空位,所以上帝是殘疾者。神父深深吸了口氣,然後做結論說,祂沒有左手。p.50

當初被神父說法嚇一跳的的巴達薩,被帕莎蘿拉帶著飛上天過之後,不覺地傳承了神父想飛升的意志,連帶也像神父挑戰起上帝的左手:

上帝沒有左手是因爲右手邊坐著被選中的人,既然被判刑的人都會下地獄,那上帝的左邊就不會有人,所以既然左邊沒有人,那上帝要左手做什麼,如果左手沒有用,就代表它不存在,不過我的左手是因爲不存在才沒有用,這是唯一的差別,也許上帝左邊還有另一個上帝,也許上帝是坐在另一個上帝的右邊,也許上帝不過是另一個被選中的上帝,也許我們都是坐在右邊的上帝,怎麼會有這些想法,​​我不懂,米六說,巴達薩回說,所以我一定是排在最後一個,因爲沒有人會來坐在我左邊,到我世界就結束了⋯⋯p.193

修道院工人群像

我叫曼努爾.米六,⋯⋯我想念家鄉的河,我知道海裡的水更是取之不竭,看看這裡,不過你說要這麼大片水​(海)​做什麼,隨時讓波浪拍打岩石,撲向沙灘,而流經河岸的河流像是懺悔隊伍一樣,緩慢地走著,我們站在岸邊,像梣樹與白楊木似的,而當一個人想要看自己的臉是不是老了許多,河水就是一面流動卻又靜止的鏡子,所以我們靜止著,也流動著。p.190

我的名字叫若望·阿涅斯,從波多來的,是個修桶匠,蓋修道院也需要桶匠的,要不然誰可以來修油桶、酒桶與水桶,一個泥水匠在鷹架上,拿著一桶灰泥,他得拿刷子把石頭弄濕,讓上面的石頭緊緊黏住下面的石頭,所以需要有水桶,還有牲畜們要在哪裡喝水,在飲水槽,那飲水槽誰做的,就是桶匠,這不是在自誇,但沒有一種行業像我這樣,甚至上帝也是桶匠,我看大海就是個大桶子,如果東西沒做好,桶板沒調整好,讓海水跑到陸地上,就會出現第二次大洪水了。p.190



2023/03/26

巧克力和橘子

病人睡著後,我有時是肚子餓,有時就是想放縱一下,去醫院裡的便利商店「亂買」。

餅乾塞牙縫,微波食品多半味道太重,我沒辦法刷牙,也不想油手,而且在醫院一直在洗手。巧克力好,吃的優雅,只溶你口。

第一次買,太好吃了,一口氣吃完一條。第二次買,不餓,只是想解饞,「吃幾口就好」我想。結果,根本停不下來,一口吃完,好甜,好醇,好厚實的幸福愉悅,就算已整齊折好放進袋子,手卻不自禁又把它取出來,一口緊接一口地吃完。

如果有人說巧克力留一半下次吃,我猜這種人十之八九都在說謊!

關於食物的事,某次在高速公路上,無聊的很。

「我們來玩個遊戲。我說個東西,然後每個人說出第一時間想到的影像。」

「橘子。」我說。

「《發條橘子》。」學電影的人說。我白了她一眼,這回答太懶惰了。

我本來期待她會是和我一樣的答案:「《教父》在一個水果攤前被暗殺,黃澄澄的橘子滾了一地。」

其實我是先射箭再畫靶,天氣熱想吃酸酸甜甜的橘子。高速公路最快了,但那是以目的地來看,為了最快到達,過程中什麼都要先放下。

先生和小五的兒子則相視一笑,很有默契地握緊拳頭,咬牙切齒地說:「恰恰~」

如果你不知道這笑點在哪?這和橘子有什麼關係?容我為你說明:這是台劇《夜市人生》截取而出的一段迷音。劇中人被老婆氣到捏爆橘子,「恰恰」正是他老婆的名字。

演員說角色情緒氣憤難當,剛好桌上有橘子,便自然拿起來⋯

如果是女角色應該是丟橘子或摔盤子吧,我對生氣女性的刻板印象。

我生氣時是吃不下的,但開心時就很能吃,而且突然什麼都想吃。

最近就這兩個東西,讓我很想吃。

2023/01/31

比例:雞肉咖哩

有佛蒙特、好侍,煮咖哩變成一件簡單的事。

  1. 煮一鍋水,切塊紅蘿蔔、馬鈴薯放進去煮熟。
  2. 豬肉或雞肉。咖哩塊本身油脂就夠多了,我偏好雞肉,袋裝雞里肌很剛好,切成約姆指大。雞胸柴一點。雞腿肉拿去煎炒多好,才能讓它的皮和油花好好展現。
  3. 煮透紅蘿蔔、馬鈴薯後,調整水量:想像最後所有食材匯在一起時的水量。
  4. 切洋蔥,放進一顆或半顆,等水滾。
  5. 放肉及咖哩塊。姆指大的雞肉很快熟,湯匙攪拌攪拌,化成咖哩醬時即可熄火。

然而,不同人就是有不同作法。

有人認為多就是好,但切記比例更重要。超過太多,豐腴變得沈重,水太多則味道消散。

用料不惜成本,一鍋咖哩用四隻袋裝雞腿,帶皮煎過,把水加好加滿。這不是咖哩,是一鍋油油的咖哩雞肉湯。


2023/01/30

紅包

公公老友送來寄買的東西,順便閒聊。

「阮姐阿過年前破病,底病院住了好幾天,過年前才出院。過年時和兩個小弟去高雄看伊,老三講:過年時去看姐阿,咱大家包個紅包,順便讓才出院的伊過過運。」

「結果老四不肯。老三說,意思意思,包個兩百塊也好。我和老三怎麼講,老四還是不肯。」

「轉來之後,過幾天,老四打電話來罵我,講什麼我去四處叨,講伊按怎按怎⋯⋯」

「我給伊罵得莫名其妙。結果是,老三去給老二的講,老二打電話去唸老四。老四遂打電話來罵我。」

「好啊!伊不懂事理,連包個二百塊的紅包給大姐過運都不肯,我就算啊,竟然還敢打電話來罵我!我氣到,歐兜賣騎咧,去大里找伊理論。」

「結果,伊比我卡惡!給恁麥操,還拿拖鞋丟我!」

「你看,世間竟然有這款的兄弟?無彩自伊小漢我就帶伊在身邊⋯⋯」    

2023/01/29

《How Conflict Shaped Us 戰爭: 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冰人奧茨一邊肩膀被箭頭深深刺入,手、腕及胸膛也有不少傷痕,似乎是與敵人打鬥之後負傷逃走,失血過多,於奧地利和意大利邊境附近的阿爾卑斯山不支身亡。

這具冰封完好的天然木乃伊,標示人類死於人類暴力的歷史由來已久。

中文書名是《戰爭》副標是: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但還是英文書名比較明確扼要《How Conflict Shaped Us》,而且是用 Shaped,過去式,表示這書只看、只討論過去的情況,對於未來,戰爭會變成如何?過去經驗能幫多少忙?作者也沒有把握。

何謂戰爭

《戰爭論》奠基西方戰爭藝術的作者,Carl von Clausewitz/1792–1831,被稱為西方兵聖,他說:「戰爭是一種暴力,意在強迫對手遂行我們的意志。」

政治理論家Hedley Bull/1932-1985,進一步定義:暴力不是戰爭,戰爭是「政治單位」針對另一個「政治單位」,有別於幫派暴力。

政府因獨占暴力之權,能保障個人安全、穩定社會,也更能有條理、有目的的方式使用暴力,人類變得更和善,但同時也更擅長殺戮,規模也愈來愈龐大。

Thucydides/BC 460-400,古希臘歷史學家,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記述公元前5世紀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戰爭。他曾說:「強者為所欲為,弱者必當受苦。」(The strong do what they can and the weak suffer what they must) 但弱者可以決定捍衛自己,挺身戰鬥,而非屈從忍受。

戰爭有經濟上的理由,但也有心理上的原因。比如1914年前歐洲出現一股擔憂:和平讓社會變得柔弱,為了強化國家,好戰分子企圖藉戰爭打造年輕人成強悍愛國者。

民族主義燃起戰爭所需的熱情,工業革命給了它工具,而社會變革則提供可以戰鬥的軀體,加上平民百姓對戰事的支援。

社會控制及支援系統

政府需要知道去哪裡找戰爭需要的錢、資源與人力。

十九世紀開始,許多國家開始「人口普查」,提供有用的人口統計資訊,尤其是符合役齡的男性人數。

公民權與公民證也是為了宣揚人民有義務為國家打仗而生。

1842年之後屆兵役年齡的普魯士男子未獲許可,不准移民在法國的村子裡。村民認為徵兵拿走寶貴的勞動力,年輕男子往往不會被列在正式報告上,官員必須親自去數人頭。如果應徵入伍者沒報到,那麼就要把這失蹤的人找出來。

大部分改善公共衛生、飲食、生活條件及教育的驅動力,都是來自於希望招募到體格健壯的合適新兵。

工業革命,醫療體系,也都是戰爭之後,國家發現進而重視的戰力資源。

戰士

墨索里尼說:戰爭之於男性,一如生育之於女性。

奴隸、罪犯被強迫參戰,男人因理念、情感主動加入戰爭,1914年上戰場的士兵大多都是讀如《三劍客》冒險故事長大的的男孩。也有為錢而戰的傭兵(free lancer/長矛:以槍為武器的傭兵,現在free lancer指的是自由工作者)。

女性在戰爭中的角色

大多數的女人反對戰爭,她們創造生命,不奪走生命。

女性參與戰爭的方式:情人、妻子、護士、廚師或性的供應商,美國內戰聯邦/北軍 Joseph Hooker 將軍太好色,他的姓 Hooker 成為娼妓的代稱。

女人的存在讓男人不安,除了性之外,她們還會讓人想起家鄉。

而且就算是女戰士,亞歷塞維奇在《戰爭沒有女人的臉》中提到,回鄉後,有些沒參戰的女人指責她們是跑去前線找男人。

女人不上戰場,但男人上戰場可能很需要女人的支持。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女性千百年來一直在當鏡子,當有法術、有美妙魔力的鏡子,可以把鏡子外的男人照成兩倍大。沒有這樣的法術,地球現在恐怕都還處在沼澤和叢林,大家還在刮羊骨頭刻畫鹿的輪廓,拿打火石換人家的綿羊皮。

希臘神話裡有個例子。西方偉大戰士的楷模阿基里斯(Achilles)從小接受訓練,以成為上乘的殺人機器。當他被侵略特洛伊的希臘指揮官阿伽門農(Agamemnon)羞辱時,痛苦憤怒地求助於母親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她答應他復仇,給了他一副特殊的盔甲。

戰鬥的滋味

同袍用「友情」形容顯得蒼白無力,「愛」又太浪漫。

書中p.261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緬甸的喬治·麥當勞·弗萊澤,在一場戰鬥之後驚訝、震撼的發現,他們有個人死了,隊上其他人卻沒有對這件事或死去的人多說什麼。

「他們沒有表現出悲傷,或憤怒,或明顯的鬆了口氣,事實上什麼情緒都沒有;他們並未暴露出震驚或不安的跡象,既不緊張,也不會脾氣暴躁。如果那個晚上他們比平常更安靜些,哎,那是因為他們累得像狗似的。」

然而,臨睡前,當他們把一塊地墊攤開來,將逝者的隨身物都放在上面,每人取走一樣時,他再次受到衝擊。弗萊澤方才明白,那是一種懷念他與致敬他的方式。

平民老百姓比打仗的人更仇悢敵人。如電影《西線無戰事》男主角的排長,戰後倖存,但最後卻是被農場小男孩殺死。

戰場上的軍人可能會稱呼即將殺死的敵人為「朋友」,因為彼此都是正在克盡職責的戰士。「不能怪他們保衛自己而炮轟我們。」他沒辧法恨他們。

暴力的狂喜,讓人第一次射殺人時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就像在射殺一隻鱷魚,只是更有趣,因為他會射回來。」

美國內戰南軍將軍,1862年在弗雷德里克斯堡(Fredericksburg)看著北軍一次又一次地做著徒勞又代價慘痛的衝鋒時說:「幸好戰爭是如此可怕,否則我們會打到樂此不疲。」

公義之戰?

雖然文明進展,讓現代國家紛爭可藉由「仲裁」協議,或有戰爭法規範,但真要打起來,為了求勝,有誰會放在眼裡?戰爭和人類一樣古老,但和平卻是一種現代發明。

真有所謂的公義之戰?

電影《吹動大麥的風》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It's easy to know what you are against, but quite another to know what you are for.

當有人來欺負我時,我很明白為何而反;但要主動出戰,卻很難明白為何而戰。對於主動出兵者,無論理由為何,很難逃避偽善的質疑:偽善是邪惡向美德的致敬/hypocrisy is a tribute that vice pays to virtue meaning。

過去冷戰期間,美俄雙方曾採「同歸於盡」的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戰略,若一方動武,則將走向兩方、全世界都被毀滅的狀態,是一種「恐怖平衡」。

如今,科技已進展至操作員坐在辦公室裡,指揮機器人去殺害世界另一頭的目標。戰爭脫離現實,變成不見血的電玩遊戲?



2023/01/25

主婦書籤

洪愛珠:老派的大稻埕年貨採購路線

流程:煮一桌飯

寧可人等菜,不要菜等人。

準備一頓飯,先問身體,感覺一下今天的天氣、心情,再看看冰箱有什麼,接著擬菜單。

所有材料都拿出來。該洗的洗,該切的切。

從最花的時間的湯開始,讓它小火慢慢地沸。

再來洗米。用和米量差不多的水浸一下,等待米心吃透水,再放進大同電鍋。

全部材料都洗好、切好,蒜頭、蔥等配料也準備好,這時再開火。

所有材料都準備好的情況下,炒菜、煮菜只要專心注意火候,也可一道接著一道,節奏流暢時,可以行雲流水。時間縮短了,最後開動時,一桌菜都還熱著!

「噠!」電鍋的飯好了。悶個五分鐘,取出,翻動散開底部水氣,再放回電鍋保溫。

關心一下湯的進度,試試味道,好了就關火,讓它悶。愛喝熱湯?最後要上桌前再給它滾一下。

在間歇的等待時間裡收拾廚房,最後洗個炒菜鍋,就可以和大家一起吃飯了。

2023/01/18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神經科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

Two Awesome Hours: Science-Based Strategies to Harness Your Best Time and Get Your Most Important Work Done

作者:Josh Davis
初版:2015年

這是最近讀到(讀了才發現應是重讀)講時間管理,最有內容,但卻最薄、最扼要的一本書。

作者 Josh Davis 是神經科學家,所以書中內容皆有所本(附上參考的論文或實驗數據)。雖然真理不一定都能實驗證明,但有客觀考核過的因果總是比較實在點。大部分的學習書都是作者自身的經驗談(如:《子彈筆記》)。

本書重要關鍵字:決定點、心智能量。

決定點

大腦是「Cognitive Miser/認知吝嗇者」,總是走最不花腦筋的路。人大部分是「快速」決定,而非「做好」決定。

在「決定點」有意識地思考時間如何使用:

  1. 珍惜每個決定點
  2. 事先計劃好決定點時要採取的行動
  3. 未做好決定,不要急著做下一件事

心理距離

有一點「距離」時,可以作出更好的選擇。研究顯示心理上的距離,能產生較高程度的思考,較宏觀地考慮大局。太「靠近」一項決定時會傾向考慮當下的感受。

實踐意圖/implementation intention

先想好在決定點要做出什麼反應,有助於對決定點做出最佳利用。

大量研究結果顯示:事先爲可能的阻礙做準備,可以大幅提升自己期望行爲的可能性,減少不理想的行爲反應。

實踐意圖/implementation intention)便是:事先計劃好當一個提示出現時,要採取的特定行動。如:「如果一被干擾,我就採取某某行動。」這不就是子彈筆記作者的方法嗎!

千萬要注意!計劃「不要做⋯⋯」通常是不會成功的。應該計劃當提示出現時要採取的「新行動」,光是「『想』新行動」就能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未做好決定,不要急著做下一件事

不要放任懶惰大腦「快速」決定,未做好決定前不要急著做下一件事。

每個決定點都是你的機會。決定所以被打斷不是壞事:它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決定點。

之前很討厭被打斷,還以為自己這樣很專注、很厲害,結果根本不是。蕃茄鐘真的有它的道理啊!

管理你的「心智能量」

每件事都會消耗心智能量,區分:重要、創意、雜事,先集中精神處理最重要的事。

累了就睡、休息,或是提前一晚做出一些決定。

了解自己的情緒

「在適當時機處於適當情緒」非常重要,懂得對那些阻礙你適當情緒的事說不。

用情緒引導行為,調節情緒,巧妙使用情緒,比如:

  • 憤怒:激將法
  • 悲傷:較謹慎,適合做決定
  • 焦慮:提高警覺=做好準備
  • 正面情緒:樂觀,創意

對抗分心的方法

就讓它分心,但不要進行別的事。就讓心思漫遊,你會發現幾分鐘後,就會回神到原先的工作上。

安靜,是最有益的工作環境。







襪子咬住褲腳

會讓襪子咬住褲腳的大部分是男性,小學至高中,甚至成年、中年男人都是。

今天路上,看到一個女人,她的褲腳也被襪子咬著。褲子的質料很柔軟,儘管被咬住一角,隨著她的腳步,還是擺動得很有精神。

但主人看起來,她的樣子,她的穿著,一付要回去補眠的樣子。

2023/01/16

剩菜

週四晚煮肉臊,有剩。週六晚愛吃豆腐的兒子回來,當紅燒豆腐的鍋底。那晚的蘿蔔排骨湯,有剩,隔天煮白菜滷,正好一起。

獨自存在是剩菜,但如果剛好有適合的歸屬,承先啟後,滋味更佳。

2023/01/15

拿了就拿了

一旦決定,就不要改變心意。

高麗菜要煮多少?一旦切了就切了,再不然就馬上多切一點,一旦切好收進冰箱就不要再拿出來。

過程中臨時加東西進來,和原本進度不同,不是原本的等它,就是它要趕上原本的。在手續上、食材狀態上,一定有人要「等」。結果不是搞得自己很亂,就是火喉不一致。

不好吃,心情也不好,全沒好處,比吃不夠、有剩還難過。

2023/01/03

中午

明明2022年最後一天天氣還好得不得了,才跨了個年,太陽整個都縮了起來。

昨晚特別看了氣象預報,確定有橘橘的太陽圖示,結果今天天氣還是陰陰的。再看手機預報網頁,那橘橘太陽咧?怎麼不見了!

中午太陽終於出來了。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今早洗的襪子、前兩天乾一半的床單,拿到樓頂曬個舒服。

這麼好的陽光,真不想浪費,把床上的棉被也拉出來攤在放襪子的小床上曬曬。

那小床原不是用來放襪子的,那是個嬰兒床,二十多年前因為女兒誕生來到我們家,接著兒子,接著小兒子。如今沒有嬰兒了,但那平坦的小床面,很適合讓所有襪子適性伸展,方便我們一覽無遺,找出適合今天活動、衣物穿搭乃至心情的襪子。

攤開來的棉被,把陽光反射得整個房間亮晃晃的。「像日劇」,女兒說,日劇總愛把光圈調得很大,整個過曝。

的確,雖然如今日劇收視率和地位被韓劇追過,但坂元裕二把劇寫得像散文,又或像在與自己辯證。《四重奏》談炸雞要不要淋檸檬汁?大豆田永久子的冷凍咖哩理論⋯⋯,坂元裕二也是家庭主婦來著?

一面折衣服一面追劇最棒了,折好的襪子剛好就丟在嬰兒小床上。